5

怎么让三岁孩子准确表达幼儿园发生的事?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505714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作为一名早幼教从业者、3岁孩子的妈妈,我来结合一些案例,详细地谈一谈这个问题。

我将从遇到具体事件时的询问技巧、平日闲聊在园情况时和孩子的沟通技巧如何促进孩子的表达能力三大方面来分享,将近万字长文,建议收藏:)

一、遇到具体事件时,向孩子询问的技巧。

先说个我自家的例子。

我家孩子啾啾,今年年初刚入托班1周时,就发生了在学校额头被敲肿包的情况。

我们刚开始半日托,中午他吃完午饭再接回。当天中午放学时,老师没有提及任何异常,但到家时发现他的额头有微微红肿,过一会儿越肿越大,非常明显。我赶紧先拍个照,给老师留言询问情况。

啾啾是个比较平和且没有攻击性的孩子,所以我猜想他要么是自己摔倒磕了,要么就是被其他的孩子打了,但我没有如此直接地问孩子,而是这样沟通的:

我问:“你的额头有个包包,疼吗?”
他答:“现在不疼了,在学校的时候疼。”
我问:“是被什么东西弄疼的?”
他答:“是小朋友敲我的头。”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
他答:“我不知道。”

我问:“你们那时在跑吗?”
他答:“不是。”
我问:“你们那时在玩玩具吗?”
他答:“是。”
我问:“你拿了什么玩具玩呀?”
他答:“小汽车。”
我问:“敲你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玩具?”
他答:“妈妈,他拿钓鱼竿,他用钓鱼竿敲我头。”

我问:“你疼的时候难过吗?”
他答:“难过,我哭了。”
我问:“老师看到你哭了吗?”
他答:“老师没看到。”
我问:“那老师在看着谁?”
他答:“老师没在旁边。”
我问:“你去找老师了吗?”
他答:“没有。妈妈,我跑开了。”

至此,我知道了个大概情况。

但我确实也无法保证当时啾啾说的就完全是准确的,低龄的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有时说的并不全是事实。

而且令我疑惑的是,啾啾就读的蒙园一向以老师贴心负责著称,师生比更是高达1:3,也就是平均3个孩子就有1个老师看护,发生这样的事,老师不太可能没看到。

后来,和老师沟通,老师刚开始也认为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表示园区孩子不管是在哪一个区域活动,都会有老师看护。不过老师也非常积极地去调查了事件并查看了当天的监控录像。

最终发现事情真如啾啾所答那样,他和两个孩子在角落玩,一位老师带着其他的孩子在稍远处,而啾啾所在的角落,正好有根柱子挡住了老师的视线(所以的确可以算是老师不在现场)。其中一个孩子在争抢玩具时,用木质钓鱼竿敲啾啾的头,可能啾啾有抹眼泪,但没有发出声音,老师也就没有发现。

当时正是午餐餐后时间段,也是老师们最忙的时候,有的老师在收拾碗勺清洗围兜,有的老师带孩子刷牙如厕,有的老师则忙着给即将午睡的孩子铺床,所以那个当下,也确实是最缺老师看护孩子的时间段。

1. 那么,我先来就这个例子来说说怎么向孩子询问当时的情况,别看对话简单,还是需要技巧的:

平静地询问孩子,尽量不要带任何激烈或负面的情绪;

同样作为家长,我非常理解每一位护子心切家长的心情,孩子在学校受到某些伤害,最心疼的是我们,最紧张的也是我们。

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幼儿园也是个人际交往的场所,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老师不可能全程盯着每一个孩子看,而且孩子们都还那么小,基本都不知轻重,所以他们自身或相互间,有小磕小碰都是正常的,本着这样的心态,才能让我们尽量平静地去处理这样的事情。

向孩子询问时,也尽量不要带任何激烈的情绪,因为这时我们表现出紧张、焦虑、生气、难过的样子,都有可能误导孩子错误描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也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一件很严重、很难解决的事,从而更害怕说出口

帮助孩子还原事件时,言辞不要带有主观判断;

不要一开始,就问孩子“这是被其他孩子打的吗”,“你是被老师骂了吗”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而非事实。

如果我们这样开口,就等于预设了这种结果,孩子也会顺着我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判断,那么哪怕不是发生什么严重的事,他们也可能以为自己是真的“被打”或“被骂”了

所以一开始我只问我看到的,“额头有个包包,疼吗”,“是被什么东西弄疼的”,而不是问“被人打了吗”,“被桌子磕到了吗”。

提问不要太空泛,越具体越好;

如果我们问“发生了什么”,“到底怎么了”,“TA为什么这样对你”之类太空泛的问题,3岁孩子大概率是回答不上来的,因为他无法按你提问的思路去组织语言

所以我当时不是问啾啾“那时你们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打你”,而是问孩子“那时你们在跑吗”,“那时你们在玩玩具吗”,这样具体到孩子想一想就能答出的问题,并以此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地点。

提问不必强调事件本身,而要尽量还原孩子能回忆起的场景。

当孩子明确表达自己是被打、被骂或受到伤害时,我们也不要马上就围绕事件本身提问,比如“怎么打”,“为什么打”,“用什么打”,这样又会陷入前面我说的“预设结果”的“主观判断”里,我们应该多引导孩子回忆当时能看到的场景,比如对方孩子当时手里拿着什么,老师当时在做什么。

所以我在啾啾说“老师没看到”时,问他“老师在看着谁”,也是在用有助于他回忆的参照对象,来帮助他还原当时的情况

2. 我再来说说和老师的初步沟通技巧,孩子的表述能力不够,当他们疑似受到一些伤害时,我们当然可以主动地询问老师,但一定要注意态度:

礼貌询问。

礼貌询问,不卑不亢,是最基本的沟通原则。

如果事态不是太严重,建议不要在还没弄清具体情况前,就带情绪去责问老师。我相信谁都不喜欢还没开始沟通事情前,就遭对方一通指责。

同时,如果我们带着负面情绪沟通,也容易引发老师的负面情绪,这样沟通起来不仅浪费时间,也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客观描述所见所闻,不添加主观判断。

只向老师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添加主观判断,不添油加醋,剩下的就由老师来告诉我们实情或调查的结果。

“老师,打扰了,今天中午放学,啾啾的额头上红肿了一块,我想向您了解一下早上他有没有发生什么异常?”

当时我是这么跟老师说的,并附带了照片,不加任何的主观判断,不问孩子是不是摔了、是不是被人打了,也是为了不扰乱老师的思路。

视具体情况,再和老师交涉。

接着老师可能会提一些问题,比如“刚接到孩子时是不是就有这个情况”,“有问孩子吗,孩子自己怎么说”等,我们如实回答就可以了。

我当时并没有想追责,孩子的情况不严重,我只是想了解事情的经过,而我和老师沟通的过程,实际上也起到了提醒老师加强看护的作用,所以老师在跟我说了调查结果后,我也淡化处理。

具体处理办法,视具体情况再做决定。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比如以前我自己所就职幼儿园有孩子被其他孩子推倒摔到脑震荡,有孩子被其他孩子推倒摔断牙等,就由老师调查清楚后,再找对方家长沟通。

回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来,鉴于题主是可以看到监控,并清晰地知道孩子确实是哭了,也很明确当时是哪一位老师在场,那么完全可以直接去询问老师,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

如果想要询问孩子,建议不要以“你今天哭了吗”这样的提问开场,孩子哭过,说明当时的情绪可能是伤心可能是害怕可能是委屈,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这么问,让孩子一下子就回忆起当时的不快,重新陷入那个情绪,他就更不愿意开口了。

而是可以以“你喜欢学校里XX位置的橱柜对吗,那后面有什么好玩的呀,妈妈很好奇哦……”这样的开场来沟通和引导,让孩子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时,才容易帮助他们打开心扉。

当然,想和孩子好好沟通他在幼儿园里的情况,这需要平时我们就把这件事当成习惯,每天都和孩子聊一聊,也需要我们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熟悉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和孩子更顺畅地交流。如果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或平时没有使用良好的沟通技巧,那么真正遇事时,我们就很难从孩子那儿获得什么有效信息。

二、平日闲聊在园情况时,和孩子的沟通技巧。

只要孩子懂表达,在幼儿园里也过得开心,我相信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很乐意和爸爸妈妈分享他的学校生活的。

但3岁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我们不能以和大人沟通的方式,来和他们沟通。有些技巧和注意点,我也来说说:

1. 开场“提喜不提忧”;

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一辈,很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受到委屈,于是在孩子一回家时,他们就爱问:“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打你?”“有没有人抢你玩具?”“老师有没有骂你?”

开场“提忧”,一方面,会给孩子造成几种假象:幼儿园不是一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幼儿园里总是充满了危险;我很弱小,我没有能力解决幼儿园里遇到的困难……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真遇到一些让他们难过或伤心的事,这样的询问无疑会加深他们的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更不喜爱上幼儿园或更不愿意开口交流

我们在开场询问孩子时,尽量问一些让孩子可能回忆起快乐的事,比如“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呀?你也教我玩呀!”“今天老师读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这个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酌情调整提问的难度。

也可以借用孩子身上的一些变化、老师所反馈的一些信息,作为切入点,来和孩子聊。比如某天我看到啾啾身上贴了好多张红花贴纸,晚上我就会问他:“你今天表现太好了吧,这么多小红花,有几张呀?”他就会开心地一一数开,我继续深入引导,他还会告诉我,分别因为做了哪些事,老师给贴了红花。比如某天老师给的反馈,说啾啾太贴心了课后留着帮老师一起收拾教具,晚上我就会问他:“除了帮老师收拾教具,今天你还帮老师、小朋友做了什么事呀?”他也会边回忆边说开,甚至还说自己带着更小的小朋友上卫生间等。

2. 封闭式、选择式提问;

我们说在促进孩子思维发展时,应尽量多以开放性的形式来向孩子提问,但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低龄孩子已经参与和发生过的事,可以尽量以封闭式、选择式的方式来提问,这样才不会因为问题空泛而导致孩子无法组织语言回答

比如想了解孩子今天的课程内容,我会问啾啾:“今天老师带你们画画,还是做手工呀?”“今天老师讲完故事,有没有提问呀,问了哪个小朋友呀?”

3. 引导回忆时,提及具体人物或事物;

孩子不一定能全面地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但相对容易回忆起他看到过的人或物,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可以具体到指向某个人物或某件事物。

比如想了解孩子的饮食,我会问啾啾:“我猜今天的点心是小笼包和酸奶,对不对?”“你今天有没有吃完盘子里的饭菜呀?旁边的小明有没有吃完呀?”

4. 和孩子一起玩“幼儿园游戏”;

这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掌握得很好的一种方法,和孩子一起玩幼儿园的游戏,彼此扮演老师和孩子,就可以获知很多有效信息。因为低龄孩子喜爱模仿,又对老师这样的权威身份有天然的崇拜感,通常都会把老师的行为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我们可以让孩子扮演老师,自己扮演小朋友,跟着“老师”的节奏,就能大概知道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和每天的大致流程,玩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偶尔“使坏”,看看“老师”都是怎么处理问题的。

不过,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扮演,或都爱扮演,比如我家啾啾,他就不爱扮演老师,不是不喜欢老师,而是他更享受扮演自己的角色,所以他玩的时候总是说“妈妈,假装你是YY老师,我就是我自己”。

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可以自行发挥,如果扮演得不像,孩子也会立即“纠正”我们,这同样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信息。比如啾啾就会在我说“午餐后老师来帮你刷牙”时打断我说:“妈妈,YY老师不是这样的,她让我们自己刷牙,小朋友要学着自己刷。”

5. 孩子不愿说时,不逼问。

孩子不愿意表达,原因有很多,如果他们实在不想开口说,千万不要逼问孩子,特别是在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孩子有带情绪、有遇到困难时,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找机会和老师聊聊孩子的在园情况,以及等孩子自己在不设防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引导他说

啾啾在入园一段时间后,某天放学刚到家就忽然跟我说:“妈妈,明天我不想去幼儿园了。”我小心翼翼地问他:“那后天呢?”他回答:“后天也不想去了,以后都不想去了。”

要知道,啾啾入园算是适应得比较好的那类孩子,第一天上学不仅没有哭闹,还玩得挺开心,此后的每天都很开心,总是很期待第二天继续上学,而且对老师和某些同学的喜爱也非常明显,如果跟他说第二天是周末不用上学,他还不乐意。所以我几乎可以肯定他在学校里遇到不开心的事了。

我随即又问他:“你今天不太开心,对吗?”他把脸转开说:“妈妈,我不想说。”

这可不急死人嘛,虽然我自认为自己处事还算镇定,但出自于妈妈的本能,我已经脑补了孩子无数受欺负的画面了。

不过,我没有表现出着急的样子(要和孩子斗智斗勇也不容易),而是不再问他,当什么事也没发生。

后来餐后他又向我提了一遍:“妈妈,明天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吗?”这让我意识到,他受困扰的这件事于他来说,还挺严重的,于是我打算从他比较乐意交流的话题切入,并给老师发消息留言询问当天的情况,因为目前啾啾的表现实在太异常了。

我先问他:“你今天帮老师收拾玩具了吗?”

啾啾几乎想也不想就抢答:“有!老师说,啾啾很棒。”

我继续问:“那明天不去的话,谁来帮老师收拾玩具呀?”

啾啾还是不假思索地答:“妈妈,我想帮忙。”

我继续说:“能帮助老师,是件很开心的事,对吧?分餐也是,小朋友们需要你的帮忙。那今天分餐时你帮小朋友分了菜菜,还是分了勺子呀?”

啾啾蔫蔫地回答:“妈妈,没有,今天老师没有让我分餐。我等了好久,都没有……”

我一下就明白了症结所在,安抚了他一会儿。

啾啾在学校适应不错,也乐于助人,所以开学不久就被老师“任命”为“大队长”和“分餐员”,这对小小的孩子来说,是无上荣耀。这时这项权利如果被取消,他感到不开心是再正常也不过的事了,这也算是他小小的人生里的一大挫折了。

后来老师给我的回复,也证实了这个情况。不得不说,细心负责的老师,一下子就猜到是这个原因,当天因为户外时间比较久,已过了平日的午餐点,老师们为了孩子能早点吃上饭,就直接代劳分餐事宜。

之后怎么帮助孩子面对这样的挫折是后话了,写自家的这个案例是想说明,孩子不想说时,不要勉强孩子,有些时候有些情绪,孩子自己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哪怕他只有3岁。

6. 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想法。

会有一些时候,孩子自己就很有兴致,叽叽呱呱地跟我们讲述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倾听,不涉及原则性的情况,尽量不要添加自己的主观判断,也尽量不说教,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交流的氛围是轻松愉快的

前两天,啾啾回家的时候突然跟我说:“妈妈,今天BB亲我脸了。”

好吧,说实话,作为家长,我不太喜欢B这个男孩,因为他调皮捣蛋,也爱欺负别的孩子。

但我也忍住想要说教的心,问啾啾:“那你感觉怎么样?”

啾啾表示:“我喜欢他亲我,但我不喜欢和他玩。”

我觉得这回答也挺有意思的,庆幸自己没有先说教。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也应该允许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保留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是什么严重的情况,不必在那个孩子兴致勃勃要和我们交流时去大煞风景。

三、如何促进孩子的表达能力。

前面说的,都是和低龄孩子的沟通技巧,但“技巧”其实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在每个我们看不到却希望能了解到的事件背后,我们真正希望孩子掌握的,是他们良好的表达能力

一方面,表达能力好,有表达的意愿,孩子才会主动地跟我们交流,另一方面,表达能力好,有表达的勇气,孩子才能在我们不在身边时,自己用语言去解决一些问题。说个最实际的作用,比如刚上幼儿园时,孩子在需要上卫生间时,懂得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

往更大里说,语言和思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事物、注意环境,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坦白说,我家啾啾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同龄孩子中不算好,但至少可以满足当前这个年龄段他的需求表达。

对于这项能力,我们不必刻意地进行什么训练,只要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表达进行一些提升引导就好,不仅仅包括只沟通在学校里的内容,我具体说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1. 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识别情绪,不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但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他们如果能相对有效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也才能更好地关联和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但情绪本身是复杂的,3岁的孩子不能完全识别或描述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可以在平时多引导孩子识别。

比如我在啾啾生气时,会跟啾啾说:“你现在非常生气,你对妈妈大吼大叫,是因为XXXX,对吗?”

还比如我在自己伤心时,也不会瞒着啾啾,我会边流泪边说:“我现在特别伤心,我想自己哭一会儿,但哭一会儿应该就好了。”

重点是描述出彼此的情绪,和情绪所展现出来的状态

这里我推荐2本/套情绪识别绘本。

① 《我的情绪小怪兽》

这本2-6岁的孩子都可以读,以小女孩帮情绪小怪兽整理情绪为故事主要情节,她会将不同颜色的情绪装入不同的罐子,并用合适的词来描述相应的那种情绪。

比如它是这样提到伤心的:

像湿哒哒的下雨天,让人变得无精打采。
伤心的时候,你只想一个人躲起来,什么事都不想做。

它可以帮助孩子简单地识别快乐、伤心、生气、害怕、平静等主要的几种情绪,以及情绪相应的表现,同时,它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让孩子感受相应情绪。

② 《托托踢踢·了不起的情绪力》

这套适合3-6岁的孩子阅读,共6本。

故事主要围绕托托和踢踢两只主角兔子展开。

例如其中的《上台表演别害羞》,说的是报名参加舞台剧的托托,因为害羞而不愿上台,只做了舞蹈指挥,最后在导演大布先生和其他小伙伴的鼓励下,鼓起勇气上台谢幕的故事。

书里描述紧张时的托托:

耳朵变得通红,脸颊发烫,双腿像风中的落叶一样抖得厉害。
他心想:大家肯定都觉得我很好笑。

这些都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的识别,书里同时会提及什么时候人会害羞,害羞时会有什么表现,自己怎么克服害羞,以及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等。

6本的故事不同,分别对应挫败感、恐惧、悲伤、嫉妒、紧张和害羞6种情绪,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2. 培养孩子倾听和复述的能力。

“听”和“说”,都是语言表达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孩子要先能听得懂,才能更好地说,能更好地说,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是在啾啾出生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他睡前和他聊天。

他还是婴儿,不会说话时,我就开始聊了,虽然只是单方面地自己说,说我工作的事,说我白天的见闻,说我每天的心情,说我对未来的期许等,就是完全把他当成是自己信赖的朋友那样去聊。

啾啾逐渐长大后,我会和他聊我们一起的见闻,比如白天去哪个公园了,看到什么事了。

他再大一些,能说简单的语言了,我会故意在聊天时说一半,让他来补足全句。比如“我们今天去公园捡了好多的……”,他会接着说“叶子”。

现在我们聊的,更多的是各自白天的所见所闻了,我说我工作的事、周末的计划、和我家老陈的互动等,啾啾简单说自己在幼儿园里的情况、自己的需求(比如想买什么玩具,想看什么动画片之类)等。当然,他说的肯定不具体,多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事,但这样也已足够好。

3. 多和孩子玩语言游戏。

这一类游戏,挺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我推荐大家在孩子不抗拒的情况下,可以多玩。

比如早期啾啾刚学会一些名词时,我结合《晚安,月亮》这本绘本,和他一起在睡前跟房间里的物件说晚安。

这本绘本,如果有读过的家长都知道,内容就是一只小兔子,在睡前跟所有的物件道晚安,非常温馨。啾啾当时非常喜爱这本绘本,我也就因此拓展出这样一个游戏。

具体的做法是,我跟一个物件道晚安,啾啾接着跟另一个物件道晚安,如此循环,直到孩子再也想不到可以说什么。

我:晚安,枕头。
啾:晚安,被子。
我:晚安,衣柜。
啾:晚安,电视。
我:晚安,空调。
啾:晚安,台灯。
……

类似的、白天也可以玩的,还可以有轮流说出交通工具名,水果名,蔬菜名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

再大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更考验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游戏,向孩子提问,让孩子快速思考后回答。比如问孩子:“圆的东西有哪些?”“甜的东西有哪些?”

难度再大一些的,可以让孩子在理解的前提下,说一些简单的反义词。比如提“头发是黑的”,让孩子说什么是白的,说“吊塔是高的”,让孩子说什么是矮的。

假想游戏也是非常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不管是扮演医生和病人、老师和学生、贩卖甜品,还是餐厅点餐、工地施工、抓捕坏人等,都能让孩子学着在相应场景下该如何表达。

我们最近在玩的一个游戏也很有趣,因为啾啾很喜爱汽车,家里有许多的汽车玩具,我们就用这些玩具玩“逛汽车博物馆”的游戏。

我作为游客进入博物馆,啾啾是管理员,他需要向我比较详细地介绍每一辆汽车,它的颜色、它的外形、它的主要特点、它运用的场景等。

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他需要集合他所学的很多词汇来表达,同时,我们也可以适时地帮助他们做一些调整。

4. 给孩子多读绘本。

这点相信不需要我多说,很多家长也都很重视了。给孩子多读绘本,可以提高孩子倾听、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也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现在啾啾跟我交流,有时蹦出让我觉得惊喜的成语或少见的词语,绝大多数都是他从绘本里学来的,而且通常都能比较精准地表达。

5. 鼓励孩子勇敢表达。

这点我也觉得很重要,所以放在最后一点重点说。

我们在引导孩子时,挺容易犯一些错的,比如孩子说一句话,表述有错误时,或孩子语言还没组织清楚,支支吾吾在说还没说完时,我们可能就会因为着急,马上指出孩子的错误,或立即帮孩子把一句话说完,这其实都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的。

我比较认同的做法,也是我自己在用的做法是,耐心地听孩子说完,孩子如果表述错误,我也不会特地强调哪里错了,而是用正确的说法,再复述一遍。这些都是用行动鼓励孩子勇敢表达的方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说错话用错词,或语法有错误,真的太正常了,我们不必总是强调错误本身,或打断他们,这样反而可能让他们更怕出错,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表达。

除了语言表达上的淡化处理,在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也尽量不要去批评或否定孩子的想法

只要不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我一般都尽量不去评判孩子表达想法的对错。

比如晴天他想穿雨靴,我会提醒:“今天是晴天,你看,路面没有水坑,没得踩,你穿着雨靴走路可能也不太舒适。”只提醒,不评判对错。他如果坚持要穿,我也会让穿。

通常孩子只有在一次次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践行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累积经验,他才愿意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才能更好地在独自遇到困难时自我服务,自助解决

那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大致就是这样了,希望能帮到有同样困惑的爸爸妈妈们。

我写的可能并不全面,欢迎相关专业的老师或有经验的爸妈来评论补充。

当然,每个孩子都不同,某些沟通技巧,并不一定适用所有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暂时还无法完好表达,也没关系,我们多和老师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同样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而且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很快就能好好表达了,不着急。

爸爸妈妈们,共勉。

谢邀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