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心理咨询迟来的“春天”:1.9亿潜在消费者,却存在百万咨询师缺口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26643091649754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心理咨询迟来的“春天”:1.9亿潜在消费者,却存在百万咨询师缺口

创业最前线47分钟前
心理咨询行业既无法一瞬间被点燃,但也难以浇灭。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业最前线”(ID:chuangyezuiqianxian),作者:付艳翠,编辑:冯羽,36氪经授权发布。

心理咨询这个“冷门”行业最近似乎又重新火热了起来。

不仅数字化心理服务平台壹点灵完成来自58产业基金的数千万B轮融资,抑郁研究所也向「创业最前线」透露,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除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受到热捧,在海外,心理市场也被资本市场看好,已有5-6家心理企业融资规模超10亿美元。

事实上,天下苦心理问题久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在国内,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估计达到1.9亿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

不过,国内心理咨询市场鱼龙混杂,不仅咨询师水平参差不齐,打着心理学旗号的骗子更比比皆是。还有家长直言,不会让孩子学习心理咨询专业,“因为它是就业最难的三个专业之一。”

这导致心理咨询行业虽然在悄然升温,但在国内却是个不太受欢迎的“冷”行业。甚至有创业者表示,在10年前就觉得心理行业将要迎来春天,但直到现在真正的春天还是没有到来。

目前,心理咨询行业仍处在早期阶段,既无法一瞬间被点燃,但也难以浇灭。

被煮沸的To B生意

今年以来,政策端的支持让心理服务行业开始缓慢沸腾起来。

上个月,广东省医保局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和《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医用耗材目录(2021年)》,将于8月15日正式实施。其中,心理治疗被纳入医保支付。

在广东之前,深圳、北京已开始“试水”,把面向普通人的心理咨询和面向心理障碍者的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一时间,心理健康赛道终于火热起来。

“我能感觉到,今年在心理产品的需求方中,与前几年有非常大的不同。”抑郁研究所创始人任可明显感觉到,“今年开始,高校和企业都有心理方面的预算了。”

她透露,如今的一些大型企业都很舍得开展员工关怀计划。其中,企业们已经发现,如果不在员工心理健康上投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这在之前是完全没有的。”为此,抑郁研究所在今年也推出了针对企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业务。

据了解,今年抑郁研究所还成立了可心理公益基金,推进精神心理公众教育。核心项目是“生命守护中心”,用“人工智能+危机心理团队”干预自杀边缘的抑郁者。

任可解释道,如今小红书豆瓣微博知乎等平台型的公司,总是面临用户在产出的内容中留下自杀和自残的案例。在此前,平台的手段主要是靠排查和筛选,不一定能够帮到用户。现在可心理公益基金主要靠人工智能在线筛查,在线干预,并进行后续治疗。

事实上,不少心理健康服务的创业公司们都在积极布局To B业务。

从业者刘伟(化名)也表示,他了解的大多心理咨询工作室,都转向了大企业的具体心理培训。

“我身边很多之前已经搁置了的做软件和硬件相关的心理项目,创始人现在都重新捡起来,将其卖给高校和企业了。”任可明显感觉到,市场需求之下,行业正在升温。

不仅如此,就连资本也对心理行业变得“包容”起来。

“半年前,资本对于早期的心理咨询项目普遍不看好。”任可回忆道,当时一线资本的创始人或者合伙人甚至会在私下劝她,说心理行业又不挣钱,让她放弃心理行业,转而做消费品类。“能够明显感觉到,大消费是如今风口上的项目。”

最近,这一现象迎来转机。任可透露,最近有资本向她表示,虽然短期内心理行业很难有上市公司,但愿意陪着项目成长,并长线看好心理行业。

任可告诉「创业最前线」,现在抑郁研究所新一轮融资正在推进中。此前,抑郁研究所已完成了梅花天使创投和伯藜创投的两轮融资。

资本的青睐,似乎让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迈向新台阶。

苦心理问题久矣

事实上,心理行业是典型的大市场、小需求的“冷门赛道”。

卫生部数据指出,我国14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也就是说,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心理咨询对象正在日益年轻化。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

心理服务市场空间的潜力毋庸置疑,用一句“天下苦心理问题久矣”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在国内,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却又是典型的早期、甚至小众的市场。

国外的心理服务是个热门行业,大家都会愿意把心里的真实症结告诉医生,因为他们坚信,医生是有道德的,不会把你的隐私说出去。

但国内,在“讳疾忌医”的传统观念桎梏之下,国人就会把精神类疾病与鬼怪、恶灵联系起来,而时至今日,指责别人患有精神疾病也会被自然而然视为一种侮辱和诋毁行为。这使得国人对心理咨询唯恐避之不及。

1992年出生的张婷(化名)在几年前曾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但她除了对父母家人外,不敢告诉任何亲戚她患有心理疾病。即便如今她在药物治疗和家人的陪伴下治愈,但她得过病这件事,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们村就这么大,万一给人家知道我得过‘精神病’,我还能结婚吗?”

另一位家长也在一个讨论群中分享道,因为女儿从小在本地最好的学校学习,里面的孩子压力都很大,导致很多孩子有心理问题。但这些家长,有的会给孩子做心理介入治疗,有的家长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也认识不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 

精神心理专科医疗服务平台“昭阳医生”创始人林昭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过,自己也曾有过心理问题,他在半年时间内不间断地提及此事,家人才将十多岁的林昭宇带到精神科专家检查,医生诊断为强迫症。

大多数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并不深,有人戏称,抑郁症是一种“精英病”。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服务和玄学类似,“大多数人有个刻板印象:纯聊天还收费。”

但事实却是,一般抑郁症都会有自杀倾向,不是冲动,而是患者被疾病折磨抑制不住自我攻击。而现在,患者在饱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时,还要忍受因社会刻板印象而产生的病耻感。

“杀死我们的不是抑郁症,是歧视。”正如任可在自己的公众号“抑郁研究所”上写道。

因此,让抑郁症患者接受病症、并接受治疗成为最重要的一步。创业公司们要做的则是在保证公司现金流不受影响的同时,让自己“出圈”,向更多病患和普通人科普抑郁症的知识。

比如抑郁研究所在线上病友群、家属群、亲友群内,每天都会安排专家坐诊和工作人员维护。抑郁研究所还提供付知识费课程和电商产品。电商产品主要包括谷维素、褪黑素等非处方保健药品,以及香薰、艺术品以及一些心理学书籍等。

任可表示,对有失眠、焦虑、抑郁情绪的泛抑郁人群,抑郁研究所为他们提供内容科普、心理测试和失眠等产品;对中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加心理咨询很有必要。

也有企业会在抖音中发布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来吸引人们对行业的关注。

心理咨询和治疗相关知识普及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据了解,成立两年期间,抑郁研究所关注用户数超百万,已在社群中提供了超80000人次的线上陪伴和咨询支持,连接1500人+医师及咨询师,覆盖170+诊所及医院,解救了上百名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

公开资料显示,壹点灵已拥有2000万用户,集合了行业3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遍布全国284+个城市,已累计向近240万人提供综合心理服务,3亿+分钟咨询时长。

事实上,通过从业者长时间教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一位坐标深圳的95后表示,这两年明显感觉自己精神状态很不好,睡眠质量很差,好多次通宵睁眼到天亮,经常莫名其妙地心悸早搏,精神总是处于很紧张的状态。“想先做个心理咨询,调整一下情绪。”

匮乏的咨询师

但看似热闹起来的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还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优质医生资源匮乏。

在英国,临床执业心理咨询师必须得取得博士学位,熟练运用三种以上疗法(有试验性科学证据证明疗效的才可以算一种疗法),满足60小时以上个人体验,定期受到协会的考核以保住执照,同时还会受到各种伦理道德以及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以及长期稳定定期的督导,来保障短程咨询的效果。

但在我国,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内容要求中,考证人员仅需要掌握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七门课程,而大部分培训时间仅有320-720课时。这样“应试培训”教出来的“咨询师”,专业素养一般也并不理想。

大部分心理咨询师不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除了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其他的副业,比如督导、授课、培训等。“因为只做心理咨询师无法维持生计,只能顺带做。”

据「创业最前线」了解,国内公立医院大多提供药物治疗方案,不提供长期心理咨询服务。这导致医院心理咨询科室通常很难预约,因为懂心理咨询的医生少,预约病人多,通常排队就要几个月。

在公立医院之外,心理咨询市场的从业者更是鱼龙混杂,非但专业性差,打着心理学旗号的骗子更比比皆是。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询价格,普遍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和从业经历等实行阶梯定价,每小时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在这样的收费模式下就会出现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

刘伟也表示,行业确实存在一些乱象,比如患者调戏咨询师,咨询师放大患者问题,乱收费等。

而优质的国内心理咨询师仍存在着巨大缺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的建议,中国至少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但实际上,我国专业心理治疗师只有7000多人,而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仅35万个。

心理咨询师职业前景不明,因此有很多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学习心理咨询专业。

“我女儿要考大学了,提出要考心理咨询。我查了一下,最难就业的三大行业之一就是心理咨询师。”这位家长随后表示,不能将心理咨询当成专业学,不然毕业之后压力太大。“可以自学,别当成专业,因为国人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刘伟也在一微信群中调侃,他认识的一个心理学教授,从20年前就说心理学的春天要来了。但20年过去了,行业的春天依旧没到,“不知道这次又要等多久。”

与此同时,创业者们也不知道心理服务行业经历过几次这样所谓的“春天”了。

“2012年,就有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前辈向我说,那时他就觉得心理咨询行业的春天快来了,但八九年过去,春天没来,反而‘倒春寒’了。”任可无奈道,今年以前,心理咨询行业确实曲折。

此外,六年前的“双创”热潮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彼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精神类的消费随之兴起,心理健康的创业潮开始兴起,很多这个领域的公司都拿到了融资。

但好景不长,心理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虽是刚需,却一直不受重视。很快,融资遇冷,很多以互联网医疗为切入口的心理项目也备受质疑。

“从商业角度讲,一个行业如果需要被教育,短期很难起来,这个短期是十几二十年都有可能。”刘伟感慨道,心理咨询行业确实还需要时间培育。

正如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所说,就目前而言,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项目当成一门生意去做。对于创业者而言,一方面要去遵守专业伦理的设置,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另外一方面又要更加开放,摆脱很多专业束缚,做出符合这个时代语境的心理服务,让更多的人乐意选择通过心理服务,去解决他们内心的问题。

显然,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