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前端DDD总结与思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3983755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软件开发架构演化与DDD起源

单体服务架构:大概10年前,我在武汉工作的时候,甲方客户购买我们的产品,一般都是连着设备一起购买,一套软件系统,一台惠普或者戴尔的企业级服务器,再加一个黑色的铁盒,销售部可以卖小几百万左右、外加每年维护费用,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单体服务开发、运作的方式。

SOA服务化、微服务架构:前端开发同学普遍离业务域结构比较远,一般比较难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服务化与微服务,我个人对微服务和SOA区别的理解,SOA服务化,往往侧重某一类具体业务场景下功能的实现,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业务场景来做支撑。微服务更加侧重类似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结构,它的开发、部署、发布等等可以完全独立隔离。

中台化架构:中台化除了包含SOA、微服务这个技术结构以外,业务场景层面,它更推崇信息智慧化,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他的原材料可能是用户个体数据信息,但作用结果并不是直接反哺在单个应用个体,而是交给公司运营、市场、供应链等等兄弟平台,兄弟部门来做下一步决策。

中台化最典型的场景是类似金融、保险、电商等行业,我做过一个生鲜次日达项目,生鲜特别是肉类,当用户量上来了,采购少了补采来不及,采购多了,当天就坏了,所以,对于我们技术部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为什么我们能提前一天就知道5吨肉刚好就能卖完,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业务场景支撑,就是信息智慧化带来的结果。

DDD(领域驱动设计)起源于2004年前后,却随着SOA、微服务开始普及。

DDD应用场景

在我看来,业务领域层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一个公司业务模式-技术化的载体,会有非常多的职能方一起参与进行开发,比如公司的业务架构师、产品经理、其它兄弟部门。

但随着参与人多了,沟通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岗位职能完全不同,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而对于复杂的业务、关联方更多,沟通成本可想而知。DDD就是面向这种场景下的解决方案,它是对业务需求的高度抽象,根本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业务,在多方沟通、交付中,统一建模理解,以指导进一步的技术实现。

DDD的优势

项目健壮性:对于技术同学来说,谈到代码健壮性,我们往往会提到高内聚、低耦合,这对于不少开发同学来说,在业务开发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我看来,健壮性真正的挑战来源于,是在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开发时间之间的冲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而DDD推崇的是,对业务需求的高度抽象,因此,它可以在最根本上减少我们业务需求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带来业务健壮性上的提升。

业务灵活性:对于DDD设计架构的项目,因为核心实现、边界切割非常清晰,在很多业务场景下,胶水层或者controller层的实现,类似于积木堆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模型下,只要核心服务不发生重大变更,它的业务灵活性将非常强韧。

工程易维护:DDD只是一种设计思维,它的作用场景主要在于业务架构师、产品经理、技术开发等等多方协同工作,因此,在工程维护性上,相对于我们常说的代码可读性等等,它可以影响更多兄弟部门,可谓是降维打击。

DDD对前端的挑战

前端职能面向交互:对于前端开发同学而言,我们主要的工作量在于交互层面的实现,很少会直观的去关注,在一个业务场景下,为什么用户可以去抽奖,为什么用户抽中后,可以通知用户领奖,对于前端开发而言,对于一个业务闭环背后的“为什么”关注比较少。

设备、场景裂化严重:我以前做过一个需求,也是一个抽奖的功能,但是,要求在微信端、非微信H5端、PC端、还有微博端都做实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我的业务逻辑在C端实现,同样的代码,我必须实现很多份,一个小小的变动,我可能需要发版多次,最终,方案逻辑只能是放在server端,所以,这是设备、场景裂化带来的局限性。

业务沉淀驱动力不足:受限于我们在业务闭环上的关注度、设备、场景裂化,这就导致我们很难再抽出额外的精力去关注业务沉淀。

掌门教育DDD实践

我们团队在一起沟通Mapping项目需求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未来我们业务应用的开发方式,应该像带烟囱的工厂,工厂厂房是聚合平台,它是一个黑盒,厂房上面一个个独立的烟管,就是我们一个个独立的应用出口。

比如,政府机构提供了一个查询用户身份证的API,A、B、C三个游戏公司的应用,对接实名认证功能,或者用户充值,对接支付宝、微信的支付功能,他们之间的业务界限应该非常清晰。

因此,对于我们做规则模块来说,其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就是如何帮助我们的C端开发者,做好业务领域边界划分。

其次,我们Mapping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开始在做状态模块、决策模块,或者流程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是否要合并做,因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最终我们选择分开来实现,后来在做Mapping二期需求设计的时候,就非常庆幸之前的选择,因为我们发现新的模块对一期部分功能模块依赖也很强,如果一开始我们设计没有做好分离,我们的引用成本就很高,需要做多层不同数据字段值校验,而分离干净后,如果引用部分是一个StateNode模块,或者是一个Schema模块,我们可以只对类型做校验,而不需要做字段数据值校验,这能够帮助我们规避很多无意义的问题。

总结与思考

1.业务高内聚、低耦合:未来,我们技术开发同学,将不可避免的,需要去面对更复杂、更多变的业务需求,应对之道,在我看来,除了我们在做代码实现的时候,需要采用更合理的设计模式、分层开发之外,我们更需要能够紧跟公司具体的业务场景,以业务领域驱动为沟通基础,对齐一条线上的OKR,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我前几年看过的一个数据,大概意思是,我们现在每天产生的数据,可能都比21世纪以前的数据量加起来都多,这么海量的数据,背后代表的将是海量的业务场景,可想而知,我们的业务需求多样性也将是海量的,这也就对我们如何能够快速理解、消化、并对业务进行技术实现,带来很大的挑战,但在精细化运作的时代,一个公司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就能有一番作为,一定是多人、多方协同下去实现业务,从这个方面出发来看,我觉得DDD大有可为。

3.之前跟朋友开玩笑,举过一个例子,我说以前大家玩Dota,会补刀、会选择合适时机放技能,就算厉害了,过了两年,如果不会补刀、择机放技能,就是菜鸡了,游戏还是同一个游戏,但是有了沉淀、有了积累,慢慢大家就拉开差距了,DDD对于我们技术开发同学来说,其实是一个与公司业务发展共同成长中,一个很好的桥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