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媒体人注意!刑事犯罪的风险其实离你不远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mycaijing.com.cn/news/2021/06/01/46822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媒体人注意!刑事犯罪的风险其实离你不远

来源:传媒见闻 浏览:6470 2021-06-01 13:07:07
媒体人注意!刑事犯罪的风险其实离你不远

WX20210601-125450@2x.png

媒体人的日常工作,究竟存在哪些刑事法律风险?

作为媒体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2020年岁末,深蓝财经、传媒见闻联合知名刑事法律咨询平台“庭立方”举办的传媒训练营(成都站)活动中,庭立方讲师姚振宇老师就针对这一问题给现场的媒体人上了一课。

姚振宇老师在检查机关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曾担任省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检查指导组成员。活动中,他结合多年统计数据、分析经验,对近十年来媒体人刑事犯罪大数据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梳理出了媒体人最容易犯案的罪名、以及最容易导致犯罪的行为。按照姚振宇老师的话来说,媒体人涉案的重刑率之高令人意外。

 2.png           

讲演一开始,姚振宇老师首先模拟了五个媒体人最常见的工作场景,通过这些媒体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工作案列,来讲述其中潜在的刑事法律风险。

场景一:

媒体人小姚的一天。小姚一早打开微信,看到一篇“网传长沙航班顺丰货机检测出新冠病毒”的新闻,并顺手转发到了公众号。

小姚这样的行为有刑事风险吗?

3.png        

或者,在这条消息的标题上加一个代表疑问语气的问号,做出求证的姿态,这样还会有风险吗?

4.png        

姚振宇点评:

虽然发布者只是转发,但如果这一消息被认定为谣言,依然属于传谣。

与谣言犯罪相关的罪名有: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在这些罪名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传播;传谣并造成了一定后果,就可能构成犯罪。至于将标题修改为疑问句,表面来看,似乎对发布这条消息存在疑问,是一种求证的态度。但从传播的消息本身来看,一旦传播仍然有让民众恐慌的可能,所以依然具备传谣的特征,也具有刑事风险。

场景二:

媒体人小姚在博客上找到一篇文章,对其中部分词语进行了更换,新增了图片、关键词并重新排版,二次创作出了一篇全新的文章。

这样的洗稿行为,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吗?

5.png              

姚振宇点评:

目前在刑法中,就知识产权相关的内容专门设有有一部分内容,所以洗稿也可能会涉及其中。

很多时候,自媒体、自媒体平台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流量的竞争。文字媒体创作一篇原创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自媒体为了获得流量都在脚踏实地的做积累。但对一些流量玩家而言,他们往往忽略规范操作只看重流量,常常选择洗稿等违规操作进行引流。包括视频创作领域,也存在盗取视频的现象,这些行为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但如果一篇文章,包括分析的角度、行文逻辑在内的实质内容能够形成独创性,不仅是文字语句进行了调整,这样构成的文章就是一篇原创。即便文章使用了他人的素材,也不至于构成刑事风险犯罪。

场景三:

媒体人小姚无意中关注到了当下流行的代餐食品,在进行一番研究和深入思考后发现了一些问题,撰文批评了背后的乱象。

媒体发布这样的质疑性文章,风险在哪里?

6.png              

姚振宇点评:

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质疑性报其实都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在目前的司法判定中,对这类报道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名誉权与质疑性报道之间还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类报道可能涉及的罪名有:侮辱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为什么即便是一家正规媒体,写质疑报道也会存在法律风险呢?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对媒体而言,调查了解相关事实的能力本身是受到限制的。我有检察院的工作经历,对于司法机关而言,想调查一个事件可以有很多法律授权的权益,能够直接调查相关案情。但作为媒体,就只能通过公众渠道和私下打听尽可能逼近真相了,所以这一过程可能会出现偏差。其二:可能很多媒体人,会将新闻层面的事实,等同法律层面的事实。这两者虽然多数情况下是等同的,但也会存在一定偏差。

那么问题来了,媒体人在做质疑性报道时,该如何避免这些风险呢?

姚振宇老师总结了三点:

第一:写质疑性报道时,要找到相应的证据去作证观点。比如寻找不同信源间可以相互印证的证据,在法律上这叫“证据印证”。

第二:在获得相关证据时,做到力所能及的调查核实。

第三:报道中,多做设问,少下定义做判断。

场景四:

媒体人小姚接到领导的电话,被告知有一个商务推广项目,需要在公众号、微信群、微博上帮忙推广一个网络期货投资平台。

这其中又存在哪些刑事法律风险?

7.png              

姚振宇点评:

对媒体而言,我建议但凡看到股票、基金、期货投资就应该形成条件反射,因为这类推广背后往往就存在诈骗行为。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案子,我的当事人供职于一家媒体公司,一家投资平台找到我的当事人,想让他帮忙引流,最后合作达成了,我的当事人也一块进去了。

可能大家会疑惑,我的当事人又不是诈骗犯,为什么也进去了?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假如遇见杀人,你给凶手递了把刀,这在刑法上叫帮助犯。即便当事人对宣传产品存在的违法行为不知情,但刑法上有一个词叫“间接故意”,意思是当事人虽然不确定是否存在犯罪,但采取放任,这样仍然有可能构成犯罪。所以在接到类似的合作时,媒体人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场景五:

媒体人小姚经过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在某直播平台做直播,期间向观众推荐购买自己喜欢的“阳澄状元蟹”,一晚卖出了500份。

视频带货存在什么刑事风险?

7.png             

姚振宇点评:

今年虽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但直播电商反而势如破竹,很多人都参与其中。上面提到的案例,其实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某主播带货阳澄状元蟹,让不少消费者误认为是阳澄湖大闸蟹,收到货品后发现货不对板。这其实是属于典型的欺骗消费者行为。

对于电商类的媒体而言,我建议带货前要先对产品做严格的质量把关。特别在宣传环节,要尽量避免夸张词语的使用。这类行为所涉及的罪名主要有:诈骗罪;虚假广告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

媒体人刑事犯罪大数据

活动中,姚振宇老师还结合过去十年采集到的媒体人刑事案件大数据,综合分析盘点了近十年来媒体人刑事犯罪的相关特点。

首先从案由分布来看,过去十年媒体人所涉及的刑事案件中,分布最多的是“侵犯财产罪”;排在第二位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后面依次是“贪污贿赂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渎职罪”、“危害国家安全罪”。

8.png             

具体到“侵犯财产罪”中,涉及“诈骗罪”的占比最高,其次是“敲诈勒索罪”。 

 9.png             

从案件的裁判数量来看,近几年呈现出了明显下滑趋势。姚振宇老师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案件尽管触犯了刑法,但未必会走到刑事程序中,多数案件在行政环节就得到了处理,所以最终不会体现在刑事裁判中。 

10.png              

具体到涉及刑事案件地域分布来看,媒体人涉刑案分布最多的地方是河南省,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其次是河北、广东、山西、山东..... 

11.png              

而从媒体人涉案刑期分布来看,“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分布最多。根据姚振宇老师介绍,通常在法律中判处刑期为三年以上的均属于重刑,从分布来看,媒体人涉案中的重刑率较高,这一点他也表示意外。

12.png              

在讲演的最后,姚振宇老师对媒体人涉罪行为做出了总结。大数据显示,媒体人涉罪主要分为平台管理、谋取利益、报道不实、泄密隐私这四大类。 

13.png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媒体行业带来了全新的风险,而在这些风险中,刑事法律风险最为严重。与其他风险不同,一旦违反了刑法,就要为此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而这也意味着自身人格权利的丧失。可以说,在日常的工作中,媒体人也常常被告知不要去触碰红线,但却又不被告知红线在哪?而有了这些案情数据,相信媒体人们也可以一一的对号入座了。

传媒训练营是传媒见闻定期举办的传媒学习沙龙活动,至今已在北京、杭州、广州、重庆、成都等地举办数十场。传媒训练营将进一步围绕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人的职业需求,积极开展学习提升活动,提升从业者技能,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欢迎关注“传媒见闻”公众号,关注下一次传媒训练营活动。(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