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当「景漂」来到三宝村,景德镇的「陶艺」复兴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69181.html?s=8&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当「景漂」来到三宝村,景德镇的「陶艺」复兴

摘要:陶瓷文化,是一片片细小的陶瓷,也是一种氛围的感知。

4953a3dd-b581-4fec-af47-50e868886b86.jpg

晴朗的日子里,景德镇还是一副尘土飞扬的样子。电动三轮车是受欢迎的交通工具,车技绝佳的人脚下往往也踩着一块长度超过1米的木板,两侧的空间也决不会放过——和载货区一样放满了晒好的素陶坯,路再不平坦,坯子们也能安然无恙地到达窑厂。

这是「景漂」(来景德镇搞艺术和事业的年轻人)一天的开始,吃饱了冷粉和饺子粑就该钻进陶土的世界里了。

和其它大多数江西的城市一样,景德镇依江河而建,有着丰厚的土壤但不同的是,景德镇陶瓷或许是阿卡林省(江西由于一直缺乏存在感,于是有了“阿卡林省”的尴尬称号。)最广为熟知的文化符号。

被农耕文化包围的景德镇,是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口中的「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商会作坊是这里的底层基因。

细腻的高岭土和挺拔的松木,造就了柴窑烧制出极耐高温的陶体和千变万化的釉色,奠定了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工艺。再加上四通八达的昌江水,陶瓷坐上船就可以到达世界上的每一块陆地。

但历史冲刷过后,景德镇一度落寞。

如今,新一代年轻艺术家来到了这里,作为「景漂」的他们,远离北上广深,在景德镇试图平衡艺术价值、人生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平衡,也在重塑景德镇。

 01 

悠久的陶瓷工艺却成了「副业」?

景德镇北站,已经初显暑意的五月初,出租车司机重重关上后备箱,发出一声刺耳巨响。到处都在修路的景德镇,司机熟络地穿街而过,似乎车后扬起的灰尘都与他无关。

这尘土在1000多年前也飘扬着。公元1004年,北宋和辽之间的战火已经持续了25年,宋真宗赵恒把年号改为「景德」,寓意「君主的宽厚仁德」。随后北宋与辽国签订了檀渊之盟,一个用大量岁币换取和平的协议。宋真宗下旨烧造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因为那种瓷器「光致茂美」,于是昌南被赐名为景德镇。

黄仁宇说,「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一南一北,一文一武,景德元年的这种平衡也延续至今,陶瓷与景德镇站在了天平的两端。

如果你初到景德镇,可能会对这座千年瓷都如今的样貌感到错愕。陈旧的老城区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釉色,而素白玉坯的陶瓷正是从这里生长出来。

91ab8bfc-9b10-454a-b761-1180bc0d4657.jpg

陶瓷被嵌入了景德镇人的血液里,刻烟吸肺。如果说人要靠一项手艺安身立命,那景德镇多得是花甲之年仍在创作的手艺人。

短视频软件里有一条拍摄非遗传承人给青花碗上釉的视频,在拍摄者的讲述中,釉水不能进入碗内,否则全器作废。评论里除了为手艺人点赞,更多的评论是「不用惊讶,什么行业做久了都会炉火纯青。」、「水有张力,很难吗?」这类评论。

b6a5aeac-ca25-49cb-86e8-c0d9260c7041.jpg

而看客们除了直呼能杠之外,一个问题也随之显现:景德镇为什么没有走上工业替代手工的道路?其实在青山绿水之下,景德镇掩藏着极其庞大的现代工业肌理。

虽然景德镇城市街道两侧粗壮的路灯杆都是用陶瓷做成的,但这只是表象的点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中国人从意大利默洛尼公司连续引进了九条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

一时间,后缀阿里斯顿品牌的华意压缩机成了江西省第二家、景德镇第一家上市公司。除了大量国有瓷厂得到组建外,还有大批北方军工电子企业来到景德镇落户。

现在的景德镇更像一个纯粹的工业城市: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制造、飞机、汽车、能源等,这些产业才是景德镇的经济支柱。

「陶瓷」则成为了景德镇的副业。

 02 

当「景漂」来到三宝村……

美国社会学家Daniel Bell曾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工业社会是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轴心并为了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这反过来又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结构。

3d47dbb1-0c1c-4e43-ae07-f527beabaff4.jpg

对于景德镇来说,手工陶艺不再仅仅是生产产品,而是在生产价值与文化。对于一个初到景德镇的访客来说,最直接强烈的感受可能是:它已经由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地成为一个城市单元的艺术区。

生产地生产产品,但是艺术区不一样,它是在生产人文景观和生活方式。陶溪川、三宝村、乐天集市、老雕塑瓷厂等等地点被陶艺人点亮。

不同于城市年轻人996的日常,这里的人把每一天都创造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乐天集市每周六上午三小时的聚会会让你忘记自己身处景德镇;陶艺街上的店铺大多数下午1点以后才营业,直至深夜。我好奇问了问:你们上午不工作吗?得到的回答多数是:在家画图。

其弈和陈知音的工作室在一个离陶艺街较远的山野村庄,流坑坞。他们租下了一桩民房将其改造成自己的陶艺工作室,整栋房子都是木质结构,门口就是大片的绿野。夕阳照进来,有种辽阔深远的感觉。房子不小,多余的两间做了民宿,还有一间展厅和周末咖啡馆。

731e579b-3b1f-42b8-b707-426b1a0c5a09.jpg

他们因柴烧结缘成了夫妻,从湖南来到了景德镇。目前烧制食器和茶器为主的器皿。雕塑专业出身的其弈自学了制陶,却很少画草图。也就是说他不会再复刻之前的陶坯,每一件都是孤品。

0eed8ffe-d080-4ae3-a516-aa3bb9f82ef3.jpg

我在工作室发现了一条特别的木头长凳,它由其弈用旧的房梁木改造而来。就是这种在地的资源里,人们可以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符号,让蒙尘的乡村散发出另一种厚重和深沉,同时保持活力。

在流坑坞里,其弈和陈知音打造了自己想象中的乌托邦。在这种场景营造中,也带动了全域旅游、唤醒了更多烟火气,将「人人都是艺术家」融入了居民的案头。

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太多,每周固定时间去各个集市出摊,其余的时间自己创作。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去」。景德镇恐怕是中国最早有打工概念的城市。但也有人说,没有人会把景德镇当成永久的「故乡」,而只是一个短暂生产用以谋生发财的工厂。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到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条冗长的流水线,吸引了大量外来工作者。明朝中期的时候,来景德镇打工的人就已经超过了10万;清代时则发展到了40万。

而如今,统计数据显示,在户籍人口只有767人的三宝村,目前常住的「景漂」有3000多人。

二十几年前,陶艺家李见深回到故乡景德镇,买下几幢叫「四家里」的农舍,开始建造陶艺家的理想国。如今,偏处一隅的三宝村有近200家文创机构入驻,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艺术师以及制陶工匠们。

在三宝村唯一一条主路的两边,聚集着各种文化创意小店,全都各有别致之处。你会发现这里有点像有些像北京当年的798,区别是它藏匿于山野之间。

小店们别有洞天,店主的用心和诚意也都满当当地溢了出来。而在景德镇做陶瓷,真的赚钱吗?

早期「景漂」的创业成本很低。一个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集市摊主小刘告诉我,2011年他在学校对面的村子租了一个270多平米的房子作为工作室,一年的租金也不过3000元。

而素坯有大量的小厂生产,都不用自己拉坯。电气窑和朋友几个人凑钱买好,或是直接送去公共窑烧制,10块钱可以烧3件。而其他需要制作的器皿,去老厂走一圈,基本上都能找到便宜的合作师傅。

而现在,公共窑里烧陶瓷还是10元3件,但也开始逐渐被取代了。城市的租金开始上涨,一些原本自然形成的作坊一条街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文创园区和管理规范的窑厂。据景德镇市瓷局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聚集的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近7000家。

陶瓷文创的市场在萌芽。所以如果想知道景德镇一点都不老旧沉闷的秘密,你得找到乐天陶社。

2010年,乐天周六地摊正式改名为乐天陶社创意市集。社长郑祎在这里为在景德镇创作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乐园。跨越语言、年龄,各种关于陶瓷创作的分享都可以成为年轻人彼此的激励,去勇敢探求自己心中「陶瓷」的模样,任何人都可以凭借作品崭露头角。

c35bc85c-0922-466b-a771-7caaca6e98c7.jpg

举个例子,九烧创始人孙翊朔在他还是学生时就想要了解日本的柴烧,但多数国人的喜好还是仿古瓷器,柴烧常被看作为失误,且公共资料几乎为0。

后来乐天陶社开始做柴烧文化的推广,也邀请了日本的陶艺家来到这分享经验。这对孙翊朔无疑是一种肯定。基于这种信念感,他开始建柴窑。他在拉坯之时追求极致,又在进窑之前不施釉,形成自然落灰,让木柴灰烬、泥土、火相互交融,最终呈现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痕迹。

4638111a-b9e4-4bf9-a572-a0d5487f63ab.jpg

如今走入「九烧」位于陶艺街的实体店铺,我指着一个手掌大小的茶杯询价,得到的答案是「1000到2000元,看成色」。而我转而在网店搜索「九烧」,价位在300元的成品月销有100多件。

细细观摩这些自然落灰的柴烧作品,那些简洁有力的线条,和随着光线变化的流光,闪着温润的颜色。

来自中央美院、鲁迅美院、湖北美院、华南理工等等大学的毕业生来到景德镇创业,多数在市集卖东西的年轻人还没有品牌意识,售价体系也尚不健全,大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交易,随意轻松。

在惬意的背后,有人来景的第一年就烧来200窑,也就是大概每一两天就要烧窑。但勤奋并不一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像孙翊朔这样做出了一些成绩的人,不多。

所以在景德镇,「离开」也是常态。

一方面,年轻人选择出走去大城市寻找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传统派的老手艺人找不到传承的下一代,那些画粉彩和精细笔触的技术以另一种方式告别了。

学做陶瓷实在不是什么轻松差事。在古窑民宿展览区里常有「非遗传承人」展示自己的毕生绝学,而掀开青花布一看,简单隔断的另一头是三四个学生在不停地练笔触,仿佛要一直画到地老天荒。

在曲面的陶瓷上作画和在平面的纸上作画的难度,又是两个世界了。所以老师傅怀揣着手艺,却培养不出徒弟。常有年轻人今天预支了工钱,明天就玩消失,到期也交不了货。

处在这种矛盾之间的多数人,似乎还没想明白怎么生活。

 03 

城市更新像一个RPG游戏

如前文所说,人们在游览景德镇之后也许会有几种层次的感受。

一方面,景德镇实在太丰富。传统瓷器的市场展现出庞大复杂的工艺,任何人来都是被欢迎的。路边的瓷器作坊、艺术家的工作室,没那么多泾渭分明,大门都是大剌剌地敞开着的,路人信步造访安然无恙,和他们聊天更是能收获许多在地的有趣故事。

另一方面,景德镇实在太小了。教育和卫生资源比不上大城市,物价也比肩省会南昌。但只要有一点钱,你就可以租下山里一间房,慢慢活着,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所以为了缩小这种复杂感受的鸿沟,景德镇需要不断更新。不仅是对老旧建筑的改造,也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发展的新产业。

有一种自说自话的尴尬是,人们对自己的叙述停留于表面,传递的是空洞无趣的知识点。写文章是这样,文化传播更是如此。在规整的程序化的介绍里,游客很难产生自己参与创造的新奇体验。

在陶瓷没有经历过窑火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是浮在空中的。只有当开窑之后取出那件完整的瓷器,它的价值才会安稳地落地。

这种价值是创作者和欣赏它的人共同创造的,所以景德镇的更新版本就像一个RPG游戏,游览者每触发一处机关,都能获得一种新的角度去体验。而所谓的陶瓷文化,是一片片细小的陶瓷,也是一种氛围的感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