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mittrchina.com/news/detail/577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5 月 22 日消息,“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
280

5 月 22 日消息,“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图 | 袁隆平(来源:网络)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博士、助理研究员李雷告诉 DeepTech:“袁老其实算是当今中国科学的图腾,在他以前是钱学森,在他以后目前想不到。”

就在几天前,5 月 14 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3000 斤试验示范” 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袁隆平团队提供的 “超优千号” 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 926.5 公斤,这是继上次测得平均亩产 1004.38 公斤后,该稻种再次在三亚创获佳绩。

图 | “超优千号” 杂交水稻(来源:网络)

袁隆平之子、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对媒体说:“袁院士提出双季稻亩产 3000 斤项目试验‘一箭双雕’,不仅周年单位面积单产提高,还可促推扩大双季稻面积。”

作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几十年来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他曾发明 “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还研究出 “两系法” 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

此外,他还提出、并实施了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该工程运用了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多年来,他出版了中、英文专著 6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 年 9 月 7 日出生于北京 。1953 年,23 岁的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服从全国统一分配,来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而他最初的研究,也要从当老师说起。如今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也是袁隆平曾执教十八年的故地。

始于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1960 年 7 月,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中,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把该株水稻试种之后,他发现水稻的子代具有不同性质。

由于水稻是自花授粉,因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这可能是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以人工方式去掉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并授以另一品种的花粉,以期产生杂交品种。

1961 年春,袁隆平把上述变异株的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结果发现一年前的那个 “鹤立鸡群” 的植株,正是 “天然杂交稻”。

当时作为老师的他,虽然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但面对当时的严重饥荒,袁隆平立下了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的宏愿,于是启动了水稻雄性的不育试验。

1964 年 7 月,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 “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后,结出了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累计有数百粒。

这一年袁隆平也组建了家庭,结婚对象是农技干部邓则,他们此前相逢于安江农校,邓则起初是袁隆平的学生、比他小十三岁。

图 | 袁隆平和邓则(来源:网络)

婚后一年左右,袁隆平又在 14000 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 6 株不育株。在此后连续两年的播种中,共有 4 株成功繁殖了 1~2 代。

借助那次研究,他彻底推翻了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 “无性杂交” 学说,其还提出了水稻亦有杂交优势的推论,即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从而大幅提高水稻产量。

在 1964 年到 1965 年两年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和团队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 6 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该团队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为丰富的认识,并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相关文章,随后发表于 1966 年第 17 卷第 4 期《科学通报》上。

1965 年 7 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 4 号、胜利籼等品种中,袁隆平逐穗检查了 14000 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 6 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连续两年的春播与翻秋,共有 4 株繁殖了 1~2 代。

1966 年 2 月 28 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该论文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 17 卷第 4 期上。

当年 5 月,该论文引起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高度重视,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但由于时局原因,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 年 4 月,袁隆平起草 “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并将其呈报湖南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当年 6 月,由袁隆平、李必湖(袁隆平学生)、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由前文的安江农校改名),正式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

不育材料秧苗遭拔毁,找到残存秧苗后坚持试验

1968 年 4 月 30 日,袁隆平将珍贵的 700 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所在学校的中古盘 7 号田里,该田地面积为 133 平方米。5 月 18 日晚上,中古盘 7 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竟被全部拔除毁坏,至今仍是未破的“谜案”。

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 4 天,才在学校一口废井中找到残存的 5 根秧苗,但他仍然坚持试验。

1969 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几个月后的 1970 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失败。

当年秋天,袁隆平带领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

(来源:网络)

48 年前,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 已经配套

1971 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 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 “三系” 配套难关。当年 10 月,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 “野稗” 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 已经配套 。

1975 年,袁隆平攻克 “制种关”,成功探索出制种技术。两年后的 1977 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时间划到 2010 年 3 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在相关的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

当年 3 月 12 日,在一次报告会上,袁隆平就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实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能够减少除草剂用量等问题,与张启发院士进行了讨论,并表示支持政府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

2017 年 9 月,在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

2017 年,袁隆平和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 “湘两优 900(超优千号)” 又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 1149.02 公斤。

2020 年 3 月,袁隆平院士选址、谋划和题名的 “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 在广州市黄埔区启动建设,一期项目大吉沙岛水稻公园水稻种植工作启动。

2020 年 6 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在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

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多年来的研究,也让袁隆平获得了不少肯定。

1995 年,袁隆平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 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把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 年,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 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 年 4 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 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 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2019 年 9 月 17 日,袁隆平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2020 年 11 月 28 日,其还当选 2020 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袁隆平的事业后继有人。其子袁定阳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高产、抗病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培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机械化品种选育等领域。

袁定阳的妻子段美娟是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关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交水稻机械化品种选育,以及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 - 遗传工程不育系创制。

图 | 袁隆平的儿子和儿媳:袁定阳、段美娟(来源:网络)

此外,现任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李必湖,是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物品种改良与原理和种子生物技术工程。下图为 1976 年 12 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图 | 袁隆平和李必湖(来源:网络)

为何没能得诺奖?

袁隆平所做的贡献,意义之大不言而喻。但多年来,也有人为他未能成为中科院院士、以及未能获得诺奖“鸣不平”。

对此李雷分析称:关于第一个问题,袁隆平的内容是工程领域,没有理论原创,因此不符合科学院的标准。但是是相关科学家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深海远洋等等),得给与他们足够的荣誉。因此上世纪 80 年代,中科院就一直向国家提议成立工程院,终于在 1994 年成立了,为了保证工程院的水平,中科院派出一批牛人去给工程院搞了个高开端,像钱学森、师昌绪之类的就是第一届工程院院士,也是建国以来极少数的几十个真正“两院院士”,而第二年,袁隆平就当选了,事实上袁隆平就是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工程院院士;关于第二个问题,诺奖奖励的是首创性,尤其注重奖励科学领域的成果,因此技术领域拿诺奖的不多。

李雷多年来一直关注袁隆平的科研进度,他感慨称:“记得有一句话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袁隆平先生深耕农业,努力改善水稻,可以说真正的做到为国为民。当然,另一个形容也很形象:当代神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