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图文版 WWDC 设计分会:跨平台设计 (3) 平台连接与扩展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beforweb.com/node/106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长假过掉,眼看着这一年的时光还未曾痛饮便又见了底。秋也终于凉了些,实属不易。

先做提醒:C 自制的 WireframeKit for Sketch (iOS) 组件库已适配 iOS 13 风格,老朋友们记得更新;一如既往,更新免费,使用购买时收到的下载信息即可获取最新文件。

正文仍是图文版 WWDC 设计分会,今天是“跨平台设计”的最后一篇。说起来,这种图文形式的 WWDC 分会解析也将要完成三个系列了,对我而言像是吃了三顿大餐,从 iOS 13 设计特性,到基础设计原理,到眼下的跨平台,可谓丰盛。接下来或许做些小食。

继续,由 Apple 的设计师 Cas Lemmens 为我们讲解如何面向 Apple 生态体系中的多种设备进行设计。

跨平台设计 - 平台连接

在之前的几个步骤中,我们完成了平台的选择,并且针对目标平台进行了产品功能与风格的适配。如果这是你第一次开发 app,那么“跨平台设计流程”至此便告一段落了,你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的设计开发并最终发布到 App Store。

然而,如果你正在基于现有产品,面向下一个目标平台进行设计,那么“平台连接”就是接下来的重要步骤。

“平台连接”涉及到两个重要的体验时刻:

  • 入口:人们打开 app 开始使用的时刻。
  • 出口:人们执行操作之后离开 app 的时刻。

实际上,即便只是面向单一平台进行设计,这两个时刻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情况下,我们在重新打开一个 app 时都会希望回到上一次离开时的环境状态当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状态重现”。所谓“状态”,通常包括内容、数据或相关设置项等,具体形式取决于特定的 app。

譬如,对于“天气”来说,状态应该恢复到上一次查看时定位的地区,同时气象信息更新到当前最新;对于“备忘录”而言,则应自动打开上一次正在记录的笔记,包括你当时所使用的输入工具;而对于影音娱乐类的产品来说更是如此,没人希望每次回到一个游戏当中都要重新来过一次。

当涉及多个平台的切换时,“入口”与“出口”的衔接则变得尤为重要。在多个平台之间实现状态的记录与重现,将能使人们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享受到轻松、无缝的跨平台体验。

在 Apple,“平台连接”是我们尤为关注的设计环节。譬如 Apple TV 会记录你之前停下的位置,并同步到你其他的设备当中;下一次你便可以在任何设备上直接继续观看。

再以“地图”为例。今天早上,我用 MacBook 的“地图” app 查看了过来这边会议中心的路线。这次查询会被保存到“最近搜索”当中,并同步到你其他的设备当中。因此,当我开始驾车时,可以直接从“最近搜索”列表中选择这条路线进行导航。

以上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前提,即我们的每个设备都安装了相应的 app。如果此时出现了一台新设备呢?譬如你一直在使用 MacBook 和 iPhone;某一天你突然买了一台 iPad,希望它也能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先在 iPad 上安装各种 app,然后完成相关的设置流程,让 app 知道你是谁,这样它们才能与其他设备实现无缝连接。

很多时候,这个过程相当无聊,你必须记住你的邮箱、用户名、密码,你必须手动输入,而且很可能输错。有时,这个过程甚至会令你厌烦到放弃在新设备里使用这个 app。而 iCloud 钥匙串正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设计的。仅需点击一个按钮,钥匙串就能帮你在新设备当中输入你的用户名、邮箱、密码。

实际上,这个设置流程本身同样是“平台连接”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当你新买了一台 Apple TV,你并不需要手动安装并设置 app;你只需把 iPhone 或是 iPad 靠近 TV,系统就可以自动将这些设备上的那些提供了 TV 适配的 app 迁移到 TV 当中。

综上所述,“平台连接”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对 app 状态的记录和重现,优化“出口”与“入口”的衔接,进而在不同的设备之间实现轻松便捷的无缝体验。

以“Things”为例。这个 app 所要记录和重现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待办事项清单。你可以在任何设备上添加和管理你的待办事项,所有信息都会即刻同步到你的所有设备当中。

“Deliveries”也是同样。它会将正在追踪的物流订单保存在 iCloud 当中,并根据物流服务的状态变化而自动更新相关信息,同时同步到你正在打开的每一个设备当中。

跨平台设计 - 平台扩展

在跨平台设计的第五步,即“平台扩展”当中,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两个不同的平台如何同时进行配合协作。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首先需要回过头来复习一下我们在第一步,即“平台选择”当中探讨的关于设备的“情境”与“能力”的问题。

以 MacBook 为例。从能力的角度来看,它的性能很强大,支持多任务,你可以通过键鼠或触控板完成精确的操作,等等。但它所不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辨别你的身份。每当我们打开或是唤醒 MacBook 时,都会面对这样的登录窗口;我们必须手动输入密码,或是通过 Touch ID 确认身份。正如前面所说,手动输入密码的过程很烦人,你必须记住密码,并且确保输入正确。但很长时间以来,这就是让 MacBook 识别我们身份的唯一方式。

而 Apple Watch 则是“始终开机,常伴于身”的,是高度私人化的,它知道我们的身份。因此我们可以让 Watch 与 MacBook 对话,使 MacBook 知道我们是谁,并自动开启。

这里最需要关注的是整个体验的便捷性:我不需要命令 Watch 去给 MacBook 发送信息,也不用告诉 MacBook 去接收来自 Watch 的讯号;只要两个设备距离足够近,通讯就会自然发生;实际上我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

因此,体验的便捷性是多平台扩展协作的关键之一。新增一个平台绝不意味着操作步骤的复杂化。

接下来以 iMac 为例。从能力的角度,iMac 具有更强大的性能,更大的显示屏,你可以很轻松地在 iMac 上浏览购物网站。但是 iMac 无法为你存储 ApplePay 的相关信息,你无法直接进行支付操作。

但 iPhone 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当这两个平台在支付场景里进行通讯时,支付就变得可行了。你可以在 iMac 上浏览商品并下单,系统会提示你到 iPhone 上继续操作;你进而在 iPhone 上通过身份验证确认付款,完成交易。

当然,iPad 和 Watch 都可以扮演这一角色,这里最需要关注的是整个操作流程的清晰性。iMac 会明确地告诉我去到 iPhone 上继续操作;在 iPhone 上,我则可以收到相关的购买信息以便确认,然后通过 Touch ID(或 Face ID)快速完成支付;整个流程清晰而连贯。

因此,操作的清晰性是多平台扩展协作的另一个关键。否则,整个体验将变得令人困惑。

再以 Keynote 为例。Keynote 在制作和演示幻灯片方面无与伦比,但我们在实际演示时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MacBook 始终要与投屏保持连接,当需要翻页时,我们必须站在它后面进行操作,因此无法始终保持自由移动状态。

而 iPhone 是移动设备,便于携带。通过为 iPhone 版本的 Keynote 增加遥控播放功能,我们便可以帮助演讲者实现自由移动,无需始终站在 MacBook 后面做翻页操作。

这里最需要关注的是功能的可选性。如果我的 iPhone 没电了,或是忘带了,我也仍然可以站在 MacBook 后面操作,而不至于不可用。

因此,功能的可选性是多平台扩展协作的又一个关键。

综上所述,“平台扩展”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能力层面的取长补短,实现不同平台的整合,同时确保体验的便捷性、清晰性和可选性。

以上便是我要与各位分享的跨平台设计的典型流程。

首先,我们要对每一个平台的情境特质与能力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我们的目标平台。

然后,我们要基于目标平台的情境与能力特性,对我们希望实现的功能进行权衡与取舍。

接下来,我们要在品牌风格与平台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对 app 的外观及使用体验进行定义。

然后,我们会探索如何在多个平台之间实现功能的连续性,打造轻松、无缝的使用体验。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如何同时基于多平台实现最优的综合生态体验。

正如我们在开篇时所说,我们打造这些平台与 app 的本质目标,是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并力图在人与设备之间构建富有意义的关联。最终,我们希望这些平台与 app 构成的生态体验会远远优于它们各自所带给我们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令你有所收获。让我们共同努力。非常感谢各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