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今夜,我们来谈谈那些无法感受爱与浪漫的人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932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今夜,我们来谈谈那些无法感受爱与浪漫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燕京书评(ID:Pekingbooks),作者:元十雨,原文标题:《爱、浪漫与非浪漫:除了爱情,还可以如何谈论亲密关系和情感边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西方情人节到中国的七夕节,再到因日期谐音而成为另一个情人节的520,似乎都显示着人们对浪漫爱的渴望。而在浪漫关系之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还存在着哪些流动性与可能性?

520正在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另一个情人节。而人们还很少听说的,或许是二月份情人节后的另一个节日:无浪漫倾向谱系意识周(Aromantic Spectrum Awareness Week,简称ASAW)。这个发起于2014年11月的年度国际性节日,自2015年起设定于每年情人节后第一个周日开始的一整周,旨在提醒人们意识到无浪漫倾向者(aromantics,简称aro)和无浪漫倾向(aromanticism)的存在。我们更熟悉的语汇,或许是“恋爱”和情侣间的亲密关系;此外,也有更直白的译法,将“浪漫倾向”译为“恋爱倾向”,将“无浪漫倾向”译为“无恋爱倾向”。简单来说,无浪漫取向指的是不感受到浪漫吸引,或者不想与人建立浪漫关系。大多数无浪漫倾向者不会“堕入爱河”,不会产生与人恋爱的幻想,也没有想要“追求”某个恋爱对象的欲望。

设定于每年情人节后,ASAW的日期别有寓意:在商家年年渲染几乎要让人捂出痱子的情人节氛围后,ASAW或会带来令人喘息的清新空气,暂时拓开比缝隙更开阔的空间来面对和理解人的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和对浪漫关系的想象,受到了怎样的塑造与限制?“爱情”,为何成为情感中最被看重的一环,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以浪漫关系和非浪漫关系划定边界?而在爱情之外,我们还能如何理解人的情感,如何重新想象和定义人与人的关系?

85

2021年ASAW网站页面:无浪漫倾向谱系意识周——庆祝无浪漫倾向光谱下的经验与认同。

必须的爱?爱情规范带来的焦虑与不宽容

对于这样的“爱情”画面,我们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了:常常是一对异性恋情侣,男性给女性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很可能是商家在做广告),有可能是在求婚,有时还可能有性暗示,堪称关于爱情的刻板印象合集:异性恋的、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的、与性关系绑定的、通向婚姻的……近年来,这些关于爱情的刻板印象逐步地受到挑战:对于“男追女”模式以及男女气质呈现的反思已不少见,而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情侣也会在比较友好的社群中庆祝自己的情人节。 

异性恋规范终于出现了裂口,另一种隐性的规范却无处不在,但又更加隐蔽,那就是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人人都应进入、也预设人人都想要进入恋爱关系。

对此,美国莱斯大学哲学教授伊丽莎白·布雷克(Elizabeth Brake)创造了“爱情规范”(anatonormativity)一词,用于概述那些认为人人都会也都应该走入爱情的社会规范。在《最小化婚姻》一书中,布雷克写道:“坚信婚姻和浪漫激情之爱有特殊价值的看法,忽视了其他关爱关系的价值。这种对于婚姻和爱欲不成比例的强调,以及将浪漫爱情视为普遍目标的预设,我称之为‘爱情规范’。它假定对人而言,一种具有排他性和集中性的情爱关系才是正常的,亦假定这是所有人的普遍追求。这种关系是带有规范性的,在这种规范之下,追求情爱关系的优先性胜过其他各种关系。”

85

Brake, Elizabeth. Minimizing marriage:Marriage, morality, and th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最小化婚姻:婚姻、道德和法律》,伊丽莎白·布雷克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即使一个人不处于恋爱或婚姻状态,人们也常常默认其将来会走入婚恋阶段,而其现在的状态会被视做一个临时的“前期阶段”,总会过渡到婚恋关系之中。单身状态不被视为自足的存在,而是总被放置在与恋爱状态或婚姻状态的比较中,被认为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是一种尚未完成且尚待完成的状态。一个人即使尚未处于浪漫关系之中,人们也会认为其必然憧憬浪漫爱情,期待步入紧随其后的恋爱或婚姻关系。仿佛唯有爱情能够补足一个人情感的缺口——但假如一个人能够从高质量的其他关系中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精神联结与情感支持,并且有婚恋关系以外的物质保障,爱情与婚恋关系还会是那么的必不可少吗?

85

伊丽莎白·布雷克(ElizabethBrake),美国莱斯大学哲学教授,曾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哲学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生育伦理学,灾难伦理学,女性主义政治伦理学,哲学与鲍勃·迪伦等。提出“爱情规范”(Amatonormativity)的概念,支持激进婚姻改革,著有《最小化婚姻:婚姻、道德和法律》(Minimizing Marriage:Marriage, Morality andLaw),编有《婚姻之后:重思婚姻关系》(After Marriage:Rethinking Marital Relationships)等。图片来自其个人网站。

布雷克也非常明白,确实有很多人真诚地欢庆这个节日,享受与爱人共处的时光,或者期冀着美好的爱情。“庆祝爱情一点也没有错,”布雷克澄清道,“只是一味沉浸于这样的庆祝,淹没了那些乐于单身者的声音。”布雷克的解释,或许是想避免批评的锋芒有所误伤。

需要被质疑的,不是享受爱情者,而是那个强迫人人都要憧憬爱情、步入婚恋的结构。毕竟,渴望爱情和不渴望爱情并无优劣之分,为后者争取喘息的空间并非想要剥夺前者恋爱与渴望爱情的权利。相反,对爱情规范的反思,为无浪漫者争得空间的同时,或许也舒缓着有浪漫倾向者的焦虑:假如其了解爱情可以不是必要的,那么当其未能进入一段期望的浪漫关系,或许更容易纾解心结;当其处于一段不良的甚至被操控的关系中时,或许也更能识破以爱之名的操控。

灰度区间:那些尚且有待言说的情感与关系

浪漫倾向,是一个非常晚近才出现的概念,起先出现于近二十年来无性恋者的自述和有关无性恋的讨论。过往,人们或许未曾意识到需要在性吸引和浪漫吸引之间做出区分,恋爱与性仿佛天然地系于一线,但在无性恋者汇集于线上社群,并逐渐现身于公众视野后,人们却发现,除了既感受不到性吸引、又对恋爱没有兴趣的无浪漫无性恋者(aroace)之外,也浮现出了一批虽然自我认同为无性恋,却又同时期待恋爱或能够感受到来自其他个体的浪漫吸引的人,这时候才意识到性吸引与浪漫吸引之间的区别。在浪漫倾向与性倾向两个维度剥离开后,渐渐演化成了两组相互独立的概念,因为在这个新浮现的身份认同框架下,汇集起了一批自我认同为无浪漫倾向的人,这其中既有无性恋者,也有各种不同性取向的身份认同者。

85

以多元性取向与浪漫取向代表色设计的趣味海报。其中虎鲸身上的黑、灰、白、紫配色代表无性恋,海牛的深绿、浅绿、白、灰、黑配色代表无浪漫倾向。

在颇具清新之风的无浪漫倾向条纹旗中,除了直接代表无浪漫倾向的绿色和浅绿,另外三种颜色也同样重要:中间的白色代表浪漫关系之外各种关爱关系的重要性,灰色和黑色则代表无浪漫倾向所涵盖的灰色光谱。

85

无浪漫倾向条纹旗的配色

2014年11月10日至17日,当发起者和关注者首次庆祝无浪漫周,它的名字还叫做“无浪漫倾向意识周”(AromanticAwareness Week)。2015年起,重要的改变不止在于日期的调整,名称亦改为“无浪漫倾向谱系意识周”。更名后新增的“谱系”一词,更具包容性地涵纳了非浪漫者的灰度光谱:无浪漫者是一个深具异质性的群体,有着种种不同的形象和形态,对浪漫和无浪漫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对于其中一些人来说,无浪漫者的身份认同非常明确,或者说无浪漫倾向的现有定义能够准确地描述其经验感受;但在另一些时候,或对另一些人来说,无浪漫倾向和有浪漫倾向的边界其实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含混地带和灰度区间。

在无浪漫倾向网站AUREA上,列举了无浪漫者的一些常见“变量”:有的无浪漫者对浪漫行为和浪漫关系感到不适甚至排斥,也有一些无浪漫者不会感到不适或排斥,只是单纯地不感兴趣。有的无浪漫者始终单身,也有的无浪漫者有一位或多位伴侣,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可能无法为爱情、友情、亲情的传统框架所定义。有些无浪漫者无法接受来自任何人的亲吻、抚摸等行为,也有一些无浪漫者可能会在特定情况下接受和享受这些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与性亲密和浪漫亲密有关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在当事人的彼此互动中未必隐含着性与浪漫的意图。

浪漫谱系:你的浪漫倾向位于其中吗?

性吸引与浪漫吸引相互独立并有可能任意组合的这种分类体系,称为“分离吸引模型”(split attraction model)。按照这种分类,一个人有可能是:

无性恋无浪漫倾向者(aroace):既不感受到性吸引,又不感受到浪漫吸引;

无性恋有浪漫倾向者(aceallo):不感受到性吸引,但可以感受到浪漫吸引;

有性恋无浪漫倾向者(aroallo):感受到性吸引,但不感受到浪漫吸引;

有性恋有浪漫倾向者(alloallo):既能感受到性吸引,又能感受到浪漫吸引。

这是一个大致的组合方式,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还可能有更细致的组合,因为无论是浪漫倾向还是性倾向,都有更细致的分类。例如,一个人可能感受到来自各种性别个体的性吸引,但只愿意与同性恋爱,那么TA可能被称为“泛性恋同性浪漫倾向者”。

在浪漫倾向的谱系下,有两组分类方式,除了根据吸引者的性别划分为同性浪漫倾向、异性浪漫倾向、双性或泛性浪漫倾向、无性浪漫倾向等,还有根据浪漫倾向的灰度做出的划分。灰度谱系里的人,既不完全是有浪漫倾向者,也不完全是无浪漫倾向者;影响灰度的因素,可能包括感受到浪漫倾向的频率、浪漫吸引与浪漫关系的关联方式、浪漫吸引与其他吸引的区别度;等等。这些灰度区域,都可以被涵纳在“无浪漫倾向光谱”(aro-spec)的概念下。

目前,在无浪漫倾向社群中,已被提出的灰度分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85

灰色浪漫倾向(grey-romantic):介乎无浪漫倾向和有浪漫倾向之间,自我认同于无浪漫倾向者的一部分特质。可能与半浪漫者有所重合,只在偶尔的情况下才感受到浪漫吸引,也可能不确定自己感受到的是不是浪漫吸引,还有可能感受到浪漫吸引但不想付诸行动等。灰色浪漫倾向可视为一类统称,以下各种浪漫倾向,以及这里尚未提及或尚未命名,但处于浪漫倾向与灰色浪漫倾向之间的各种浪漫倾向,皆可称为灰色浪漫者。

85

半浪漫倾向(demiromantic):通常不感受到浪漫吸引,只在与特定个体产生了足够深的联结后才有可能感受到来自其的浪漫吸引。

85

磨损浪漫倾向(frayromantic):和半浪漫倾向相反,磨损浪漫倾向者只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或尚未十分熟悉者的浪漫吸引。随着与对方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联系或对其了解得更加充分,磨损浪漫倾向者所感受到的浪漫吸引会日渐消磨,直至不再感受到来自其的浪漫吸引。

85

石性浪漫倾向(lithromantic):能够感受到浪漫吸引,但不希望对方被自己吸引,不期待或不需要得到对方的回应,没有与对方互动的渴望,或只是感到浪漫吸引而不愿与之步入浪漫关系。

85

酷皮欧浪漫倾向(cupioromantic):或可直译为“渴盼浪漫倾向”。和石性浪漫倾向者相反,酷皮欧浪漫倾向者不感受到来自任何人的浪漫吸引,但仍然渴望进入浪漫关系。

85

尖峰无浪漫倾向(arospike):通常状态下不感受到浪漫吸引,但会在某一天到一两个月期间忽然感受到浪漫吸引,之后再度回复到不感受到浪漫吸引的通常状态。

85

波动无浪漫倾向(aroflux):通常不感受到浪漫吸引,但会在某些时候感受到浪漫吸引,而感到浪漫吸引的程度在不同时候也不同。波动浪漫倾向者的状态比尖峰浪漫倾向者更多变、更波动,可能有时状态可能会像有性浪漫倾向者,也可能有时像半浪漫倾向或石性浪漫倾向者等,但总体而言,还是无浪漫倾向的时候更多。

85

贝拉丝(无)浪漫倾向(bellusromantic):享受与某些个体的亲吻、拥抱或抚摸等接触,但不感受到浪漫吸引,也不想进入浪漫关系。尽管这些举动传统上被认为与浪漫吸引或浪漫关系有关,但对贝拉丝(无)浪漫倾向者来说这些行为未必含有浪漫意味。贝拉丝只享受不含有浪漫意味的此类接触,一旦这些举动带上了浪漫意味,贝拉丝就不再接受。

85

柏拉图式浪漫倾向(platoniromantic):无法区分自己感受到的来自另一个体的吸引,到底是浪漫吸引还是柏拉图式的精神吸引。

85

爱等浪漫倾向(idemromantic):或可音译为“艾登浪漫倾向”,或直译为“都一样浪漫倾向”“一回事浪漫倾向”。其只能从概念或外部描述上区分浪漫吸引与非浪漫吸引,却无法辨别自己感受到的吸引是不是浪漫吸引。从个人感受层面来说,浪漫吸引和非浪漫吸引的体验,对其而言是一回事。

85

呱浪漫倾向(quoiromantic):也可音译为“酷娃浪漫倾向”,或直译为“啥浪漫倾向”,也被称为“什么浪漫倾向”(whatromantic)或“什么浪漫倾向”(whatromantic)或“什么鬼浪漫倾向”(WTFromantic)。呱浪漫倾向者,以一个带有黑人问号脸般语气的前缀,表达对浪漫吸引或浪漫倾向在概念上或在体验上的无法理解,其认为浪漫吸引与其他吸引或其他感受无法区分。艾登浪漫倾向与柏拉图浪漫倾向,是呱浪漫倾向下的亚类。

85

某浪漫倾向(alicoromantic):或可音译为“艾利柯浪漫倾向”,或直译为“某种浪漫倾向”“某处浪漫倾向”,指知道自己位于浪漫倾向的灰度光谱的某个位置上,却无法在现有的灰色浪漫倾向细分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亚类。

【注:以上概念中,磨损浪漫倾向、酷皮欧浪漫倾向、尖峰无浪漫倾向、贝拉丝(无)浪漫倾向、爱等浪漫倾向(艾登浪漫倾向)、某浪漫倾向(艾利柯浪漫倾向)及呱浪漫倾向(酷娃浪漫倾向、啥浪漫倾向、什么浪漫倾向、什么鬼浪漫倾向)为笔者艰难试译,有待商榷处欢迎读者评论区留言讨论。详情及更多分类可查看网站: lgbta.wikia.org】

以上概念,有可能相互重叠,也有可能有与同性浪漫倾向、泛性浪漫倾向相交织,还有可能与不同性倾向相交织。例如,一个尖峰浪漫倾向者是无浪漫倾向光谱中的一员,同时也可能是一位双性浪漫倾向者和同性恋,假如在其浪漫吸引体验的峰值期,有可能感到来自这种或那种性别者的浪漫吸引,而只能从同性那里感受到性吸引的话。

多维世界:逸出的情感,无法圈定的关系

除了性吸引与浪漫吸引的双重维度外,近年来还有人提出了第三重维度,即性吸引与浪漫吸引之外的情感联结。

第三维吸引包括方方面面,例如审美吸引、亲子吸引、挚友吸引、智性吸引、感性吸引等。即使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我们对其中的许多情感也不会感到陌生:比如看到可爱的婴儿就忍不住想要捏捏脸,看到有些人体会觉得美丽;我们有时会享受和朋友的交谈,或者沉浸在共同做某件事的默契中。在文艺作品的呈现中,这些情感常常与性吸引或浪漫吸引的感受相交织,比如看到一个好看的人,可能同时感受到了性的吸引。但这样的联系并非必然,就像一个人看到儿童觉得可爱未必恋童。

而对无性恋无浪漫倾向者来说,第三维度的情感格外显著,也格外容易被辨别,因为这些情感不会与性吸引和浪漫吸引的感受相混淆。

一些无浪漫者会建立起“酷儿柏拉图式关系”(queerplatonic relationship,简称QPR)。社会规范对于友谊和浪漫关系或婚恋关系的界定通常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比如认为亲密的肢体接触超出了朋友的界线,只应属于情侣或夫妻间;比如朋友可能一同合租,但情侣才会同居,夫妻才会一起买房;比如夫妻会一同抚养孩子,朋友则通常不会;等等。当这条界线中的某些部分被实践中的关系模糊掉,这种关系便可称为QPR。不同人之间的QPR可能看起来非常不同,有些QPR伴侣看起来就像亲密的朋友,有些则像情侣甚至夫妻,相互之间可能有亲吻或拥抱,有的可能住在一起甚至抚养孩子,彼此之间可能非常密切,但并无浪漫吸引或性吸引。在很多时候,QPR就像恋爱关系一样,是一种有承诺的关系。

一种称为“阿特拉斯吸引”(alterous attraction)的第三维情感联系,对于有的人来说也非常重要。这是一种想要和某人在情感上产生亲密联结,或在智性上深度交流的愿望,但既不等同于浪漫吸引,也不等同于柏拉图式的精神吸引。它可能既有智性的交流,又有情感上的亲密,但区别于恋爱的渴望。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吸引可能来自于特定性别;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有可能无关性别。感受到阿特拉斯吸引的人,可能是无性恋者,也可能是有性恋者;有的人可能想与人进入QPR式的关系,也有可能不想进入一段有承诺的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情况都各有不同。

流动,朝向未来:为什么需要理解那些游移的情感?

层出不穷的名目,或许令人眼花缭乱;但繁多的名目,并非来自学者臆想出的思想实验,而是大多来自于社群中认同者的自我定义。当有人发现现有分类不足以描述自己,便有可能发明一个新的词语,为自己命名。一个越来越细密的分类系统,正如刀削面一样,从原来被默认为异性恋或有性恋的面团上,一片一片削入灰度光谱的碗里。

不断扩展的灰度,或许会引来质疑:假如无浪漫倾向的定义如此宽泛,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边界,那么我们为何还要使用这样一个概念,或者说,这样一个概念还有何存在的必要?例如,波动无浪漫者和波动无性恋者可能会被质疑,既然没有恒定不变的浪漫倾向或性倾向,为什么还要在性倾向与浪漫倾向的维度上强行定义自己?

与其质疑波动无浪漫者和波动无性恋者为何要认同于这样的身份标签,不如反过来问,比如,异性恋异性浪漫倾向者难道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来自异性的性吸引和浪漫吸引吗?如果不是时时持续一刻不停,为何不称自己只是“有时的异性恋者”、“经常的异性浪漫者”、“偶尔的半浪漫者”?波动无浪漫者和波动无性恋者的出现,将浪漫倾向和性倾向呈现为一种临时状态和流动状态,而非恒常的、固定的属性——这一看法,说不定能够成为抽解爱情规范之茧的一缕线头。

85

性倾向和浪漫倾向通常被理解为一个人的固有属性,波动无性恋和波动无浪漫者的出现则令这种看法产生松动。一个波动无浪漫者可能今天对于浪漫关系无动于衷,“非常”无浪漫倾向,明天又没有“那么”无浪漫倾向;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感觉自己仿佛和有浪漫倾向者没有差别,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自己的状态更像半浪漫者,不过总体上还是处于无浪漫倾向状态的时候更多。

对许多个体来说,在性倾向、浪漫倾向以及第三维情感的区分被提出之前,他们的经验一直无法言说与浮现。如果认为这样的区分是多余的,或许是因为未曾经历辨别自身情感倾向的困惑。同时,它也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感知、观照以及确认自身情感流向的新角度。与其说这是新的框架,莫不如说是原有框架的显影剂,使原本被当做“自然而然”的问题显露出来。即使新的表述许多时候仍不贴切,仍然面对疑惑、讨论,甚至争议,至少让过往无法被表述的经验开始被表述。

相关概念的不断扩展和新名词的层出不穷,漫漶了性倾向、浪漫倾向与无浪漫光谱的边界。层出不穷的名词,或许恰恰说明个体经验的丰富与独特,也不能完全为这一组新的概念所定义;但在一个对亲密模式和情感模式的构建有如冰封,竟不知水分子有液态和气态流动性的世界中,这些层层浮现的新名词,或许就像冰层下源源冒出的气泡,不断解冻着固化的观念。况且,边界的模糊与流动未尝不是好事——当一组概念的提出消解着自身,恰恰说明其葆有着自我消解的可能性和朝向未来的开放性。即使它在显影途中有可能不幸凝为新的框架,至少带来了新的可供逾越与逸出的边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燕京书评(ID:Pekingbooks),作者:元十雨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