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对独立思考的理解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uoyu.top/archives/independen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评论者的门槛越来越低,各路声音充斥各大平台;同时,思考这件事情似乎该质疑了,值得反思。

大脑本质上并不喜欢思考,更多的是记忆在驱动行为。

独立思考应如何定义,我思前想后不知如何解释,不过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很有独立思考的意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关于独立思考,我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何为独立思考——群体与思考、价值观与思考、信息与思考、辩证与思考、读书与思考。

我只是写出我的想法,希望对阅读的您有启发作用。

群体与思考

说到群体与思考的关系,绕不开《乌合之众》一书。

在《乌合之众》这本中,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提出一种观点:

在群体之中,人的个性会被湮没,独立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会丧失,智力也随之下降,并表现出冲动、情绪夸张、易怒、易受暗示、轻信等主要特征。

我认为讨论“群体与思考”这个话题本身似乎就是错误的,因为群体只有寥寥无几的“领导者”在思考与鼓动。甚至连“领导者”也没有思考,只是在鼓动,而这种鼓动的行为翻译过来就是“拉人站队”。

人在思维层面分为两类,“有意识”与“无意识”。其中“有意识”的一面更多受认知支配,需要靠逻辑思维判断,推理,思考等复杂的智力参与;“无意识”的一面更多受行动支配,是不需要理智和智商参与的下意识。然而群体并不具备“有意识”的特征,它仅仅处在“无意识”的状态和简单的逻辑判断和推理。

人在群体里很容易失去自我,很容易向着群体的行为靠拢,即不自知的“站队”。因为群体具有匿名性,个体在其中会有依靠感,这种依靠感会使群体的思维降低为零,当群体里最开始有一个暗示,其他人往往就会一窝蜂地往一边倒。

不难发现,个体在群体中,很难用到思维、智力和认知,无法获得深入的交流和深度思考,获得的只是群体的力量、极端的情绪和泛泛而谈。有一个现象可以充分说明这个观点——群体的“领导者”大都表现的爱断言,爱重复观点,爱说一些形象化能够激发无限想象的东西;反而表现的总是全面理智分析问题,对事对物持有辩证的理智中立态度的人很难成为“领导者”,因为这种理智很难煽动群众的情绪。

当然群体特征也有其优点,比如超强的行动力、超强的服从力等等。此文讨论的是群体与思考之关系,暂不讨论群体的优点。

这种群体现象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人们失去独立思考,根据情绪与偏见选择一方站入队伍,接受群体的暗示后开始语言攻击,随意把事实捏造成符合群体口味的样子,如此恶性循环。


价值观与思考

仔细分析两者的关系,价值观与思考似乎是相互寄生的关系,此供于彼的同时此源于彼。

价值观左右着思考角度,思考角度潜移默化着价值观。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自于价值观的影响,即底层思维逻辑的指导,比如行为习惯与处世风格。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通常对某种人或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对某种人或事物的思考角度也是单一的。

价值观对思考具有导向作用,思考所获得的结论对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思考方式需要不断试图跳出这个循环,同时也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

通常,价值观禁锢着独立思考——对异于自己价值观的思考角度的排斥。

大部分人对他人的思考角度是否脱离事实并不在意,他们欣赏符合自己原有价值观的声音。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贪于舒适,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声音可以让人产生欣慰的感觉。遇到源于不同价值观的声音时,要么有“优越感”,对其不屑一顾,甚至想要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声音;要么有“挫败感”,高抬对方的想法,但此时如果有符合自己原有价值观的声音与对方辩论,往往会获得“安慰”,而后加入说服对方的阵营。

由于人性这一特点,大部人止步于对不同思考角度的接受,以至于思考角度极为狭隘,宛如“井底之蛙”,却自以为“独立思考”

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尽可能突破思考者本身价值观的存在,当一种思考夹杂着诸多的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是曲解事实的。但圣贤如凤毛麟角,凡人难以做到不参杂个人价值观去思考,那么,试着拥抱各种声音吧。


信息与思考

关于信息与思考的关系,我想从两个方面讨论这个话题——信息同质化、信息真实性。

大部分信息的本质,都是反复围绕着某个思维模型重复述说。

大多数人每天摄入的信息都是同质化信息,固定的信息样式配合着新的事情,看似每天得到的信息不同,实则是一套样式。在信息爆炸时代,尤其是各种APP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让人的思维愈加封闭与固执。

信息的同质化使人变得懒惰,思维是有惯性的,当人吸取同一套信息样式,即使信息内容不同,也不会感到疲倦;一旦跳出已有的思维模型,就会极度不适应,大脑会感到劳累。如果不跳出已有的思维模型,久而久之,便不再愿意尝试其他的思维模型,大脑的信息都是一个样式,思考的方式与角度自然单一。

事物的生成是多面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思考不过是盲人摸象。只有跳出已有的思维模型,吸取各式信息样式,才能拥有相对宽阔的眼界,达成对事物多方位的思考,进而尽可能的了解事物真正的实质。

大多数人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源于主观期望。

在不掌握信息和事实的情况下进行思考,翻译为大白话就是“知道的太少,想的太多”,简称“杠精”。“杠精”的思维就是如此,对信息的真实性毫不关心,信息真实与否的判断来自如何能反驳他人,通过反驳他人获取存在感。

一味的强调思考,忽略信息与事实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思考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思考是追溯信息渠道、辨识信息真假、分析信息内容;脱离任何一环,“思考”将失去其价值。有价值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经得起事实的验证的,而非空中楼阁,经不起一丝微风。


辩证与思考

对一件事物的思考,本质上就是试图完整的认识该事物。

这里的辩证正是唯物、客观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就是通过多角度、客观的看待事物,发现该事物在不同角度看待之下的矛盾之处,再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的认识该事物。

对辩证最好的诠释就是法院审判——为什么一个大多数人将其视为十恶不赦的“凶犯”也有辩护律师:

之所以我认为这是对辩证最好的诠释,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这样的行为具有偏见性,认为十恶不赦的“凶犯”直接死刑就好了,却还有人为其辩护。为“凶犯“提供辩护律师,就是为了尽可能的揭露真相,不能以人的主观性对案件敲锤定音。

法审本身就类似一个辩论赛,区别在于法审需要以《刑法》和事实为依据进行辩论。正是有辩护律师的介入,甚至为“凶犯”极力辩护,才能使得反方收集各种证据和资料证明“凶犯”就是凶犯。所以辩护律师的各种挑刺恰恰就是为了保证判决的客观公正性

辩证使得我们的思考能够尽可能的多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探索事物,从而挖掘事物的本质。在辩论赛中,双方都会因为棋逢对手的对方而更加深刻思考辩论的对象,发现更多未知的区域。而辩证思维就好像我们在大脑开一场辩论赛。


读书与思考

书不是权威,书不是神写的。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

最好的学习永远是书,相对于其他信息而言,书是一种沉淀——一旦出版基本不会修改,所以作者落笔更加谨慎,反复修改,内容也更有系统性,是脉络可寻的总体,可通过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思考。

读书最重要的是因书而思考,而非一味的读。我认为一本书对一个人的价值,在于这本书引发了一个人怎样的思考,而不是从书中认识了哪个字。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途径,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要切记书不是神写的,因为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使人走向邪路,读书一定要思考和质疑。


本位首发于我的博客一杯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