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人生十二法则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yihui.org/cn/2018/03/12-rule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人生十二法则

谢益辉 / 2018-03-31


在隔壁我写的《新闻的意义》中,Aaron Swartz 质疑我们为什么需要追踪实时新闻:

Instead of watching hourly updates, why not read a daily paper? Instead of reading the back and forth of a daily, why not read a weekly review? Instead of a weekly review, why not read a monthly magazine? Instead of a monthly magazine, why not read an annual book?

我非常赞同,所以我一般也不看时下流行的书。不过今年还是有两本刚流行起来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一本是《原则》,我已看完;另一本是昨天瞅到的所谓的《人生十二法则:混沌的解药》(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我并没有买来看,也不打算真的看,因为亚马逊评论区已经有人做了详细总结;跟《影响力》那本书一样,我只是看一眼别人的总结,并对总结再总结。

  1. 站立时要站直、挺胸。驼背是动物示弱的表现,你越示弱,你就越容易遭到捕食者的攻击,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2. 要像帮助别人一样帮助自己。人有不自尊自爱的本能。如果你自我鄙弃,变糟的不仅仅是你自己,还会影响周围的人。

  3. 谨慎择友。你可以选择与那些伤害你的人断绝关系,而不必感到愧疚。

  4. 作为成年人,你应该与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与那些看起来耀眼的名人对比。你只需要相对昨天的自己有一点进步即可。未成年时,偶像有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但到了三四十岁了你基本已经定型,再想追求成为偶像那样的人,已经不太现实。况且你看到的所谓偶像,只给你看了他们光辉的一面,而阴暗面你则一无所知。

  5. 不要让孩子们做那些会让你不喜欢他们的事情,因为你作为成年人的情绪力量太强,你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

  6. 批评别人之前先把你的房间收拾整洁。不要把自己的能量浪费在释放恨意或恶意上,而是做一些将来能让你自豪地向别人谈起的事情。

  7. 追求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整日用权宜之计应付人生。权宜之计是在牺牲未来换取当下的安宁,你应该看得更高。当你获得更多知识时,要注意保持谦逊。要意识到自己的短处。不要急于批评别人。

  8. 讲真话,至少不要撒谎。撒谎会让你变弱。意义存在于真相中,撒谎是掩盖真相,也就是让人生失去意义。

  9. 假定那个发言的人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一段对话好坏的标准是看对话结束时,你是否变聪明了一点。即使是你的敌人,你也需要倾听,他们会编造关于你的谎言,但也会直言一些你的朋友们不会说出口的真相。

  10. 发言时要精确。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的问题通常也无法解决,就像恐怖片中未知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一样。

  11. 骚年玩滑板时不要去干涉他们,就算他们玩的是很危险的动作(比如从栏杆扶手上滑下来)。他们只是在发育阳刚之气、培养面对危险时的勇气。

  12. 在路上遇到一只流浪猫要摸摸它。在你经历人生重大坎坷时,你可以借助一些小事来恢复。在一段难熬的时期里,你需要缩短时间线去思考或做事,比如下一分钟、下一小时做什么,而不要想下一个月怎么过。用有意义、积极的小事引导自己走出黑暗。

在我看来,法则 1、6、12 本质上一样,都是心理暗示,跟破窗效应一样。细小的心理暗示可能会成为好事或坏事的开端。站直提醒自己要自信、扫一屋再扫天下、抚摸流浪猫召唤自己的爱心,都是微小的积极心理暗示。要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所以这所有 12 条法则基本都跟心理有关。

关于法则 2,我觉得确实是多数人的心理误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弱到爆,而别人都很厉害,也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我自己早就跳出了这个坑,多数时候我都不会在嘴上或心理谦虚,我觉得谦虚不是什么传统美德。人不应该骄傲自大,但也没必要谦虚,谦虚可能会带来负面心理暗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比别人强的一方面,只要有这么一面即可,不必艳羡那些所谓牛人名人的强项。这也跟法则 4 有联系。到了一定年龄后,就该淡定了,大方承认自己的弱项,也要确定自己的强项。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文化创造了这样一种羞于承认自己弱项的氛围。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我觉得《原则》一书可贵的原因之一。

法则 3 在人情社会中比较难做到,但我觉得人们通常高估了跟一个“朋友”绝交的损失,另一方面我们也太过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别人怎么看我,通常没那么重要(多数“别人”的存在与否,都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这种担心,就跟法则 10 中提到的无法命名的恐惧以及《石化森林》中提到的想象的恐惧一样,会萦绕心头,凡人无法与之抗衡。

法则 5 提醒我们要对小孩多一些容忍,很多火都没必要发。同一件事情,在小孩和成人眼中看来会完全不同。有时候我觉得成人的脑子已经被太多社会规则绑架、毒害。比如小孩不肯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玩,对他们来说这完全是正当行为,而在我们眼中则会带着道德规则解读为自私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向两三岁的小朋友强行灌输“分享的美德”。

法则 7 又是一个世俗之人容易掉进去的坑。前几天去世的黑石创始人彼得森回首人生总结了七点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用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比如他对尼克松政府说不就是一个令人佩服的例子,一般人都不会有这个勇气和远见。另外,彼得森也大方承认了自己的两次人生错误,包括一次抄袭论文。这种名人自爆阴暗面的勇气也值得世人称赞。

法则 8 在《原则》中已经说得够多,可讲真话的痛苦远大于撒谎。人是社会动物,无论什么行动,都会受到一个社会群体的制约。千万人在前,你往得了么。

法则 9 也有《原则》中一句话相关:听别人对你的评论时,不要被情绪左右,要听哪些是对的(真的),哪些是错的(假的)。

法则 10 也难以做到;精确用词的问题我在前面《趣味化学》中提到过。我没太明白后面恐怖片的例子跟这条法则有什么本质联系。

法则 11 和法则 5 都是关于成人视角下的孩子教育问题。关于危险动作的问题,成人可能是过虑了,这一点我自己有些体会,因为我小时候爬树、上房揭瓦的事情干了不少。到上初中时,骑车上学路上自个儿学会了丢开车把手,还会两脚站在前面横梁上。这样的事情放现在,前者我还敢,后者是打死也不敢了,想想都吓人。

这样的书能畅销,应该又一次瞄准了现代人的焦虑。它讲了一些看似浅显的法则(之所以浅显,只是因为语言浅显而已),但我觉得多数读者应该读的时候会觉得,哦,你说的好有道理啊,但读完一扔,不会采取行动,静候下一本畅销书的到来。所以还是机智的彼得森看穿了一切: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试着采取实际行动。没有行动,看再多书、聆听多少人生智慧都是白搭。

又及:为什么是数字 12?这让我想起去年《香农》那篇文章,刚好也是 12 条规则,是不是西方人眼中 12 刚好是个整数?也就是一打。一般过于“整数”的总结(比如十条、二十条)我都不会看,因为有拼凑之嫌。还有,那篇文章的规则 5(赞同杂乱)与这里的 6(要求整洁)是相反的,而规则 7 与这里的 3 相同(谨慎择友)。所以究竟听谁的、如何实践,我觉得各人会有各人自己的路,世上没有什么普世的黄金法则。

新闻的意义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Disqus Utterances Preferences

© Yihui Xie 2005 - 2020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