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当指标下跌,该如何进行分析?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data/66999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单纯靠数据分析,不可能100%理清所有原因。真实的原因往往需要数据分析+市场调查+一线走访+行业研究共同努力才能锁定的。

ccUGY59iEQNuh2Ia3ItT.jpg

“当XX指标下跌时,你会如何进行分析?”XX包括但不限于销售额、用户数、活跃率、ROI等等。

这个问题是一个面试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日常工作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可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经常丢三落四,似乎不管怎么讲都讲不全。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被业务方纠缠。屁大一点波动也让你分析一下,分析完了又嫌弃:“我早知道了!”。今天我们系统性讲解一下,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一、解读指标波动的大原则

首先要明白一点:

单纯靠数据分析,不可能100%理清所有原因。真实的原因往往需要数据分析+市场调查+一线走访+行业研究共同努力才能锁定的。

数据分析在解析原因上,更大的作用是定位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

想要解答问题背后的业务逻辑,市场调查要有用得多。

其次,业务出现波动是很正常的事,哪天不动了才是见鬼了。

所以日常会经常碰到类似问题。第一顺位要解决的是判定问题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深入彻底分析,就会浪费大量人力精力,耽搁其他工作。数据分析工作也要讲投入产出比的。

最后,很多时候其实真实的原因很难100%解析出来,但对业务来说,也不需要100%解析原因才能行动。

对业务方而言,在特定的时间内,可以调整指标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只要信息量足够支持行动就行了。

以销售指标波动为例,影响销售指标的原因有一大堆(见下图)

当指标下跌,该如何进行分析?【珍藏版】

其中:顾客态度非常难量化,需要调研支持;外部竞争,行业景气这些需要行业研究。而产品卖得不好,到底有百分之多少归罪于用户,百分之多少归罪于销售,百分之多少归罪于营销,很难完全剥离清楚。可能还得上个ABtest测试一下。如果每一次波动都这么折腾去找原因,公司就可以关门了。

与此同时,改善指标的方法却非常有限的:

  • 如果时间是一天,只够在门店做个商品堆头
  • 如果时间是一周,可以做业务员话术培训
  • 如果时间是一月,才考虑拉动销量的活动
  • 如果时间是季度,才足够调整产品线布局
  • 如果时间是一年,才能策划新产品

所以判定了问题的轻重缓急之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帮业务部门找到应对策略,改善局面才是最重要的。指标能改善回来才是终极目标,探索宇宙真理不是终极目标。这是企业里做分析和大学里做研究的根本区别。

分析指标下跌的时候,本着:清晰情况 + 突出重点 + 够用就行

的三原则,就能应付实际工作中各种场景。分析指标下跌并不是下钻得越多越好,并不是找的指标越多越好,并不是事事都得上ABtest。

在能满足业务需求的情况,尽量依靠日报、周报、月报等固定报表解决战斗。尽量把专题分析留给真正有意义的话题,而不是每天对着这钻来钻去。

二、判断指标下跌的轻重缓急

第一步:确认数据没有异常。

实际上因为数据源出问题,导致的指标异常非常非常多,具体的可以参见做埋点、ETL、数仓的同学们的各种吐槽。

所以遇到问题第一顺位先确认数据没有错,不要报假警。

第二步:确认指标波动幅度。

这是确认问题的轻重。常见的指标,比如销售额/新用户数/活跃率等等,其波动是有一定范围的,根据历史经验可以划分为轻中重。在数据真实的情况下,一般重度波动都是有明显迹象的。比如受政策影响要停止某些业务,公司主动关停业务,春节/十一等假日因素。所以对于重大变化,事先要设好预期值,这样看数据的时候,就不会一惊一乍。对于严重超出预料的情况才做重点跟进。

第三步:确认指标波动持续时间。

这是确认问题的缓急。

指标下跌/上升,通常有三种形态:

  • 一次性变化:只在某个时间点发生波动。一次性变化背后的一般都是短期/突发事件,比如系统down掉导致无法交易,比如某一天突然下大雨,比如某天上大促销等等。
  • 周期性变化:会周期性发生,比如每周的工作日和周末。一般业务开展都有周期性,比如零售行业,就是以周为单位循环。工作日和周末就是有明显波动。
  • 持续性变化:从XX时间开始,一直出现上升/下降趋势。持续性变化背后往往是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用户需求转移,行业繁荣/枯萎,渠道形态变迁等等。这些都是单一企业很难低档,只能跟着走的力量,所以才会显示出持续变化。

这三种形态本身意味着问题的严重性不同。如果是指标下跌的话,持续性下跌≥一次性下跌≥周期性下跌。如果是周期性下跌,一般都不需要大惊小怪。如果是一次性下跌,往往来得猛去得也快,要关注事件持续性。持续性下跌,特别是不见好转,一路大牛市的下跌,持续的时间越长问题越严重。

单纯看走势并不能严谨解释问题,要和波动幅度结合起来看。比如同样是周期性下跌,如果本周期的数值明显比上周期跌得更厉害,就得注意,可能在周期性变化背后隐藏了其他问题。

同样是一次性下跌,如果相同事件下,跌得越来越厉害,就说明隐藏有其他问题。有些看似一次性事件,带来的影响可能持续发酵,最后演化成持续性下跌。持续性下跌中,可能每一期跌幅都不大,但放长线看,就会发现累积跌幅特别大,这时候问题严重性就更高。

很多业务部门会在这里犯错误。比如一说为什么二月份销量下降,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春节影响,没有认真计算其实今年春节后恢复速度大大慢于往年。一看上促销有销量,就急着庆功,没有计算促销前的蓄力期和促销后的疲软期越来越长,很有可能平台的用户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忠诚用户越来越少。这些都是一味凭经验办事,不细致看数据的恶果。

做数据分析的同学们,往往会犯相反的错误,还没有判断轻重缓急,听到要分析XX指标下跌就急着提取一大堆数据。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分析假设,结果大海捞针一样空费气力。

三、不同轻重缓急,不同分析手段

赶紧打电话向相关部门确认,之后向领导汇报。

如果真的短时间内发生重大问题,慢慢写代码分析本身就是贻误战机的行为,就像火灾来了不去打119,还在这认真分析哪里起火了,火大不大一样脑残。

这时候赶紧先确认数据有没有问题,不能报假警。

之后抓起电话赶紧向相关部门反馈。

对于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要深入分析才能找到症结,这时候就得慢慢来,做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而且分析结论要放回到市场调查、一线走访、行业研究里去相互验证,这样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然分析完一版,业务并不觉得好用,最后还是白费力气。

不严重但是突发问题,先锁定问题点。因为问题本身并不严重,如果全面做检查,很有可能被淹没在平均值的计算里。去平均化,把真正问题严重的点暴露出来,这样后续分析才能深入。

这时候不用急着取一堆数据,问题本身不严重,取了也对比不出来所以然,可以再观测一段时间再说。

要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谈到任何专业的分析方法或者技术,只要盯着一根销售曲线或者用户数曲线,做一些简单的同比,环比就够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数据敏感性。看到指标曲线开始下跌,敏感性高的话会先对走势进行解读。这一点后续我们还有专门的分享。

有了轻重缓急的判断,下一步就可以缩小怀疑范围,建立分析假设。之前我们说了,单纯依靠数据很难把原因搞清楚,但当我们缩小问题范围的时候,就更容易找到问题源头。而建立假设,有助于去伪存真的进行验证,进一步逼近真实原因。

四、缩小怀疑范围,建立分析假设

角度一:事件

往往重大的变化都伴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因此反映在数据上,往往表现为在事件发生后,指标应声而落。这样即使不需要严谨的分析,只要在指标走势图上标识出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都能看出事件的影响。

事件可分为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

严格区分两种事件的影响是个很巨大的分析工程,而且很有可能压根区分不了。但内部外部事件对指标的影响方式与效果是不同的。

外部宏观事件我们常用PEST来分析,P影响一般是致命打击,直接把指标打崩,把业绩搞停。而EST的影响更多是渐进的、缓慢的、基础的、结构性的,因此表现在指标上,更多是阴跌不止。

内部事件往往能短期内快速改变指标,所以在解读指标变化的时候,可以按这个简单原则进行:泰山压顶看政策,短期变化找内因,长期异动找外因。

一定时间内同时发生的事件可能很多,要特别关注三类:

  • 起点事件:指标刚开始下跌时,发生了什么事;往往起点事件是问题发生的直接原因。
  • 拐点事件:在指标持续下跌过程中,是否某个事件的出现,让问题变得更严重,或者开始转暖。拐点职业意味着,这是可以改善指标的手段。
  • 终点事件:当XX事件结束后,指标恢复正常。或当开始XX事件后,指标下跌结束。终点事件的两种形态,代表着两种改善指标的方法:等问题自己过去,或者主动出击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把事件标注在指标变动趋势图上,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事件与指标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缩小怀疑范围,细化分析假设。找到那些看起来像是核心问题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有趣的是,在指标变动趋势图上标事件这件事,业务部门也会干,而且很多业务部门会直接依此下结论。比如天气一下雨销量就跌,一调价销量就涨。他们就想当然的会说:就是这个原因。

这是一种很经验主义的做法,可能会忽视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对做数据分析的同学而言,对于非十万火急的问题,其实这么做也无妨大雅。既然大家都这么认可,我们也省省精力。可以精选一些重+缓的问题,深入分析,找结构性变化的原因。这样既显得我们有价值,又显得我们懂业务。

角度二:区域

区分问题发生的区域/渠道,也可以缩小假设范围。

比如看起来整体销售业绩下跌了30%,是否所有门店,所有区域都是30%,有没有还在涨的,有没有跌得更惨的,还在涨的/跌的惨的是不是有规律(门店位置、店长资历、开店时间、销售的产品线、存量客户群体……)通过分类对比,可以帮我们更容易找到问题发生点。

这么干还有个好处:为解决问题找标杆。

比如在整体销售业绩下滑的情况下,有些省份/地市的门店可以做到不下滑,很有可能他们有独特的手段可以应对问题。比如在整体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有些渠道仍然能供应优质流量,很有可能意味着新的机会。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数据,把表现相对好的也标出来,这样未来寻找解决方案也有了依据,不用自己凭空拍脑袋想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做分析的同学在这一步就直接下结论,大标题写“各地区销售问题分析”,然后给个答案是:因为ABC地区销量差,所以拖累大盘。这种分析是很容易引来:“我早知道了”的吐槽的。因为这只是找到了问题发生的地点,没有真正切入问题原因,真正影响零售的是外部内部,是人货场,不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是不能说“问题原因是XXX”这句话的。

角度三:群体

同区域类似,可以区分不同的客群进行切入,看不同客群间是否有差异。产品线也可以做类似的区分观察。一般传统企业没有完善的CRM,缺少客户ID,所以从产品线+区域的角度切入的比较多。互联网企业更关注用户群体,从用户角度切入的多。

这里引发了一个问题,比如当我看到区域、客群、产品线的时候,有可能都存在组间差异,该先从哪个维度切入呢?原则上讲,应该按行业的业务特性来,比如传统企业就是要先看区域再看产品。互联网企业就是习惯性先看用户。如果没有业务理解的话,那就看哪个组间差异大,从明显的问题切入。

截止到这里,字写了很多,可实际操作的时候非常轻松。因为以上所有分析只要基于一张指标日报和有分渠道/分用户群两个维度的日报就能搞掂。难点不是跑一个神奇的指标出来,而是去认真解读指标曲线走势,如收集和指标相关的数据。

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深入分析

锁定问题点以后,我们会有很多问题假设。

本次指标下跌是因为:

  • 新品不给力
  • 销售不会卖
  • 渠道缺配合
  • 竞品太凶猛

之后可以根据时间、资源的条件来深入分析了。如果时间紧,可以直接打电话联系一线确认问题,然后把那些做得好的标杆经验直接复制出来。

如果时间宽裕,互联网企业可以做ABtest,尝试剔除一些干扰因素。传统企业可以做试点,丢一些样板店下去看效果。

总之有了明确的假设,验证假设的速度就很快,找优秀标杆的速度也很快。前边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为这一刻铺路。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后续才越做越轻松。

六、为什么要讲这么多

这一篇的长度又破了陈老师的进度。

熟悉陈老师的同学都知道,陈老师一向懒得写长文。

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写了这么多?

是因为:解读指标才是数据分析师的看家本事,而这些年过度迷信技术,沉迷可视化,沉迷阿尔法大狗子,搞得新入行的数据分析师们的看家本事的水平越来越差。

无论是求职还是工作都有很多让人尴尬的事。

比如很多同学2月份写日报,就写:因春节因素影响,销量低迷。然后2月份的周报也是:因春节因素影响,销量低迷。然后2月份的月报也是因春节因素影响,销量低迷。这就是传说中的三花聚顶式报表。同一句话啰嗦三遍,完全没有任何解读。

比如看到一天数据跌了,急的抓耳挠腮,结果连往前多看几天,看看是不是周期性变化都不知道。

比如往前看了几天,发现已经连续跌了6周了,结果还是继续盯着眼前的指标继续抓耳挠腮的。

比如知道往前看,问题是丫做了漂亮的曲线,然后用肉眼在看跌了多少,连计算个绝对值都不记得的。

比如算了分渠道/区域的绝对值,然后认为下跌5%与50%是同一类问题,在报告写上:“所有渠道都在跌”就完事的。

比如只知道对着数据着急,连业务方干了什么事都不知道的。

比如期望能有一个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计算有几个因素的。

不过这不能怪同学们,因为跟很多同学深入聊以后发现:他们的主管压根没教过这些……难怪,这些年很多挂着“数据分析”组长头衔的领导,其实是做hadoop,做BI出身,写sql出身,本身确实只有开发能力没有分析能力。所以这一篇才特别啰嗦,希望大家能平时多练起来,日报、周报、月报是数据分析的骨架,骨头都软了,人也就直接废了。

照例,这么长的啰嗦是有福利的,陈老师把上边拉拉杂杂所有的总结一张思维导图,下图左边是确认假设,右边是判定轻重缓急。大家在面试的时候,最好自己一边写思维导图一边说,对面试官是秒杀级的,比随口扯几个理由,然后被人嫌弃:讲得不全,讲地不到位要好的多。

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学堂,资深咨询顾问,在互联网,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个行业有丰富数据相关经验。

本文由@接地气的陈老师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