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任何事物当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Q2MDIyMA%3D%3D&mid=2650717082&idx=1&sn=42ed5f748b5e7ebca0a8974200051729&chksm=bec075c989b7fcdf956f2f8934b2e58b281dd1b08bf8f5b16a5a74d2907a0dd18ad67178d727&xtrack=1&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589950448&clicktime=1589950459&enterid=1589950459&ascene=56&devicetype=android-29&version=27000f11&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exportkey=A6yC5Wy4xIXY2EAqjtlHI%2Bk%3D&pass_ticket=uO5M%2F3ThEk7QZp7gm%2FfPfSyGWxUv2JLNou5xiP%2BC4B4MS9%2Bmd%2BqiC3TSVuOZNOCh&wx_header=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任何事物当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这句话来自史特金定律。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德·史特金是美国最高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看不上通俗文学,尤其针对科幻小说、奇幻小说这样的流行文学。为此,史特金经常遭到那些来自文学批评家们的攻击,比如“科幻小说90%都是垃圾”。面对这样的批评,史特金没法正面硬抗,只得这么回应的:“没错,你说得对,但在所有已经出版的读物中,也同样有90%都是垃圾,任何门类都是如此。”他的这一回答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并成为“史特金定律”的起源。这个史特金定律,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事物当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crap)”。后来,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定律的适用范围,在他看来,“任何事物,其中的90%都是垃圾。物理、化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摇滚与乡村音乐界……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你看,我并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在这个定律诞生的上个世纪,信息噪声还没这么大,可以说,互联网的爆发让史特金定律得以回归。现在咱们国家的网民规模已经突破 9 亿,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再加上社交网络、短视频等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成为意见的表达者,至于质量就参差不齐了。随着市场上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增多,发表内容的门槛不断降低,劣质信息的比例还在继续升高。互联网是无法自动区分有意义的知识和无价值的噪声,这就意味着优质信息总会被各种无聊的冗余信息和充斥着过载情绪的劣质信息淹没掉。因此,放到互联网领域,史特金定律中的这90%可能还是虚数,真实的垃圾信息比例可能还要高。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互联网信源,绝大部分内容你都不看,啥影响没有。包括这篇文章。事实上,海量信息的冲刷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更容易浮躁、攀比、焦虑,囫囵吞枣各种信息而不求甚解。“幸福取决于如何分配自己的专注力。”无论你此时身处何方,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生活就在哪里。谁能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专注力,谁就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因此,在摄入信息时,我们要像对待食物和药物一样挑剔、严格、谨慎。你需要对自己的选择加以限制,仅仅选择那些少数有价值的东西,而将其他的都放在一边。但问题是,从垃圾信息的世界中抽身,并不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奶头乐安慰剂,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对垃圾信息的侦察力也并非与生俱来,得有意识地培养才行。怎么做呢?有些建议可以供你参考。有一本书叫《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在大原则上,我们可以参考书里的原则,你可以用它们找寻信息背后的真相,也可以用在筛选信息上: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2、信息完整吗?如果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核实的?5、其他可能的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大量的刷屏文章,其实都是用了过载情绪的技巧。你想想自己转过哪些刷屏文章后来又反转的,就知道了其实花一点时间,就可以让自己更有判断力和防护力。比如,你可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平时是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的。一般来讲,我们会有这么几个渠道:传统书籍、各类付费的知识产品(专栏、电子书)、社交网络、与人网络交流或面对面交流等等。再细化一点,比如你一般会读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什么收获;平时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那你从微博、微信、抖音、各新闻客户端等碎片化渠道,到底接收了哪些信息,为什么要接收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有没有用等等,都可以细细梳理一遍,这样也能找出你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什么地方。经过了这样的梳理,你才能明确自己的大脑平时都接收了些什么信息,其中有多少是有益的,又有多少是没什么价值的垃圾信息。再进一步,梳理完信息源,你可以给这些信息源打个分、评个级。我一般会从以下几个维度评分:时间投入程度如何、消化这些信息费不费劲、获取信息的系统化程度如何、趣味程度如何等等。比如读书、学习专栏,就属于单次需要投入的时间长,脑力消耗更多,同时获取信息的系统化程度也更高,但趣味性就会比较低了。而微博、微信、抖音等碎片化信息渠道可能就是相反的。评完分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舍弃低质量的信息源,把“标题党、眼球党、注意力商人、情绪挑逗专家”从你的信息渠道中清除出去。其次就是把剩下对你有价值的信息源排个优先级,尽量多多使用那些高优先级的,也就是史特金定律中那剩下10%的优质信息源。另外,信息源的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就到了最后一步,保持信息源的动态更新**,比如我们每次看订阅的公众号,就可以顺手做一次筛选,如果一个公众号持续输出低质量的信息,直接取关就好了。这就跟实物一样的,不要觉得万一以后会用上,信息渠道也要断舍离。当然,要是发现了优质的信息源,也要记得添加到自己的信息渠道中去,丰富自己的信息来源。其实早期的 RSS 也是个很好的信息源管理工具,可惜,目前用的人很少了。并不是工具不好,而是 RSS 的信息源衰竭了。在管理信息这方面,我觉得冯大辉老师是个异类,bug 级别的存在。江湖人称 hub 冯,就是他老人家,做个产品都叫 Readhub。据我所知,他每天会接受海量的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去除,并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抽丝剥茧,进行大量输出。处理信息效率之高,叹为观止。这是一种能力,咱们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凡人,还是乖乖管理自己的信息源比较好一点,毕竟:百分之九十信息都是垃圾。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