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下一个要爆雷的白马龙头!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499469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下一个要爆雷的白马龙头!

微信公众号:君临财富。全球投资大趋势。

2014年,网上流传着一个“建国后动物不能修炼成精”的梗,据说源自广电总局的奇葩规定。

动物还能不能成精不知道,3年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有一位风格鲜明的老同志,以语惊四座的 “土豪、妖精、害人精”炸响市场。

说的是某某系、某某险、某某薇用来路不当的钱,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在老同志治下搞事。

老同志说这番话,有人说是通风报信,我看不像,顶多算是红红脸、出出汗。

要等到几个月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上方拍板严格监管,才明确了会后不能修炼成精。

抓的抓,逃的逃,精们才做了鸟兽散。

当然,中国的事,总跑不脱按下葫芦浮起瓢,一管死,一放乱。

当面相儒雅,讲话温和的新同志说要敬畏市场,尊重规律时。

有些公司就免不了膝跳反应,感觉风过了,总想在修炼的边缘疯狂试探。

比如说中公教育,我看就要提防其修炼成精。

1

中公教育,主营归于职业教育行业,这个行业一般细分两类: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

侧重实践操作经验、获得技能证书,例如新东方烹饪、蓝翔挖掘机;

二是职业教育培训。

侧重获得资格证书及招录资格(公务员、事业编),这就是中公、华图的业务。

自借壳亚夏汽车的3块多算起,中公教育最高涨了10多倍,算是正儿八经的抱团股,核心资产,北上资金热门标的。

看来洋人也懂国情历史,科举辅导是门传承悠久的好生意。

历代中华帝国遵循治国之策的基石之一,便是开科取士。

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样,科举同样被认为是中国最公平的选拔之一。

是否真的公平暂且不论,但起码对某些地方的人群来说,科举一定比别人公平。

因为但凡不看出身的领域,中国人总是有办法卷到最后还是要看出身。

道理其实不难想到,读书要请先生,赶考要花路费,有了万贯家私,才谈得上在科举考试中稳操胜券。

明朝有47.5%的进士出身平民,到了清代,这个比例下降到了37.2%。

等到1865年后的晚清,江南地区的进士全被官宦子弟垄断了。

打宋朝开始,就有书商专门刊印状元文章,专供广大考生学习模仿。

到了明清,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科举考试产业链。

清朝有个浙江人叫唐彪,干了一辈子考前辅导,出版了《父子善诱法》、《读书作文谱》、《家塾教学法》等书。

比如《读书作文谱》,就从体裁、构思、立意、修辞各方面教广大学子写八股文。

堪比如今红皮版《申论》、素材宝典范文宝典之类。

当然,由于盗版横行,卖教辅挣不了几个钱。

关键在于书捧红了人,唐夫子开科举补习班收学费才是重头戏。

不过唐夫子的“小班教学”,还是欠缺点做大做强的意识。

明清时期,江南一代书院(补习班)那叫一个兴盛。

比如有个紫阳书院,算是连锁教育的鼻祖,苏州、安徽歙县、徽州、汉口.....开的到处都是。

如果说过去的科举考试产业还是富裕地区,有钱人的专属。

那么在人均GDP破万的现代中国,足够孕育一个全国性的大产业了。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始建于1980年,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

1999年毕业于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算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

20年后的2019年,北大有超过75%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

但他们这位20年前毕业的师兄,偏要做卖铲子的人。

2

1999年大学扩招,2003年刚好是毕业生的爆发期。

200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比2002年增加67万,达到212万。

就业变得紧张,公务员成为更多大学毕业生的第一职业选择。

那一年中公教育品牌正式成立,就开始驶入快车道。

除了需求端的爆发,让中公加速扩张的2003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非典。

非典到来让上课几乎变得不可能。

但办法总是人想的,此时的互联网已初具规模,李永新开启了线上音频教学+PPT讲解的形式,同时向学员出售光盘。

次年,李永新将PPT内容整理成册,出版国内第一套真正具有实战意义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系列图书。

一炮而红。

当代的唐夫子有了知名度,下一步自然就是补习班。

2005年,中公教育与30余家地方性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全国化之路就此开启。

截止2019年,中公教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19个地级行政区建成 701个直营分支机构和学习中心,覆盖了全国 334个地级行政区中的99.5%。

公考教育看起来门槛低,但相当高的市场集中度,说明这行入行容易,做大难。

据沙利文的统计,中公占中国公考培训市场的33%,华图占15%,分列一、二位。

尽管华图与中公几乎同期成立并介入公考市场,但不同的经营模式,让二者增长速度相差甚远。

华图是“新东方模式”,重名师。

这种模式依靠头部老师的流量,放大广告效应,前期势头很猛。

但问题在于容易对名师产生依赖,一旦名师流失单干,将会造成较高的用户流失;

中公是“好未来模式”,即重研发和教学标准化,不依赖教师个人,总部把控力更强。

早期的中公为了快速推广,采取代理商合作模式,让代理商负责招生,双方分成。

但代理模式问题重重,总部管控不足,代理商引发的招生纠纷、抢夺生源,造成极大内耗。

2009年,中公转型直营化,开始铁腕集权。

集中统一领导,一是可以统筹老师资源;二是可以做到标准化教学,控制质量。

这使得让中公教育得以在下沉市场快速扩张,逐渐拉开与华图教育的差距。

2015至2019,中公营收分别是华图的1.7倍、1.4倍、1.8倍和4.7倍。

2019年营收差距之所以进一步拉开,关键在于资本助力。

这几年,华图10年筹备7次冲刺IPO,几度更换上市地、两度试图借壳、两次定增,但一直未果。

反而是2018年底,中公借壳亚夏汽车抢跑一步。

有了资本加持,中央计划经济的高速扩张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

2019年,中公直营分支机构同比增长57%,员工新增近万人。

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23亿至24.5亿元,同比增长27.46%至35.77%。

虽然利润增长不怎么样,但观察中公教育的业绩,不能只盯着传统的营收利润,要看“学费缴纳”,即预收款。

2019年,预收只有26.34亿。

2020年三季度,预收飙升至74.11亿!

我猜大家会说,这和公务员考试火爆脱不开关系。

尽管坊间都知道公务员福利好,没有996,年休假,是十足的香饽饽。

但数据和日常感觉相悖。

实际上,差不多十年来公务员参考人数并没实现连续大幅增长,而是窄幅波动。

那么在渠道下沉、效益边际递减,参考人数并未大幅增长的情况下。

预收款如此巨幅增长,就显得很妖。

3

今年315晚会,央视曝光了某小型培训机构“退费难”的问题,就是那种参加某某考试的培训费,可以“不过包退”。

要我说,央视也就只敢捏软柿子。

退费难这个问题,“不过包退”的始作俑者,千亿市值的中公,恐怕更典型。

2007年,这个模式最早由中公浙江分校推出,取名“协议班”。

最初定价是普通班2000元,协议班1万元。

协议班虽贵,考生仍有很强的付费意愿。

这种“不过包退”的承诺,确实有很大吸引力,毕竟能成功上岸的占少数。

报班费越高,届时能退的钱就越多,实缴培训费就越少。

要是成功上岸,四五万“买”一个公务员铁饭碗,哪里不划算呢?

这就打消了很多人缴纳高额学费的顾虑,报名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不过目前中公的“协议班”只能算部分退费。

以中公网站上所谓管理A类特训营为例,价格3.58万,笔试不过退2.4万,面试不过退2.2万。

也就是说学费起码是1.1万起。

除此之外,这笔总学费要交到中公的账上,从交钱到退费之间,往往存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差。

从2017年开始,中公开始扩大协议班推广,并将面试不过也纳入退费范围。

协议班占面授课程比例,从前一年的59%提高至2017年的近74%。

而此时华图线下协议班比例不到中公的一半。

2018年,中公再加码,进一步细分产品,实现笔试、面试不过退费,进一步吸引考生参培。

这笔总学费,相当于学员免费“借”给中公,也就是近年中公“预收款”高速增长的由来。

2019年报显示,中公委托理财125.8亿元,有52亿投入了信托理财产品,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2.6亿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14.5%。

接下来,中公版的“退费难”来了。

买的没有卖的精,势单力薄的考生面对强势机构,往往容易被后者套路。

当要退费时,会有各种退费门槛、协议中的猫腻、层层设卡,总有一款恶心你。

在黑猫投诉上,涉及中公教育的有3126条投诉,几乎全是的退款纠纷。

考生的羊毛,能多薅一天是一天。

来源:黑猫投诉

无论是央视曝光的小机构,还是中公这样的大机构,说明整个行业普遍都在打着“协议班”的旗号,加大金融化手段,打着收取高额学费,挣偏财的歪脑筋。

而在加大金融化手段方面,中公再次用“理享学”首开行业先河。

据媒体报道,有考生反映接到过中公教育的客服电话,再三向其推荐“理享学”计划。

客服承诺,不需要花一分钱就可以听课,如果考试不过,考生无需支付学费。

然而客服故意忽略了,这笔交易实际是办理贷款。

如果考生办理入学课程,实际上就是同意贷款,很多贪图免费午餐的考生,要到办理后,才能看到贷款合同,才意识到被割了韭菜。

根据客服的说法,“理享学”就像花呗一样,学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但合同里约定的这笔贷款,年化利率是6.6%,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

君临理了一下,这个“理享学”就是和中公合作的产物,以学员名义贷款,贷款不给考生,而是打到中公账上,记一笔预收款。

如果考生成功上岸,那自行还款。

没上岸则先由中公退款,学员再还款。

但前提是,你得跟中公的退费流程耗上几个月。

4

高速扩张,得分什么行业。

比如互联网行业的高速扩张,边际成本几乎趋近于零。

就像腾讯的游戏,海量涌入的新玩家,无非是多上几台服务器。

服务业,特别是需要人与人接触的服务业,高速扩张还保持服务质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疑的事。

这两年,在师资与培训质量的问题上,中公教育口碑急剧下滑。

为了扩张市场,不惜把培训几个月的毕业生包装成“名师”,火速推向培训前线,还存在克扣老师待遇,差旅费报销困难等等。

先不说黑猫投诉上对中公退费、贷款的诟病,知乎上对中公的吐槽,是考生和中公老师的大合唱,到处都是前教师、前考生现身说法。

当然,教育质量下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君临之所以说中公成精,就是把教育办成了金融。

“理享学”这种明显的贷款产品就不说了。

“协议班”其实就是伪装的保险产品,考生一次性交清“保费”,如果出现考不上,那就“出险”,赔付退费。

保险期限短则几个月,长到一年,跟正常的意外险比,保费高,杠杆率低,而且还有部分不退的“保费”。

这是多少正经保险公司想干都干不了的买卖。

要我说,这种公司就该纳入银保监的监管。

本质上,这些伪装成教育机构的金融公司,已忘了初心。

玩的是和某些房企一样的“资金池”,割考生韭菜,靠其提供稳定现金流来多元化投资,实现盈利。

激励机制的变化,会让其专注于培育“资金池”,而非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中公还有一些问题:

比如“大存大贷”,账上现金50.69亿,易变现的流动资产41.23亿,还借了32.28亿的短期借款?

比如“离奇分红”,2018年上市后首次分红,几乎分光现金;2019年又分掉当年净利的82%。而分红的大头,流入持股达75%的李永新家族、高管团队的腰包。

比如“夸张捐赠”,今年3月,李永新以个人名义再次捐10亿元给北大。

尽管中公已从高点大幅回调,我们依然要警示中公教育目前存在的巨大投资风险。

一是高速扩张带来的服务质量下降的经营风险;

二是教育产品金融化被监管的风险;

三是账务处理极其异常的风险。

教育机构不允许成精!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