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连载11年,《进击的巨人》为何没能“善终”?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090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021-04-11 09:20

连载11年,《进击的巨人》为何没能“善终”?

我们在最终话看到的矛盾,并不是那种反映出事物真相的、具有复杂性的矛盾,更多是作为创作者没有想通、进而没驾驭好的自我分裂式矛盾。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次元研究(ID:ACGeeker_),作者:海德,原文标题:《《进击的巨人》“未得善终”:一次对自由的可耻而无用的逃避》,题图来自:《进击的巨人》最终季

*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连载11年7个月,《进击的巨人》(下称《巨人》)漫画完结。随着最终话释出,作品究竟会不会烂尾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也结束了“薛定谔的猫”的状态。

85

▲ 《进击的巨人》最终话,杂志《别册少年magazine》封面。图片:网络

此前“次元研究”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巨人》的独特,在于构建了一场对话。一种远比同时代漫画中更为古旧的、非黑即白的英雄观,被难得地严肃呈现,并触碰到作品中,经抽丝剥茧后灰度骤增的莫测世界。

对话双方矛盾难以调和,构筑起强大的戏剧张力,将成千上万读者吸进其中,切身体会“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揪心。这本是作品的魅力,却也为结局平添了很大难度:

人们惯于期许故事结尾有某种“承诺”的调和与解答存在,而这恰恰是《巨人》将复杂性深挖后,难于提供的。作者谏山创此前采访中表示要创作一个“伤害观众”的结局,很多粉丝将之理解为对观众既定观看惰性的挑战,(自以为)心领神会地觉得可以接受。

然而,当4月9日到来,所有的期待和准备,都以一种最滑稽的方式落空。哪怕在倒数第二话,都还算是保存着的复杂性,却在最终话中以最为粗暴的方式被强行调和成“大团圆”,这已不是对观众观看惰性的挑战,这是作者在用自己的惰性挑战观众。

观众失望的理由很充分:此前早早公布的最后一个镜头,最终没有出现;劫后余生的众人,也没有得到恰当的描绘;毫无铺垫地加入艾伦弑母剧情,从源头破坏了剧情。除这些瑕疵外,真正让人失望的,是目前结局中,谏山创对《进击的巨人》一直以来探讨的“自由”的彻底背弃。

自由不应是“神”的礼物

最后一话的大量篇幅,留给了艾伦的自白。在这些篇幅中,艾伦苦口婆心地解释自己如何不惜背负恶名也要将阿尔敏、三笠等人塑造成拯救全人类的英雄。经过这轮反转,此前艾伦与伙伴们的矛盾都成了他忍辱负重地自导自演。

这样做确实可以感动观众,从而铺垫出一个大团圆结局,但代价呢?

谏山创笔下,所有人为之苦苦奋战,反复强调的“自由”,最终屈从于强力,成了艾伦——这个能力近乎于神的主角的恩赐,这也让作品此前关于自由的讨论都成了笑柄。

85

▲ 《进击的巨人》漫画截图。图片:网络

此前,至少有一小簇和艾伦最亲近的人,当他们被艾伦召唤到尤弥尔之路时,艾伦的声音确实有对他们传递过:“我不会偷走属于你们的自由,你们是自由的。”

而正是在这种双方都均等自由的对抗中,自由的困境得以充分展现:如同剧情中阿尔敏、三笠一行人无论如何努力奔跑都无法接近艾伦,自由中其实一直都有着交流无法触及的孤独。

这种复杂和无奈本是《巨人》的魅力所在。可为了给作品划上句号,谏山创在最后一话中却将这份自由收回了。伙伴们的自由,成了在艾伦计算范围内,为实现其“献世”目标而存在的棋子。

而这种“献世”,早在近两千年前,宗教世界里已经有近乎完美的版本,根本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的重演一遍。

85

▲ 《进击的巨人》漫画截图。图片:网络

最终话中的另一处情节,描绘了艾伦对阿尔敏托孤:一定要把“拯救人类”当做一种“使命”传递给阿尔敏,他才放心。

这也就是说,口口声声喊着自由的艾伦,其实从来都不放心让任何处于信任范围外的人拥有自由。无怪乎“巨人之力”消失后,恢复人类形态的亚妮说:“这个赶着去死的家伙真是自以为是”。

这种对于他人自由的不信任将《巨人》原本开阔的格局一下子带得很小。尤其是在谏山创之前,就已经有犹太裔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开辟的另一条道路作为对比,更显得谏山创的处理落后于时代。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点出了现代人的困境——获得自由的过程中,会为人类福祉舍弃自己的上帝的形象也在崩塌。但弗洛姆没有退回“神”的形象中寻找慰藉,而是坚定地相信个体的选择,他提出:

“我们多数人至少可以在瞬间察觉到我们自身的自发性,这时也正是我们真正幸福的时刻......自发行为是一种克服孤独恐惧的方法,同时人也用不着牺牲自我的完整性。因为在自我的自发实现过程中,人重新与世界连为一体,与人、自然及自我连为一体。”

理论文字转化为剧情存在难度可以理解,但谏山创这个带给了我们如此多惊喜的男人,在结尾处犯下的错误是路径选择上的彻底倒退,这是喜欢他的粉丝万万没有想到的。相较之下,无论设计是否完美,《电锯人》作者藤本树此前创作的《炎拳》,其实是更有考察价值的样本。

始终是工具的艾伦

《进击的巨人》最终结局带来的遗憾中,更让人痛心的可能还在于,如果从终点往前回溯,竟然能看出几分理所应当。毕竟,这部作品中,本来就拥有着过往作品都没有的、最不自由的主角。

85

▲ 《进击的巨人》动画版海报。图片:网络

谏山创此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过,艾伦在作品中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对此他也很遗憾。所以,很多人都期待着看到艾伦在结局处得到某种形式的自由。

谏山创曾向媒体展示一格据说会用作作品最后一格的分镜,那是一个长发人物抱着婴儿的背影。这人对怀中的婴儿说:“你是自由的。”有不少人就此做出了遐想,这个孩子是不是转世后的艾伦?艾伦是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自由?

85

▲ 曾经被媒体确认为会是最后一格画面的草图。图片:网络

但最终的现实是,连这种“下辈子”的自由,作品也没有提供。虽然最终话中艾伦强调灭世是他自己的选择,即便没有阿尔敏一行人阻拦,他也想要踏平这个世界。然而,这真的很难让人信服。

并且,如果艾伦已经到达“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心境,又怎么还会觉得有跟阿尔敏坐下来聊一聊的必要呢?更不用说消灭了岛外 80% 的人类,以确保他们没有实力向岛内的人发起反击,这种小家子气的精准计算。

所以我们在最终话看到了一种矛盾。这并不是那种反映出事物真相的、具有复杂性的矛盾,而更多是作为创作者,没有想通、进而没驾驭好的自我分裂式矛盾。

不留情面地说,这种矛盾来自于创作者谏山创在作品最后的逃避,他一方面感受到某种破坏性的结局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却又迫于某种不知来自于哪的压力,想要把整个故事圆回来(这其实并不是故事必须提供的)。

85

▲ 《进击的巨人》最终话中的这段情节,成为网友吐槽的焦点之一 。图片:网络

我不确定谏山创对于自己的逃避有没有觉察,但在最后一话中,艾伦抱着阿尔敏说,“你一定能到墙的那一边”,似乎也在暗示,艾伦连同谏山创提供给我们的这版结局中,墙是未被突破的。其实就算突破不了,好好地描绘一个悲剧结局,那么对于热爱这部作品的读者而言,“恶心”也是能接受的。但秉持着对和平的追求,却不厚道地用数学减法的方式强行解答,提供虚假的和平,就着实是对读者的伤害了。

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工具)”。直至最后,艾伦依然是他自己眼中“自由”理念的工具,这使得自由从来都不属于他,也不属于这部作品。谏山创难得地展示了某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冲突与张力,却最终又退回到古旧的“献世”中,完成一次对于自由的完美逃避,让人觉得可惜,可叹。

85

▲ 网络梗图幽默地反映了不少读者的心声,《巨人》曾是一部被读者视为能与名著媲美的作品 。图片: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次元研究(ID:ACGeeker_),作者:海德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