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斯坦福 CS007:写给工程师的理财指南(一)——行为经济学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arminli.com/stanford-cs007-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斯坦福 CS007:写给工程师的理财指南(一)——行为经济学

December 28, 2017

这个系列是 Stanford CS007 的笔记,一共十节课的内容,我准备分三篇文章来记录它。

讲师 Adam Nash 是硅谷顶级风投 Greylock Partners(早期投资过 Facebook, LinkedIn, Instagram, Pandora, Dropbox, Airbnb 等一系列著名公司) 的入驻企业家(EIR)。他认为校园课程缺少对“财商”的教育(即使是世界顶级大学),因此希望通过这门课让人们树立起个人财富管理的意识。

为什么是面向“工程师”的呢?作者也在 slide 中给与了解答:

  1. 工程师数学好
  2. 工程师赚得多
  3. 自认为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4. 能够创造出影响经济和金融的产品

虽然这几点原因没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整个课程的内容跟你所从事的行业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这些知识是非常通用的,唯一的一点不同可能就是关于 IT 公司(尤其是初创)的股票,因为在传统行业中可能只有高管才有,而在一个创业的科技公司内人人手里都有股票(期权)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后续会专门介绍)。

这门课有很多理论内容,有些是 MBA 的知识,还有一些是更基础的概念,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废话“,比如说第十课的一张 slide 是:

人们为什么租房(买房)?

  • 需要一个居住的地方
  • 寻找生活的灵活性
  • 对大量财务承诺的想法产生了情感上的恐惧
  • 缺乏财政资源
  • 现金的管理要简单得多

那么学习这样一门课,我们应该更关心哪方面呢?

第一是基本的金融学、经济学(可能包括心理学和哲学)概念,这些对了解投资理财和商业资本运作等很有帮助。

第二是个人的财富管理,包括资产、负债、财务规划等。

因此我会围绕这两个方面去总结我认为有价值的地方,所以对内容做了大幅删减,同时也忽略了一些与我们关系不大的内容(比如美国的养老保险)。

行为经济学——预见不理性

你觉得自己的花费都是理性的吗?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是不理性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认为:

正常生活中的经济个体是非理性的,这样一个非理性的人,即使知道效益最大化的最优解也有可能因为自我控制意志力等方面的原因而无法做出最优决策。

行为经济学包含了以“非理性人”为立论依据的一系列经济学框架。

行为经济学的三个主题

启发法(Heuristics)

人类使用认知捷径(mental shortcuts)或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来决定绝大多数的决定。

拇指规则据说是来源于木工工人 ,他们不用尺子,而是伸出拇指来测量木材的长度或者宽度,比喻使用经验或者直觉来判断。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人类使用轶事和老套的成见来理解和回应事件。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说有时人们大幅改变偏好,主要因为描述这个问题所用的字眼和方式的问题。比如说医生和病人谈话只说手术的存活率是 95%,而不是说死亡率是 5%。

无效市场理论(Inefficient Market)

错误定价(Mis-pricing)或非理性的市场决策:

无效市场理论是建立在索罗斯的哲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并不能达到完美,所有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或是歪曲的,人们依靠自已的认识对市场进行预期,并与影响价格的内在规律价值规律相互作用,甚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供给的发展,这样他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要对付的市场并不是理性的,是一个无效市场。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一个常见的例子: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

实际上人们在购买高位股票时往往会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因为人们总是拿历史的价格去参照对比,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再也回不去了,比如北京的房价和比特币,因此投资要立足当下,往前方看。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地态度花费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衣服,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通常花的最快。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奖彩票并没有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与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偏差,但常常被混淆。

  • 确认偏误:无论合乎事实与否,人们更喜欢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偏好来错误地解释与自己观念相左的证据。
  • 后视偏差:人们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比如说让一些人预测一场足球比赛谁将获胜,大家猜测 A 队获胜的概率很高,结果 B 队胜了,事后让大家回忆自己当初估计哪个队获胜,很多人认为自己当初就认为 B 队能胜。

后视偏差是一种真正的记忆歪曲,说明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

赌徒谬误认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

如重复抛一个硬币,而连续多次抛出反面朝上,赌徒可能错误地认为,下一次抛出正面的机会会较大。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

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过度自信理论 Overconfidence Theory、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 Regret Theory 及过度反应理论 Overreaction Theory)之一。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在一项研究中,74% 的投资经理认为他们的回报高于平均水平,这种过度自信通常与智商呈正相关。

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

过度反应理论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当日本股市见顶时,只有 14% 的人认为股市会暴跌,但当股市暴跌以后,有 32% 的投资者认为股市还会暴跌。投资者通常是对于最近的经验考虑过多,并从中推导出最近的趋势,而很少考虑其与长期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换句话说: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

可利用性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利用性法则指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简单根据他们对事件已有的信息,包括记忆的难易程度或记忆中的多寡,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寻找去其他相关的信息,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

比如你认为以 r (如:ride)开头的单词多,还是第三个字母是 r (如:circle)的单词多?

人们很容易地从记忆中提取一些单词,如 red,roof 等一系列以 r 开头的单词,却很难短时间内提取第三个字母是 r 的单词。于是往往立刻做出判断:以 r 开头的单词多。真正的情况恰好与我们的选择相反。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能量为同量收益的正能量的 2.5 倍,比如说人们丢了 100 元往往比捡到 100 元对心情的影响更大。它是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之一。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 100% 的机会)地获得$ 3000,而不会选择有 80% 的机会赢得 $ 4000 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 20% 的机会赢得 $ 4000,而不会选择 25% 的机会赢得$ 3000。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 75% 而已。

投资或消费的不理性的存在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人性的弱点,最重要的是人们需要能够预见不理性(predictably irrational),知道自己的缺陷并建立系统的知识来解释,这种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