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米家吸尘器 K10 Pro 体验:不堆料该如何提升产品体验?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fanr.com/140920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现如今许多小家电都用「懒人家电」标榜自己,立起实用且便宜的「人设」。然而据我观察,这些懒人家电,用新鲜感「诱骗」主人试用数次后,就会被扔到某个隐秘的角落,或被放上闲置平台,等待下一位主人接手。

别问,家里那台空气炸锅已经被我忘记扔哪去了。

在我看来,真正对得起「懒人家电」称号的就只有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无论何者,都让做家务这件苦差事,至少是扫地和拖地这两样,变得快捷,顺手就能完成的事。

DSC09154.jpg!720

▲机械 vs 手工

对于这次拿到了米家吸尘器 K10 Pro 的我而言,终于从家务活中解脱了,用机械工具代替了传统的手动清洁工具,使我体验到了从「手工业时代」步入「机器工业时代」的高效爽感。

外观平平无奇,但有小惊喜

这款吸尘器作为米家大家族的新成员,即使不看图我也能想象到,它用的一定是白色外壳设计,简洁耐看。

DSC09116.jpg!720

不得不说,米家产品真的把「白色家电」的理念贯彻到底了。

开箱环节就省了,因为把每个配件逐一拆开的过程实在太累人了,比我更累的,是包装的设计者。要将吸尘器本体、电池、充电器和 5 种吸头严丝合缝地放进这个 1 米长的瓦楞纸盒里,还不能有任何多余的空间,以防内容物在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损坏,在我看来这活儿就跟设计一栋大楼一样复杂。

DSC09115.jpg!720

不过更让我头疼的是,拆开包装后想恢复原样,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些刷头得有一个「家」,也就是收纳支架。

这款收纳支架至多能放三个刷头,还能接入电源,通过内置触点给 K10 Pro 充电,不过需要打上膨胀螺丝进行固定,我就不整这大工程了,把 K10 Pro 靠墙放置也挺稳的。

DSC09148.jpg!720

包装内的吸头配件总共有 5 个,分别是:旋转式吸擦一体地刷、电动防缠绕地刷、电动除螨刷、扁嘴毛刷吸头和长嘴缝隙吸头。

DSC09123.jpg!720

▲ 盒内物件一览

一番体验过后,我个人最常用的是吸擦地刷,理由很简单,它能应对的场景和地面足够丰富,木地板、瓷砖、自流平,只要是平整的面,就都能使。

DSC09121.jpg!720

其次是除螨刷,我开完箱第一件事就是给 K10 Pro 装上除螨吸头,给床铺做一次「深度清洁」。虽然床单不久前刚刚清洗过,但还是吸出了近 10 克的「白色粉末」,里面应该就是粉尘和螨虫的尸体。

DSC09125.jpg!720

1.gif
我是过敏体质,还恰好是对粉尘和螨虫过敏,所以我对这个除螨刷真是相见恨晚。

DSC09140.jpg!720

最后是这个地刷,在吸擦技术未面世之前,这所有吸尘器的主刷头,它的吸尘口径比吸擦地刷更大,换言之效率更高,对于家中有地毯的用户而言,用到它的频率注定不会低。

DSC09120.jpg!720

其实这个平平无奇的地刷内部,有一个小心思。

毛刷部分内嵌了刀片组,通过电控周期性地将缠绕在滚地毛刷上的毛发切断,类似与电动剃须刀的原理。被切断的毛发会随地刷的滚动而被吸入,以后就不需要手动把缠在毛刷上的长头发一根一根拔出了,机器一经开启,斩断烦恼丝。

DSC09141.jpg!720

另外还有两个吸头,就不赘述了,一来都是常见的设计,二来它们更像是应对特殊场景的特殊产物,它们相较前面提到的三款吸头,普适性稍逊一些。

然而没有了吸尘器本体,前面所有吸头都只能是摆设,本体跟一把冲击钻的大小差不多,但更为轻巧。末端是一块 LCD 屏幕,绿色外圈显示剩余电量,圈内显示当前工作模式。

DSC09127.jpg!720

下面的两枚按键,左键控制吸力和出水量,右键切换工作模式。

DSC09128.jpg!720

再往下,是一枚机械开关,一键倾倒垃圾,按下去,整个尘杯连同后面的电机部分都会上翘,前盖打开,灰尘便会顺势往下掉,清理完成后把整个结构往下按就能合紧,双手全程都不会沾染到灰尘,个人认为这个解决方案会优于市面上 80% 的吸尘器,建议其他厂商跟进。

DSC09133.jpg!720

2.gif

3.gif
若非得说个缺点,就是这个倾倒开关不太顺手,基本没办法单手操作,只能一手握住吸尘器,另一只手点按开关。

对了,虽然这个尘杯采用了一键倾倒的设计,而透明部分可以取出单独清洗,后面电机部分用完擦擦就好,千万别下水。

拿起吸尘器,我发现整体重心在手腕上方,推动起来不费劲,装上延长杆和刷头后,重心往下,清扫时推动它就是顺势而行,遇到犄角旮旯,

电池采用可拆卸设计,没电了,换块备用电池,扣下扳机,这套流程给了我一种「我不是做家务而是上战场」的感觉。略微遗憾的是,随机附赠的,只有一块电池。

DSC09118.jpg!720

4.gif
如果房子太大,一块电池续航不够用,下单时买多两块电池很有必要。

70 分的设计,90 分的体验

这款吸尘器后缀加了个 Pro,但气动功率却与上一代维持不变,均为 150AW,真空吸力最高达 22000Pa。

虽然两代气动性能不变,不代表体验也一样。

差异就体现在刷头配件上,前面简述了各个吸头的功能,下面说说实际体验过程中它们的表现。

首先是吸擦一体地刷,顶部的水箱容量为 400ml,但看着很薄,整个地刷高度在 10 公分以内,而这个高度,决定了 K10 Pro 最矮通行高度,实测床底、柜子底都可以伸进去进行清洁。

进水口在侧边,平时用橡胶塞封着。加好水装上,而且此类吸擦一体的地刷,出水速度都不快(不然变漏水了),所以拖地之前得先把底部两块拖布蘸湿,才能在拖地时保持湿润。

DSC09138.jpg!720

DSC09137.jpg!720

扣下扳机,两块拖布开始转动,按左键可在干拖/半湿/湿拖之间来回切换,按右键开启/关闭吸尘。

5.gif
在吸擦一体的模式下,我会将走动的速度放缓,一来在拖布转动下,很难笔直前进,需要人为地对前进方向进行微调;二来放慢速度,来回擦洗才更干净。

在蕃茄酱和酱油的混合污渍面前,我关掉了吸尘模式,轻轻一推就干净了,随后再把吸尘模式打开,把客厅打扫完,近 40m²,结束后跑掉近 30% 的电量。如果只在拖地模式下运行,应该可以完成 150m² 面积的清洁工作,如果有备用电池,面对大户型丝毫不慌。

DSC09155.jpg!720

6.gif
擦完之后,把拖布拆下,搓洗拧干再贴上,虽然还是会弄脏手,然而整个清洁流程也比传统拖布省力不少。

擦的干不干净,看拖布便知,从洁白如初采棉花,到黑炭般的颜色,不过数分钟时间。看着地面小块的污渍在反复擦洗过后消失殆尽,效果还是令我满意的。

防缠绕地刷的外形跟上代一致,只是把磁吸水箱砍掉了。

DSC09135.jpg!720

▲毛刷可拆洗

换上这个吸头后,吸力可以从自动/强力/持久三种模式下切换,自动模式顾名思义,会根据红外感应吸入的灰尘通量而调整吸力,实测过程中发现了两种吸力强度,或许在灰尘更多的环境里,会出现更强的吸力状态。

DSC09151.jpg!720

▲延长杆的喷砂涂层不耐刮

持久模式下,吸力较小,如果你有日常打扫的习惯,地面本来就不太脏,就可以用此模式进行清洁。

虽然持久模式「力微」,而噪音也小,早上用 K10 Pro 在客厅里吸尘,不会打扰到在卧室里休息的家人,此时续航表现在 50 分钟左右。

若遇到较脏且有大片脏污的地面,调至强力模式也能很快打扫干净,当然电量掉的也很快,10 分钟就能把它榨干。在此模式下,靠近末端电机出风口处的音量可达 80 分贝,但啸叫较小,属于声大但不刺耳的状态。

DSC09147.jpg!720

总的来说,米家吸尘器 K10 Pro 没有走堆料的路子,而是在体验方面下功夫,在保证原有清洁水准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动擦地、防毛发缠绕、可拆卸电池等功能,优化了倾倒垃圾的体验,轻度清洁时不脏手,重度清洁时快速有效,在 2000 元以内市场中,有很强的竞争力。

「要偷懒」or「要全面」

许多用惯了「扫帚 + 拖把」清洁组合的人,在步入消费升级时面临着选择困难的窘境,到底是一步到位选择扫地机器人,把「懒惰」贯彻到底;或是选择「半自动」的吸尘器,把做家务的自主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

两种形态的产品我都用过,我的结论是: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谁都无法代替对方。

扫地机器人固然有着全自动的优势,省时省力,它在房间里转悠,你大可放心去做别的事情,然而它吸力不如吸尘器,很难做到指哪打,也都是无法否认的。吸尘器通过更换吸头,做到在地面、床褥、车内等空间自由流转,一机多用就是它最大优点。

所以如果你恰好财力雄厚,当然建议你两个都要,若非得选一个,就看你想要偷懒,还是要全面了。

DSC09149.jpg!720

我选后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