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靠「猜」答案获得顶会最佳论文,华人IOI金牌获得者找到复杂「鸡兔同笼」最简解法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s.cnblogs.com/n/68986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靠「猜」答案获得顶会最佳论文,华人IOI金牌获得者找到复杂「鸡兔同笼」最简解法_IT新闻_博客园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21-03-10 14:21 评论(0) 有1794人阅读 [收藏] « »

  鱼羊萧箫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报道公众号 QbitAI

  还记得小时候被“鸡兔同笼”支配的恐惧吗?

  其实,当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就知道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不过,可别小看了这样的线性方程,试想一下,如果动物的种类不止 2 种,特征也不只头和脚呢?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求助矩阵乘法了。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那么,问题来了,采用高斯消元法,求解的复杂度就是O(n3)。

  也就是说,如果n从 2 增加到4,求解复杂度就会增加2³即 8 倍。

  n 越来越大,计算的步骤就会以 3 次方的速度快速增加……

  想想机器学习、工程项目里极其复杂的矩阵乘法,是不是有点头皮发麻的感觉。

  好消息是,现在,这个困扰工程师们已久的基础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

  计算机理论顶会 SODA 2021 的最佳论文,用“猜”答案的方式,一口气把算法复杂度减小到了O(n2.3316)!

  论文作者,是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两位数学家:彭泱和 Santosh Vempala。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这项研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快来一起研究研究。

  IOI 金牌获得者,靠“猜”推动研究

  IOI 金牌获得者、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彭泱,和他的合作者 Santosh Vempala 共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相比于此前,数学家们不停地改进矩阵乘法的算法,他们别出心裁,想到能否靠“猜”,来重新设计一种算法。

  这种方法就是:猜测每个未知数的值,把它们代入方程后,查看结果与实际值相差有多大。

  然后,修正未知数的值,再猜一次。

  这种方法,在计算机方向上被称为迭代法。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彭泱的这种迭代算法,在方程的数量变得极多、且每个方程涉及的未知数较少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系数矩阵属于“稀疏矩阵”——矩阵本身特别大,但相对地,系数为 0 的数量又非常多的时候,迭代法就会出现神奇的结果。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此前,没有人能够证明,“迭代法”对于稀疏矩阵而言,是否会比“矩阵乘法”更快。

  当然,这种算法并不只靠“猜”。

  彭泱设计的算法中,他们还会在给出多组随机数的同时,将这些随机数组并行计算。

  这就像是数百个人同时在山林中搜索宝藏,肯定比一个人反复搜索要更快。

  但这种算法的设计,还面临两个难点:

  如何保证设计出来的数,足够随机、不偏向问题的任何一部分?

  如何保证设计出来的这些随机数组,全面覆盖每一种可能性?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他们发现,正因为由随机数构造出的矩阵中,项数是随机的、且彼此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因此,这一矩阵本身就具有某种对称性。

  这就意味着,如果知道矩阵中某些具体的数值,就能推断出一整个矩阵的形状。

  这一发现,使得他们设计的算法,比未考虑矩阵对称性的那些算法,找到解的速度更快。

  事实证明,这种算法确实能够保证在O(n2.3316) 复杂度以内,完成任何计算。

  这比之前的O(n2.37286),复杂度降低了不少,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这一新发现,让彭泱和他的合作者获得了 ACM-SIAM 离散算法研讨会 SODA 2021 的最佳论文奖。

  为什么要降低计算复杂度?

  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也就是2×2 的矩阵,靠中学知识就能轻松搞定。

  然而当n变得越来越大,求解方程的计算量就会以 3 次方的速度迅速增加。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如果线性问题中,要求解的未知数达到 100 甚至 10000,那么计算量复杂度就会增加 1000000、甚至 1012 倍。

  目前,机器学习、动力学模拟等问题,都会遇到超大规模线性方程组,如何降低计算复杂度,一直是学者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要是计算复杂度居高不下,对于计算机而言,将会是一个巨大而沉重的负担。

  因此,数学家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将线性问题的复杂度弄得更小一点,也就是让O(nω)中的ω变小。

  哪怕ω减小的量只有 0.00001,对于上百万未知数的方程组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通过不断改善矩阵乘法,ω先是从 3 降低到 2.81,历经多次研究后,被 MIT 和哈佛的数学家们降低到 2.37286。

  然而,到这个阶段,数学家们倾尽全力所设计的新算法,也只是将ω降低了 0.00001 而已。

  有数学家进行过预测,ω可以无限接近于2,也就意味着这种线性问题的计算复杂度还能尽力向O(n²)靠拢。

  因此,彭泱他们的新算法,可以说是将这一研究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关于作者

  论文作者彭泱,江苏南京人,现为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他本科毕业于滑铁卢大学数学专业,其后在 CMU 拿下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3-2015 年在 MIT 担任应用数学博士后。

  目前,他主要关注的研究方向是高效算法的设计、分析和实现。

  根据 Google Scholar,彭泱的论文引用数为 2788,h指数为 28。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他的名字,也频频见于 FOCS、STOC、SODA 等计算机理论顶会论文当中。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彭泱与数学和计算机结缘很早,据中国侨网报道,他 8 年级时就曾参加 10 年级水平的美国数学比赛,并获得满分的成绩。还在 2004 年和 2005 年参加加拿大计算机竞赛,摘下金牌。

  2005 年和 2006 年,彭泱代表加拿大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而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 2004、2005 和 2006 年的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IOI),并在 2005 年获得金牌。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论文的另一位作者 Santosh Vempala 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杰出教授。2015 年,他入选“因对凸集和概率分布算法的贡献”入选 ACM Fellow。

打破线性方程求解速度极限,华人学者新算法获顶会最佳论文奖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算法理论,用于抽样、学习、优化和数据分析的算法工具,高维几何,随机线性代数等。

  Santosh Vempala 还是古根海姆奖、斯隆奖获得者。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007.10254

  参考链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