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口政策大变局!“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能拯救东北吗?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1-02-20/zl-ikftpnny8508293.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付一夫

yIn26vb.jpg!mobile

又一束光照进了东北。

日前,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消息,就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作出答复,称“ 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很有参考价值,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进而提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Bv2imun.png!mobile

消息一出,市场振奋。在全国生育率连创新低的大背景下,不少人认为东北即将打响全面放开生育的第一枪,人口政策也将迎来近40年来的最大变局,就连A股中的二胎概念股都纷纷迎来大涨。可是,“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就能拯救东北了吗?

1

东北人口形势非常严峻,首先体现在历年的出生率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直以来,东北三省的人口出生率都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见图1)。这种情况在早些年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在计划生育年代,早早实现工业化且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东北地区充分贯彻了国家的号召,计划生育执行得更为彻底,独生子女众多,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然而,自2015年开始,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淡化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东北三省的人口出生率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扭转。2019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人口出生率分别只有5.73‰、6.05‰和6.45‰,不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48‰),还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垫底,充分彰显东北居民生育意愿的低迷。

IF3eIjy.png!mobile

与此同时, 东北地区还面临着极为严重的人口外流。

这一点,相信各位不会陌生,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称,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刨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相比之下,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还净流入36万。从正36万到负180万,反差之大,可见一斑。

再看最近几年,东北人口流失的态势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数据表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于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开始呈现连续的负增长之势(见图2),而2015~2019年期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总共累计减少了182.4万之多。

MBfY3iq.png!mobile

值得注意的是,东北的人口外流绝不仅仅是统计数据上的人口规模减少,与之相应的还有另外两个“外流”:

一是适龄劳动力的外流,即年龄在15~64岁、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以黑龙江为例,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黑龙江流到省外的人口当中,适龄劳动力占比在80%以上,其中20~29岁的人口约占30%。

二是智力的外流,涉及到高素质及名校人才。公开信息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地留存率仅为11.89%,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本地留存率也只有17.2%、27.02%和27.54%,而这些东北名校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发达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他们人生的下一站,有人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这一现象。

一面是东北居民生育意愿的普遍低迷,另一面是以大量年轻劳动力与高素质人才为主体的人口外流,两方面因素叠加,影响自然是深远的。单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其结果便是年轻人都到其他地方去安家立业,而留守本地的都是中老年人,再加上新生儿供给跟不上,最终导致 整个东北地区少子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

两组数据可以反映这一事实:

2019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分别为13.78%、13.29%和15.92%,而全国整体水平为12.6%;

2019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小学在校学生数比2013年分别减少了26.13万、17.62万和9.35万,平均每年分别减少4.4万、2.9万和1.6万。

而就在此时,国家卫健委表态支持东北探索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可谓正当其时。

2

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东北人口问题的严峻呢?

就生育意愿走弱这一层面来说,除了多年以来计划生育的持续影响之外,与其他所有人一样,东北居民也面临着不爱生娃的境遇,具体包括: 生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再追求“多子多福”;生育和养娃成本太高,高房价和高教育投入等让人们对生娃望而却步;很多现代女性独立意识觉醒,她们有自己的事业追求,而不是甘于做相夫教子的传统家庭主妇,担心生娃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阻碍,等等。

但这些并非东北人口问题的全部原因,说到底,比起单纯的不爱生娃,人口的持续外流可能更加令人担忧,尤其是大量高素质的适龄劳动力接连减少,对本就低迷的东北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而最深层次的根源,还是在于东北经济的转型乏力。

东北大地,曾经是没落的俄罗斯贵族、溃败的哥萨克骑兵、流离的犹太人心目中的“天堂”,那里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坚实。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重振经济,国家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其主要建设阵地就是东北三省。于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带着国家无与伦比的期许,率先从战后的废墟中苏醒。

在计划经济制度红利的赋能下,东北经济堪称“风口上的猪”,其快速发展引来大量人口涌入,石油加工、煤炭、钢铁、 农产品 、木材等资源型行业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绝对引领作用,同时诸如鞍钢、哈电、一汽、一重、沈飞、东重等一批重工业龙头也随之崛起,“铁人精神”与“大庆精神”更是成为引领全国工业发展的精神榜样。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渗透到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方方面面,固化了东北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难以扭转的体制惯性;而资源优势随着资源价格的回落、去产能的推进也变成了“资源诅咒”。各级政府的危机和忧患意识缺失,加之法制化、市场化程度始终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给东北经济转型带来了多重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的振兴东北计划中,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主要放在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设法通过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这一系列举措在无形中进一步巩固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绝对统治地位,强化了行政色彩的同时也放缓了市场化进程。其结果便是民营经济与各种新兴产业在东北的体制环境下难以健康成长,致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活力不佳,还落下了一个“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名声。

反观东南沿海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整个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层次地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当中,而东南沿海地区也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与国家政策的倾斜,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新兴产业,其地位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不断攀升。

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了诸多奇迹的东北,却在市场经济时代陷入沉郁,曾经高歌猛进、热火朝天的记忆日渐淡去。于是,很多“用脚投票”的东北年轻人都到外地求学发展,甚至还有许多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到南方工作生活”。

正因为上述原因,东北陷入了“ 经济活力不足→适龄劳动力与高素质人口外流→出生率下滑→老龄化程度加剧→经济活力不足→适龄劳动力与高素质人口进一步外流 ”的怪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

话说回来,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对东北而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仅靠放开生育限制,断然是不够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同时在其他方面有所调整,那么即便是东北未来的新生人口增多了,无非也是给经济发达的省市输送劳动力而已。

换句话说, 除了“产人”,东北更应该想想怎样“留人”。

毕竟,任何一个地区要发展,都离不开人,而当今人才最为重视的,是有没有才华用武之地与足够的成长空间,以及生活环境、发展前景、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只有年轻人真正愿意留下来,才能为东北经济一扫颓势提供动力之源,继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下,并在东北大地上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于东北而言,当务之急是要以“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为契机,继续大力提振经济,加快推动市场化进程,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壮大提供优质土壤等等,同时要下大力气留住人才,给予在住房、教育、养老方面的相应支持,真正降低生育成本。若非如此,只怕东北还将继续彷徨在怪圈之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专注研究消费零售、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