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专访张昭:右手是电影,左手是互联网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A5MDM3NA%3D%3D&%3Bmid=2650992213&%3Bidx=1&%3Bsn=901f8f28ec67917160f5ddfab7a7669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Vjmyii2.gif!mobile

vINRzaf.png!mobile

本月,有一位重要电影人离世——著名电影制片人、原乐视影业CEO张昭,享年58岁。2015年,《中欧商业评论》曾专访张昭,他认为:互联网对电影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它能够让观影背后每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独特诉求的观众显现出来,他们第一次可以真实地被感知、被倾听、被抵达。

作 者  |   王正翊

责 编  | 施杨

2006年张昭参与创立光线影业任职总裁。期间,光线影业出品并发行了20余部商业电影,连续四年保持了10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为中国电影业瞩目的“光线速度”。

2011年张昭离开光线影业,创立乐视影业,任乐视影业CEO兼执行董事。期间参与制作、发行过《归来》《长城》《影》《小时代》系列、《伤城》《导火线》《斗牛》《熊出没》系列等电影。他被好莱坞誉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时期文艺复兴式的旗手”,将互联网与电影创造性地融合,使用O2O的市场模式,将电影受众从6000万影院观众扩大为6亿互联网民。

在张昭去世后,张艺谋、陈思诚、陆川、刘杰等业内人士纷纷发文悼念。2015年,《中欧商业评论》也曾专访张昭。自称“对电影圈的红地毯和明星都有很强免疫力”的张昭,其实深有电影情结。

UnaQz2R.png!mobile

用他的投资人、深圳创投华北大区董事总经理刘钢的话说:“张昭在复旦大学学的是IT,最后死活挤到电影圈,从上海复旦大学到美国电影学院,是中国寥寥无几的好莱坞训练的电影硕士。所有做电影的人肯定第一件事情就是想拍电影,只有这样才能功成名就,他却偏偏没有。”张昭没成为名导,却成了用全新理念和玩法来挑战这个古老行业的“破局者”。他笑着引用了那个段子,“鸡蛋从外打破只能成为一盘炒鸡蛋,从里面打破就是小鸡新生命破壳而出”。

作为电影行业的“内部人”,要颠覆既定规则,最先被颠覆的其实是自己。张昭的比喻是:虽然自己擅长“右手使刀”,但现在必须把右手绑起来,练左手,才能“双刀天下第一”。之于他,右手是电影,左手是互联网,而“双刀”剑法的灵魂则在于——人。

“过去电影行业只有观众,没有用户。”张昭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它能够让观影背后每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独特诉求的观众显现出来,他们第一次可以真实地被感知、被倾听、被抵达。

ZNBn63Y.png!mobile

“我是互联网信徒”

“我不在意电影同行说多好,只在意影响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互联网恰恰能赋予我们这些。”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如今都有点“互联网焦虑症”,为什么你反而如鱼得水,一马当先地提出“用互联网思维做电影”?

张昭: 我是学信息工程出身,算是互联网的信徒吧。我自己也有一种所谓“平民主义倾向”。电影人通常是B2B思维的,要么只关注自我的表达以及同行评价,要么只对投资人负责,并不在意消费者。而平民主义倾向的意思就是,真的要胸怀天下观众。这倒不是什么高尚的事,而是商业模式的事。我觉得互联网带来的真正冲击就在于,它把中国变成一个2C的社会。

所以对电影产业来说,到底想为多少人服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就要为小镇青年服务,因此就有了《小时代》《敢死队》。对于娱乐圈的权贵来讲,大明星、大导演才是荣耀,而我偏偏希望远离这些,因为中国电影真正产业化的动力在于城市化进程。很多人看不起《小时代》,说它是一个PPT电影。但《小时代》感动了多少人?它让中国15~25岁的青少年电影市场第一次成型了。过去,中国的电影都是为白领阶层服务的。

UjaI7vM.jpg!mobile

《小时代4:灵魂尽头》

电影是艺术,但艺术家不要生活在云端。你的东西到底影响了多少人?我不在意同行说多好,只在意影响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这是做企业的基本道理,互联网恰恰能赋予我们这些。从这个方面来说,我的焦虑比较少,我坚信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

CBR: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一回事,真正能以互联网精神行事则是另一回事。你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

张昭: 我也有焦虑。我焦虑自己的学习速度有多快,因为互联网的创新太多了。到底脑子能转多快?理解有多快?我们是从传统行业出来的,现在要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竞争,是从内而外的破墙者。

我们要整合传统电影行业的人和互联网行业的人,还有大量的新人,在公司内部这其实是三种思维的融合,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所以我首先需要大家有共同语言。我要求员工读好三本书。一套叫《定位》和《重新定位》、第二本叫《好策略坏策略》、第三本叫《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定位、策略、互联网运营,读完这些,共同语言就有了。

CBR:然后呢,怎样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电影行业?

张昭: 电影的核心是竞品和分众。比如同一档期上5部电影,就是3~5种分众。传统电影行业是不讲公众的,只讲内容。但用互联网思维做电影,就是用O2O的方式争夺消费者的心智,这首先就需要定位。定位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人群定位,第二是位置定位。每个人在线上都有自己的画像;在线下,我们要能够找到这些人在哪里,知道他们在什么场景接受了电影信息,又在什么场景里买了票。

eyIjym2.png!mobile

死磕O2O闭环

“今后,电影票房收入的增速会逐渐放缓,线上发行的收入、会员收入、衍生品收入、服务的收入比重会越来越大。”

CBR:电影O2O闭环理论上是成立的,但要真正打通线上线下,会是巨大的考验。你们会怎么做?

张昭: 还是“to”的部分。过去所有基于PC端的线上(online)业务形态,都要走向线下(offline),互联网巨头们都在寻找用户的线下轨迹。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是从线下开始的。我之前在光线传媒做地网模式,类似游戏行业的扫街模式,用一种非常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完成线下布局。

2015年的乐视有线上(online)部分,因此O2O的闭环是可以建立起来的——票房是观影人次线下流量,有了流量,就有机会转成线上流量;与此同时,线上流量也可以转化成线下观影。

为此,我们在尝试为电影做社交属性,即便是好莱坞的电影也可以玩社交。比如像《敢死队》,我们做了一个用户互动型的活动叫作“中秋合家上秤、重磅敢蟹”,在电影院看《敢死队》加入社群,就可以获得大闸蟹的赠送券。

n6reyye.jpg!mobile

《敢死队3》

今后,电影票房收入的增速会逐渐放缓,线上发行的收入、会员收入、衍生品收入、服务的收入比重会越来越大。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移的过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交易模式,也就是好莱坞模式——买断、生产、收钱;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分享模式。会逐渐从工业化生产驱动、投资驱动、内容驱动,走向分享的产业模式。

VrANZjM.png!mobile

人心是最大的生意

“通过互联网去做内容和营销的价值远远不在于数字,而在于获取人心,改变心智。”

CBR: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大举进军电影业,它们的优劣势何在? 

张昭: 我大概是在2012年4月份开始提出“做互联网电影产业”的。过去两年,基本上都是在自言自语。跟互联网的人讲电影行业,他们觉得电影行业太小了,不太理你;跟电影圈内人讲互联网,他们又都很骄傲,觉得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应用工具而已。但短短三年时间,一切都变了,BAT全进来了。

但我一直问:BAT有什么?它们会不会用这些东西来改变电影行业?这就需要判断它们为什么进来。当电影行业到了一定规模以后,BAT从投资的角度自然会选择进来。同时,电影是娱乐的最高点,是一个非常好的互联网娱乐导入。另外,BAT的视频网站也需要内容。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巨头们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的,我们是从电影用户的角度出发的,更关注观众。

通过互联网去做内容和营销的价值远远不在于收入或用户数字,而在于获取人心,改变消费者的心智。传统电影行业永远说“观众”,其实有数据的“观众”就是用户,是人,要给他们带来心智的变化,这才是最大的生意。

CBR:人心是最大的生意,但“经营人心”还是显得有点虚幻,具体是怎样做的? 

张昭: “基于用户的IP运营。”人们一说电影公司就是内容公司、内容驱动,实际上我们希望做一个用户公司,经营一群群的用户。《小时代》经营的是15~25岁,《熊出没》经营的是5~15岁,《老男孩》经营的是25~35岁,《归来》经营的是35~55岁……通过经营不同的人群覆盖全用户。

NnqY73U.jpg!mobile

《归来》

我们的市场部门分成了5~6个组,每一个组专门运营一个人群。在我们公司没有“电影”这两字,只有“内容+服务”。我们的数据小组每天都在全国电影院出差,去做问卷调查。地面系统搜集回来的信息可以决定片子怎么剪,故事该往哪走。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谈大数据,但这其中有很多误区。比如用大数据测票房,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的误区。拥有数据不等于拥有人,更不等于赢得人心,现在互联网企业要进入到内容,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一家电影企业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IP,而在于怎样为这个IP去创造用户,在用户的心里楔一个桩子。我们每年做十多部片子,从一开始我们就会思考,谁会对这些片子感兴趣?怎样能够让大家有所感悟?这个逻辑听起来非常简单。

CBR:听上去确实并不深奥,而且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在谈用户,您为什么非常强调分众的概念?

张昭: 分众的定位越清晰,聚拢他们的能力就越强。我们每个不同的组都是不同分众的专家,常年在跟这些用户在打交道,就有这样的服务能力。

电影的投资人总是很关注增长,但在增长的背后是有着不同逻辑的:打个比方,是关于一个人吃5顿饭,还是5个人各吃1顿饭的问题。总数可能都是5顿饭,然而一旦这5个人每人能吃5顿饭的时候,规模就起来了。而1个人吃25顿饭是没可能的。这就是模式的转换。要驱动这种模式,需要不断细分更多的人群,为他们提供更加极致的服务。

互联网已经从信息时代进入导购时代了。信息时代,拼命砸钱做广告就行了。而导购时代,关键是怎么通过人群定位,在竞品中争取到消费者买单。即便是张艺谋这样的导演,他也知道,我不是为他服务,而是为他背后的每个受众服务。分众是原点,只要这个是清晰的,与任何导演的合作都不会是问题。

2Azqem.png!mobile

占领制高点:“北洛硅”模式

“找到好莱坞模式的问题,去挑战它,也许就有成功的机会。”

CBR:在分享的产业模式下,中国电影有没有可能在国际上赢得一些机会?

张昭: 不是说好莱坞的模式不好,而是要换一个商业思路,找到好莱坞模式的问题,去挑战它,也许就有成功的机会。

好莱坞电影产业是绝对以内容(或者说IP)驱动的,所谓六大发行公司,没有一个能够具有真正做影院落地营销的动力,所以我才把光线影业做成了“地网”。在欧洲的很多小国家,好莱坞还没有发行和落地,如果我能够做到,我就比它强。

我本人是做导演出身,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擅长“右手使刀”。现在我要把自己的右手绑起来,练左手,左手练好了再放右手,就有机会“双刀天下第一”,这也是一个思路。所以我没有从内容入手,只是做市场,这是挑战权威,也是挑战自己。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是5年以后非常重要的事情,国际化模式就是自主研发,加上好莱坞的全球发行网络。好莱坞电影对于进入中国市场如此饥渴,借船出海,中国电影很快就会成熟。然后反哺回来服务中国的观众。

未来可能是一种“北洛硅”模式——北京、洛杉矶、硅谷三地,洛杉矶的好莱坞代表全球顶级内容,硅谷代表顶级互联网和放映技术,北京代表中国互联网应用第一大市场,三者的结合。每个国家的电影以后都是“北洛硅+”,这样中国的电影产业可以占领全球制高点,向各个国家输出我们的模式。

eYB7ran.png!mobile

zaIBria.png!mobile

BvEbAvr.png!mobile

YfqI7fq.png!mobile

A3YnYrj.gif!mobile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