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石头,砂砾和水:谈谈 clubhouse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66119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去年疫情在美国深度爆发的时候,我思考了疫情会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后,对业余时间做了两个安排:1) 研究疫情期间受益的行业和公司,做定投 2) 尝试做点跟疫情相关的产品。对于 1),可以看我的文章: 长日无痕(六):六年投资备忘 ;对于 2),我看好的是实时视频的赛道,阴差阳错地试用了声网(agora)的 SDK,先后用声网和 amazon Chime SDK 做了个乞丐版 zoom 和美国以及国内的小伙伴连线试用,发现声网视频质量和延时各种吊打 Chime,随即又研究了一下声网的客户,当时心里一凛:视频和在线教育被疫情催生地如此火爆,声网应该有光明的前途。所以声网上市后,我在高位 48 元很小的仓位(毕竟当时粉 B 站粉得五体投地,主资金都在 B 站)做了接盘侠,后来,我的 PoC 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就这么晃过了 2020。

Sara Tavel 对音频市场的看法

Clubhouse 两周前突然爆红之后,我无意中看到了 Sarah Tavel 的文章:The opportunity and risks for consumer startups in a social distancing world [1]。Sarah 是硅谷顶级 VC benchmark 的合伙人,去年 benchmark 和 a16z 竞争 clubhouse 不幸败北,但她在 medium 上关于这个方向上的真知灼见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文章中,Sarah 把我们一天填满 24 小时 注意力 的事情分成石头,砂砾和水(哈,经典的时间管理案例,只不过是从投资的角度另辟蹊跷):

  • 石头:需要大块时间聚焦的事情,一般很难塞进日程表里。石头进一步可以分成多孔岩(比如追剧的时候顺便可以刷一下朋友圈)和钻石(使用 VR,玩游戏,写代码,弹琴)。
  • 砂砾:需要聚焦,但随时可以找到一个「瞬间」去处理的事情,比如看 30s 抖音,刷个朋友圈。
  • 水:不需要聚焦,可以渗透在石头和砂砾组成的事件中。

什么样的事情被划分为石头砂砾或水取决于它需要多久的注意力。我们平日里大部分活动都跟石头和砂砾有关,但目前只有一样 —— 音频,是无处不在的水(Sarah 讲未来,AR 也将会成为另一种「水」):写代码的时候听音乐,打游戏的时候语音互动,或者跑步的时候听播客等等。

「好」的消费级产品就是引导人们如何把需要大块注意力的石头变成砂砾,比如:著书 → 写博客 → 写微博,看电影 → 看中视频 → 看短视频。

也可以考虑如何在石头和砂砾的缝隙中找到水可以流动的空间。比如:健身 → 互动游戏(switch 手环)→ discord。

当然,并非产品的所用用户都必须在同一种模式下(敲黑板):比如 talk radio(我认为她所说的 talk radio 就是 clubhouse 的形式) 对听众来说是水,而对发言者来说是石头,因为二者所需的注意力完全不同。

摆出观点后,Sarah 后续在文中探讨了疫情时代人们无法见面的情况下,哪些产品将会得到额外的石头级别的注意力,从而大大收益。但她强调:抓住这个历史性的瞬间,但要居安思危:寻找可以把石头级别的用户体验优雅降级成砂砾或者水的体验。

Sarah 在文末还强调:水和跟石头/砂砾之间是正和游戏,而石头砂砾之间是零和游戏。这是水的独特之处。

非常推荐大家深度阅读这篇文章。

我使用 clubhouse 的感受

如果你要看 clubhouse(以下简称 cb)的产品体验,那么,从身边的朋友那里获得一个邀请码(现在不是什么难事了),自己亲自下场,会得到最直观的感觉。记得进入之后先做几件事:

  • 不要关注系统推荐的那些人,除非是 cb 的两个创始人或者你认识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比如 Andrew Chen, Ben Horowitz 这些大佬),否则你会发现系统总给你推一些奇奇怪怪的标题就满满政治正确的讨论。
  • 关注所有你认识的人(比如脸皮很厚的程序君: tyrchen )。因为单粉之后,他关注的内容会推荐给你;而互粉之后,你会看到对方正在听什么。我现在 80% 收听的内容都来自于我互粉的人正在听的内容。
  • 一定要尝试着积极参与某个或者某些讨论。坐着白嫖别人的观点会让你觉得这似乎没设呢大不了的,有这时间听别人碎碎念还不如定向听播客呢(我是说真的)。
  • 如果可能,再尝试发起和组织一些讨论。

我自己的感觉目前的 cb 很像早期的知乎:一群有着海盗般背景的人放下身份,热情洋溢围绕着各种各样有趣的话题热火朝天地讨论。我不知道未来出现的一系列拷贝们会用什么样的名字命名他们的产品,但在我心中,已经有一个贴切且温暖的名字:围炉夜话(随便用,不用谢)。

在你身边和你一起讨论的,可能是刚刚开始拥抱和探索这个世界的学弟学妹,也可能是叱咤在各行各业背景迥异的各类达人,还可能是 Ben Horowitz 和开复老师这样的业界领袖。大家围绕着某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展开讨论,碰撞思维。某某发言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点亮了在座的某些位的思路。

我不想从产品的逻辑去分析 cb 的魅力,也不想从 Good Time(cb 里的头牌节目,a16z 出品)邀请到的各路大佬站台来分析 cb 爆红的原因,我就从「石头砂砾和水」这个角度,讲讲我自己是如何使用 cb 的。

我使用 cb 的时间主要三个:早上 7-8 点;中午 11:45-12:15;以及晚上 9:30 之后。我不算重度用户,一天加起来不超过两小时。前两个是我做饭的时间,最后一个是我哄玩娃开始做自己的事情的时间。大部分时候,我是一个听众,使用的是「水」一般的注意力。比如,早上我做饭的时候,我会听一些中文的讨论,且听且烹饪,两不耽误;晚上我需要专注写代码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我会进入日文或者某些专门进行音乐演奏的频道,放在那当背景白噪音。

但有时候我会深度参与,让「水」变成「砂砾」甚至「石头」。在 cb 里,切换的成本是非常小的,你只需举手即可。我在「声网会涨到多少」这个无意中跟随同事进入的频道举手讲了讲我因为机缘巧合下使用声网产品后对声网的认知(没有内幕消息,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已),结果后来有人单独找我语聊,说听了我的话后很有感触,边听边操作 85 左右入了声网。我赶紧提示风险:我所说的,都 TM 是错的。赚了不要给我分红,亏了也不要拿大砍刀找我。你的屁股和我的屁股毕竟坐在不同的椅子上。

因为这个话题我还意外邂逅了十多年前我和苏东在筹划途客圈时,在三里屯的老书虫有过一面之交的 24券的 CTO。在我的书《途客圈创业记:不疯魔不成活》中,我写了这么一段:

那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们激昂地描述未来的美好愿景时,吐沫星子砸到了好几桌外的一个年轻人。他静静地听着,然后礼貌地走来和我们交换名片。他是“24券”的CTO。那时“24券”在团购圈还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也许也还是一个有前途的好公司。他们有大笔的、在我们看来几乎烧不尽的融资(5000万美元),所以似乎前途光明。可没想到一年半后,“24券”就在满身的丑闻和对员工的巨大伤害中倒闭。在创业者的死法中,这可能是最难堪、最抬不起头的一种死法了(当然,这跟CTO没太大关系)。

我们之后没有交集,但神奇的是,十年之后,天各一方,我们竟然在这样一个小小 app 上重新被连接起来。这就是 cb 给你带来的惊喜。如果说微信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家收集点赞之交的场所,那么,我们缺一个把这种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契机,而 cb 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比较轻松的完成这个深化的工具。

所以 cb 是什么?很多人说它像个线下的咖啡馆,我觉得从氛围的角度挺对。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侃侃而谈 —— 不愿意发表意见就静静地听着,不想听随时离开,不用有任何压力;想发表意见就举手说两句,大家「和而不同」,像极了我想象中的早期的雅各宾俱乐部。但它更像是一个线上的半熟人的聚会,就如同盖茨比每天在家里举办的那种。朋友的朋友在这种场合更容易变成熟人,而点赞之交聊过几句后,大家变得更加熟络。以前所有社交关系都会终结于「我们加个微信吧」,我觉得以后有可能大量出现半熟人在微信或者朋友圈上吼一嗓子:我们在 cb 上在讨论 xyz,你也来分享一下吧。

Clubhouse 能引领下一个风口么?

这个其实取决于用户在 cb 这样的产品上能够获得什么。从十几年前的社交网络开始爆发以来,我们的社交网络的基础设施一直在迁移:从文字(facebook/twitter),到图片(instagram),再到短视频(抖音)。未来实时互动音频也许会成为和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并驾齐驱的一个新的社交战场。前面说了,音频有其「水」的特质,可以很好地和其它社交网络进行正和游戏。我们在一个新的社交网络里,除了有希望被关注到的渴望外,还希望在这里能收获到可以沉淀下来的,有效的社交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用户一定会自然地涌入这个网络,因为我们都可以从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取得收获。上一个让我感受到人际关系收获很大的产品是早期的微信和早期的知乎,而 cb 让我重新有了这种感觉:它开始帮助我重新建立和茫茫人海中那些曾经的点赞之交之间的联系,并且,是通过一种更自然,更接近线下闲聊的方式来完成。

其实除了用户之间的语音互动外,cb 还有一个想象力更加巨大的空间,就是企业和企业的客户或者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企业的 PR,之前无论是通过传统的发布会还是在线的新媒体,都是一种广播电台方式的,无法形成高效的点对点的互动(在 telegram 上做 AMA 的区块链企业算是某种点对点,但 cb 之前的语音交流都不是实时的,也就限制了这种方式的效果),而 twitter / fb 这样子的阵地,又还是会跟用户之间有距离感。而 cb 催生了一种有实时反馈,并且没有距离感的,很自然的互动。昨天 FB reality lab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扎还亲自下场助阵),而最近被 po 上风口浪尖的声网,据说赵斌这两天也出现并和用户近距离对话。

而一旦企业参与,这里面就意味着大量的商机。我想,这也许是 a16z 不顾一切咣咣咣猛砸钱的原因吧。

声网在这里面的机会?

好吧,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真的不是在为声网站台了。但是,声网在 cb 爆红的过程中,除了实打实的收入增长和意外收割的 PR 外,其实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就是顺势站到前台,直接和用户进行更加彻底的交流和品牌的植入,一来能更好地收集自己客户的用户的使用感受,从而做出更好更加顺滑的产品,二来在用户心底形成的品牌会倒逼客户选择自己。就像三十年前 intel 打造的 intel inside 帝国那样。从根上说,intel 是一个 2B 的品牌,不和最终用户直接接触,而通过 intel inside 战略,它成功地和消费者建立了情感联结,以至于像我这样受过洗礼的消费者,在选择非 Mac 电脑时不自觉会选择 intel CPU 的电脑。如果声网能顺势打造好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第三方 app 在开屏时如果带上 "powered by agora" / "由声网提供服务" 就能获得带有溢价的广告费,给大家强烈的「不用声网的音视频解决方案就是不够清晰流畅」心里暗示,那么它在 2B 端将会势不可挡。

其它声音赛道?

企业端的 clubhouse?其实现在 zoom 开会,人一多,大部分场景就是一个人讲其他人关了视频听,本质上就是一个带白板的 clubhouse。所以我觉得企业端也有不错的使用场景,不过具体什么形态,怎么让用户用得轻松,还有待考虑。

疫情下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企业场景,就是开着音频大家一起工作,营造一种「在一起工作」的感觉。我们尝试着用 zoom 做类似的事情,但太重,用不起来。如果用 cb 我想象到的流程是:大家都在同一个频道下静音各干各的,当 A 要和 B 聊一些问题时,A 吼一嗓子,B 应承了,两人拉个房间单聊,C 如果想旁听,也可进去。如果有一款这样的企业级工具,听起来会很有意思(当然还需要白板),因为它模拟了我们线下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场景。

技术分析?

下篇文章再讲吧,敬请期待。

延伸阅读

[1] The Opportunity and Risks for Consumer Startups in a Social Distancing World — A Framework for Consumer Attention: https:// sarahtavel.medium.com/t he-opportunity-and-risks-for-consumer-startups-in-a-social-distancing-world-a-framework-for-15f65e2fbdff

贤者时刻

下图是创新工场的数位老友组的局,我无意中看到,就加入了。举手举了很长时间终于被拉进来可以说话,正打算等别人说完我也来发表一下我的十年感悟,开复老师突然出现,让整个房间瞬间燃起来。话说上次见开复老师还是 16 年老炮的活动呢(也许开复老师光环太重,在他离开房间后,西雅图开始风雨交加,搞得家中两度停电,结果我还没来得及跟马力,满砚,徐磊,还有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的 Rachel 打声招呼就掉线了)。这就是 cb 带给我们的 serendipity 吧。

f2aAneF.jpg!mobile

(截图的缘故,主持人 Rachel 并不在这个图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