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认知升级和认知管理(210204)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2zb6o.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注:今天准备整理下对傅盛关于认知的两篇文章的读书笔记,一篇是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另外一篇是所谓管理就是认知管理。在整理这两篇文章阅读之前,我会首先对前面我写过的关于事物认知方面的内容做一个小总结。

信息爆炸和认知障碍

对于信息爆炸在前面文章里面谈到过的两点,其一就是信息本身并没增加,但是我们接受到的重复信息的干扰却会随着热点事件指数级别增加了;其二就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确实爆炸式地增长了,但是知识(有用的信息)并没有。

在互联网时代,相对多的人出现了知识焦虑或认知焦虑,希望通过知识付费去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但是实际上有两个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是究竟要学习啥,提升哪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其二是这些认知能力提升究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而这两个问题刚好又都是个人目标驱动的,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去哪里,那么给你一张地图也没有用。所以提升认知能力一个重点实际是先搞清楚自我目标和定位,然后才是如何循序渐进,按迭代的思路去实现目标。

那么就个人而言,认知障碍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

首先是困于自我舒适圈无法跳出 ,当一个人进入自己的舒适圈后,往往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都仅限于自我局限的圈子而无法跳出盒子,这个时候你的视野,观察事物的方式都会严重受限。同时你仅仅会按照你的固有思维模式来认知事物。

比如知乎和头条,我在前面文章就阐述过,对于每个人来说你实际能够看到的信息和内容只占了整个内容量的冰山一角,对于很多实际对你有用的信息你不一定能看到。同时基于类似头条的内容推荐机制,还在不断地固化你的行为习惯,将你停留在自我舒适区。在这种情况下认知受限是必然的事情。

其次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事物认知逻辑 ,对于事物认知属于我前面搭建完整的思维框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其中我提出了两个重点,其一是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去观察,静态重点是分解和集成,动态重点是生命周期状态;其二是应该从场景环境+空间三维+时间的N维视角去理解事物以形成全面认知。

而实际上大部分人很难真正做到这点。人在很多时候形成一个观点后往往都是不断地找相关的有利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其它不利数据和证据。

最后是个人目标定位和实践缺失 ,首先你需要确定你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才能够有计划地学习并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其次是认知能力不是理论,而是需要自我亲自去实践验证,自我实践证悟才能够真正提升认知水平。

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注:该文为傅盛谈认知三部曲文章中的第一篇笔记整理

单从这个标题来看个人相当认同这个观点,我前面也写过很多的文章来说明这个事情,对于认知这个词用得比较少,而更多的用了意识这个词,不管是在学校阶段,还是在工作后,我们发现个人的成长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态度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思维和意识层面的问题,我有几篇谈个人意识,工作意识的文章都在谈这个问题。

那么拿这篇标题的说法, 认知升级往往是你成长出现质的飞跃的一个关键。

这种认知升级可能是你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或思维方法,也可能是懂得了如何更加全面的分析事物,或者说你掌握了探索新领域的基础通用方法论, 所有的这些都会体现在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提升上,同时还包括你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能力的提升。

还是再重复下文章里面提到的认知的四种状态, 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也是人的四种境界。类似的提法也还有很多,包括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都是这种认知状态,对于这四种状态,直接引用作者的一个简单解释。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接着后面讲了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认知升级的两个误区,认知升级的三剂良药,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还是进一步说明认知升级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认知升级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以为自己知道,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

误区二: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首先来看下,说是误区本身就有问题,实际上误区后面的两个观点本身是肯定句型,因此如果要修改可以更加清晰的描述为:

误区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但是实际情况确是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

误区二: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重要。但是实际情况是两者往往不是一回事

这样啰嗦点后大家可能更加容易理解,如果把认知拿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能力,那么上面两个误区就更加容易理解, 第一个误区是对事物范围或路径上认知局限,第二个误区是对事物优先级层面的局限。

我们这里不用傅盛的解释了,自己简单解释下就是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你要好,首先就是对事物范围或路径理解要正确,否则可能就是方法或路径都选择错了,那么再努力也白搭;其次就是对事物的度,事物的优先级把控得好,知道应该把力气使在哪里,这个重点就是提升你效率层面的作用了,只有第一点方向对,但是可能效率很差,那么也没有用。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给你一张地图也没有用。

那么现在就给了你一张地图,解决误区一是让你已经看到了目标和路径,而解决误区二就是真正让你具备高效,高质达成目标的能力。

误区谈完了谈认知升级的三剂良药,文章里面的谈的三点是:

 1.坚信大趋势(坚信趋势后面更加重要的是立刻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够证伪)
 2.对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关键是拓展视野,认知理解与聪明度无关)
 3.活在当下,面向未来(战略可以远大,当前行动还得靠谱)

这三点解药,可以说了讲跟没讲没有大的区别,因为这是结果和目标,而不是真正可以拿来的行动路径,解药都是对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去实践这些良药才是认知升级中最难的。

如果真正把认知升级理解为最前面谈到的四种境界,那么这四层境界如何实现一层层的跨越,必须是连续还是说可以跨越?跨越每一个层级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方法?

这些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太多的描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篇文章虽然对傅盛来说是真正的实践感悟,但是对其他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鸡汤,即认同该结论正确,但是仍然无法清楚如何行动去达成该结论。

我开始思考一句话:一个人卓越,造就不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一群人卓越,才能造就一家卓越的公司。而卓越的核心是整个公司和一群人的认知升级,否则不可能真的上新台阶。如果一个人,不断想学习,想了解,去反思;空杯心态,放下恐惧,不拒绝改变。

认知升级,其实也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成长如是。

仍然是提出结论,没有达成结论的方法,同时这个结论本身和我们经常谈的学习型组织,自适应团队的构建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可以触发我们思考的是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如何从个人认知升级来过渡到团队整体的认知升级,是个人带动团队,还是团队带动个人。

认知升级远远比这个复杂,因为认知升级不是简单的意识改变问题,而是如何在意识改变了掌握新的认知方法论问题 ,而这个认知方法论仍然回到我前面思维文章里面谈到的,核心方法论仍然是如何更好的认识和看待事物,其次就是如何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两者要真正提升,决定不是简单的意识或态度层面就能解决的。

总体来看,这篇文章仍然是属于比较宏观的思考,而如何真正解决认知升级问题并没有在这篇文章做详细的阐述,但是整个标题和文章的观点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

管理的本质是认知管理

本篇为傅盛的认知三部曲的第二篇的阅读笔记记录。

我曾经讲过管理三段论——目标、路径、资源。找到一个目标,想清楚路径,再投入资源。但它有一个大前提叫—有判断力。没有判断力,搞错了目标,路径切不进去,资源就调不动。而这种判断力的本质,就是认知。

简单理解即是 管理的前提是判断力,而判断力的本质是认知,即推演到管理的本质就是认知管理 ,从整个逻辑来看还是说得通的。只是你要去搞清楚的是为何管理的大前提是判断力,而又为何判断力的本质又是认知。

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而是 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这里进一步阐述管理的本质是认知管理,因为有了全局和某个行业的完整认知体系,你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决策,而这个决策即管理三段论中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对,其次才是路径和资源层面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说管理的本质是认知管理是行得通的。

一体:构建领导者的认知体系

“领导者在核心点上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认知体系覆盖所有人,才值得成为一个领导,才得以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够带领整个队伍走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认知错了,即使每天鸡飞狗跳,也做不成真正有效的管理。绩效,期望,只是配合手段。核心是必须有这样的认知体系。所谓认知体系,是在脑海里有完整的认知框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脑海要有一些抽象的框架图。比如简单、差异化、跨界、大趋势,还有时代热点等等。

对于如何建立这种认知框架,文章里面谈到三点,而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 深入到市场里面去调研用户需求,走在实践的第一线是建立这种认知能力的最关键要素,而不是张口谈理论,谈战略,听汇报 。”

两翼:认知管理的两剂良药

文章里面给认知管理开了两剂良药,首先我们来简单看下这两个解决方案的内容:

 1. 学会逆向思考,如果花的时间少一半,事情能否做得更好
 2. 战略的略是忽略,不敢忽略,本质是分不清优先级

对于第一点而言,更加重点来说就是要学会偷懒, 当你做一件事情自己都觉得很繁琐或效率低下的时候,你一定要首先去想一定有更加简单,高效或自动化的做法 ,你只要有这个想法就行了,因为更好的方法你往往善用搜索引擎很快就能够找到,我们很多时候认知差的原因就是没有这个意识去想更加简单的方法。

第二点,认知管理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抓重心和优先级 ,真正能够把精力用在最重要或创造最大价值的事情上面。战略的略是忽略,这个忽略就是真正懂得舍弃,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聚焦。认知管理的两个重点,其一是范围层面的,即视野要足够宽广,其二则是优先级和深度方面的,当真正聚焦后更加重要的就是深度了。即战略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广度,而执行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深度。

三个管理维度:信息、时间、人

对于信息维度,跟我前面讲思维的逻辑的文章的思路是一样的,信息维度重点解决的是面对大量的输入,你如何通过大脑这个CPU进行处理和加工,变成最优价值的输出,即文章里面谈到的格局。

对于时间维度,重点是在于管理者如何更好的分配时间,时间往往就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管理者每个阶段都应该好好的回顾时间究竟都用到了哪些地方,究竟产出了哪些有价值的输出。那么要做到这点,仍然是首先要有记录的习惯,有记录才会产生数据,有了数据才会更好的触发你进行分析。

最后一个维度是人,总结了一句话,即通过管一个人达到管一片人的目的。管理在前期可以是游击队或扁平式的管理,但是到了后期则需要找到关键的能够堪以重任的人,在这些关键人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充分的授权,一是做好关键人的知识传递。

现在我做管理,就 简化成“定目标”和“找关键人” 。目标要简单清晰,人要能挺身而出,超出预期,一战就要解决问题。好领导,首先是打胜仗。开战之前,就要有七分胜算。这七分胜,就靠认知。打的就是认知之仗。看上去千军万马在打,本质是两个将领脑海里的战争格局。胜负基本已定。

先胜后战,胜算就在认知。管理如是。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