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恒大造车:不缺钱了,但问题还有很多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07539174270195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恒大造车:不缺钱了,但问题还有很多_详细解读_最新资讯_热点事件_36氪

恒大造车:不缺钱了,但问题还有很多

科技新知 · 14小时前
市值4000亿的恒大汽车,缺的不只是能跑起来的汽车,还有用户的认可。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ID:kejixinzhi),作者:魏宇奇,36氪经授权发布。

在恒大上市之前,许家印的人生经历过一个转折,如果没有这个转折点,就没有今天的许家印和恒大。

1992年,度过了十年热处理车间主任生活的许家印,来到了机会遍地的深圳,加入中达集团担任业务员。两年后,升为主任的许家印主动请缨,为中达集团的房地产业务的开疆扩土。

当时广州流行的是大户型,许家印却反其道而行,把珠岛花园项目全部改成小户型,这个决定为中达集团赢得了2亿元的利润。同样是在两年后,月薪仅2000元的许家印在申请涨薪被拒后,离职创办了恒大,方向还是地产。

在中达集团操盘的这段经历,锻炼了许家印的资本手段。

23年后,带领恒大成为行业前三强的许家印,打算把在担任车间主任期间练就的制造业基本功,与在地产行业习得的资本手段结合在一起,将之运用到汽车行业中。

2019年11月,在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许家印宣布了恒大汽车的目标:同时研发15款新车型,产品覆盖轿车、SUV、MPV;同步建设十大生产基地,在10-15年内,年产规模超过500万辆;三年内投入450亿元。

气吞山河的大手笔虽然赚足了眼球,但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其中的焦点就是有钱和能造车可不可以划等号,以及造车和拿地孰真孰假。

去年,监管部门对房企提出了“三条红线”后,恒大的资金链开始吃紧,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造车。不过,“朋友们”再次支援了恒大的汽车事业,六位老朋友就在最近联手吃下了恒大汽车260亿港元的定向增发额度。

然而,恒大汽车依然无法高枕无忧。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恒大汽车在销售和售后方面还没有制定完整的策略。今后会效仿新势力还是采用经销商模式,或者二者兼有,都存在变数。

01 恒大汽车的新难题

造车到底要多少钱?李斌的答案是“没有200亿人民币不要谈造车”,何小鹏则认为“200亿人民币远远不够”。即便是以精打细算著称的李想,在理想汽车IPO前也花了数十亿。

总而言之,钱越多越好。恒大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它选择造车的时间点,正是其业绩的巅峰时期。

2018年,恒大的营收达到4661.96亿元,同比增长49.89%,净利润的同比增速更是暴增了79.62%,为665.47亿元。2019年,恒大营收的同比增速就下降到了2.4 %,净利润的规模同比接近腰斩,为335.4亿元。

v2_c26684e39ffe4fe3be0309db3e9e677c_img_000

就在公布2018年业绩的同时,许家印表示之前的粮油、乳业等业务规模太小,与恒大6000亿元销售额的体量不匹配。恒大接下来要选择大产业,比如旅游和新能源汽车。

恒大随后就围绕汽车行业上下游,开始了买买买。在“三条红线”发布后,本就债台高筑的恒大,资金压力陡然大增。

实际上,恒大汽车在资金上并没有完全依赖母公司,它曾进行过两次融资。

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在今年1月引入的260亿港元融资,创造了新势力融资的纪录。

2020年9月,恒大从腾讯、滴滴、云锋基金、红杉资本手中募集了40亿港元。同月,恒大汽车还官宣了拟在科创板上市的消息。

环环相扣下来,至少在账面上,恒大汽车的资金压力已经得到缓解。一直以来,对于恒大造车的质疑都与资金有关,但在造车这条路上的难关,岂止资金这一个。

一个可对比的例子是,曾经是2019年新势力销量亚军的威马,在销量上的表现已经大不如前。

据公开数据,威马2020年的总销量为22495辆,蔚来同期的销量为43369辆,小鹏汽车为27041辆。最能说明情况的是,仅有一款车型在售的理想汽车,去年的交付量达到了32624辆。 

这说明,在量产之后,能否让消费者买账是恒大汽车接下来要攻克的难关。 

目前,恒大在销售和售后方面的动作有两个,分别针对线上和线下,与阿里的新零售概念相似。

在线下,恒大汽车正在构建三大“中心”,分别是36个体验中心、1600个销售中心、3000个售后服务中心。它们将构建起恒大汽车的线下服务网点。

由恒房通升级而来的房车宝,将是恒大汽车的线上“中心”。「科技新知」了解到,恒大汽车未来不排除会通过房车宝推行“全员卖车”。

v2_f72d04b44e0e4be5860e2ea94beb6f56_img_000

尽管已经开始双管齐下,但据「科技新知」了解,截至目前,恒大汽车内部仍没有明确的销售和售后策略,整体处于前期的探索阶段。

一直以来,与传统车企相比,新势力的“新”不仅体现在造车路线上,销售和售后方面也是如此。

特斯拉为例,表面上看它只是砍掉了经销商,从而使得效率更高,对价格体系的把控更严,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是,特斯拉的体验店并不承担销售任务。

与传统的4S店“重营销轻服务”相比,特斯拉的门店不仅只用于产品体验,运营上也是“直营”,服务效率更高。

只采用线上销售方式,让特斯拉简化了购买流程,效率和体验都更好。传统4S店在这方面则是繁杂的代名词。

虽然恒大汽车还没有确定具体的策略,但它的模式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恒大的购物清单早就透露了它的计划。

2018年,恒大集团斥资144.9亿元入股了当时在全国经销商中排第二的广汇集团,成为了后者的第二大股东。后者在全国拥有覆盖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汽车经销网络,运营超过841个营业网点,2019年其新车销量为89.67万台。这些是促使恒大入股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恒大汽车起初的打算是采用传统的经销商模式。这样一来,传统经销商模式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种种弊端,就与恒大汽车挂上了钩。

虽然恒大在2020年清空了广汇的股份,但恒大汽车总裁刘永灼在2019年时曾透露,在恒大汽车的3000个售后网点中,包括自营和授权两种模式。

特斯拉的模式同样是恒大汽车的备选之一,而且恒大汽车在这方面也做了前期的铺垫,但特斯拉的模式不是想学就能学的。

其中最关键,也是对恒大汽车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让此前负责销售的员工抛弃销售思维,专注服务,这点正是特斯拉销售体系和传统经销商的核心区别。如果可以做到,那自然可以发挥应有的优势。如果做不到,那就只能是邯郸学步。

02 恒大汽车下半场

40亿港元融资+260亿港元定增,解了恒大汽车在资金上的燃眉之急。然而它还是有可能重蹈恒大在饮用水、粮油行业的覆辙。因为造车除了对资金有要求,运营能力同样是关键。对跨界造车的恒大来说,上半场的重点在于资金,下半场的关键就在于,恒大能不能在运营上真正地完成从内到外的“跨界”。

一方面,恒大汽车最大的优势其实并不是母公司的资金支持,而是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已经十分成熟,恒大汽车在这方面采用买买买的模式虽然有些简单粗暴,但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v2_3eff649aa5634cecb50cadbaeb4c6408_img_000

关键在于,恒大汽车能否做好后续的整合工作。毕竟作为高门槛行业,造车的周期不仅长,环节也多,而恒大汽车内部又是中外团队并存,调节难度更大。

另一方面,正如“国产三傻”初期遭遇的质疑一样,很多人对互联网思维造车持观望甚至否定态度,原因正是隔行如隔山,外行指导内行罕有成功的案例。恒大造车能否走出房地产思维正是它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2020年8月,恒大汽车发布了六款产品,覆盖了A到D所有级别及轿车、SUV、MPV等乘用车车型。恒大汽车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几乎满足了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对比,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特斯拉,发展了17年仅有4款车型;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大众,从2017 年开启“全面电动化”后,首款产品预计到2021年底才能上市。

不管是一直深耕新能源的特斯拉,还是在“造车”方面有优势的大众,在新能源汽车上都是循序渐进的。

同样,与特斯拉先通过从定位超跑的Roadster打出知名度,之后用Model 3占领市场的循序渐进的市场策略不同的是。恒大汽车在产品上的“大而全”表面上看覆盖了大部分消费者,其实这恰恰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恒大汽车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是做高端品牌?还是做普及者,都是未知的。

恒大汽车能一次性跨过其中的鸿沟吗?如果不能,那犯错成本就会成倍放大。

恒大汽车“大干快上”的后遗症,其实已经逐渐显现。《晚点》曾提到,在恒大汽车内部,一份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弄清楚的合同,规定三天必须看完;恒驰前六款车的电池没有选择收购而来的卡耐新能源,而是来自宁德时代;动力总成也没有选择恒大与德国 Hofer 合资公司的产品,采用了国内供应商联合电子的产品…

v2_8fc1a1fec6fb4bf79ab8465f422268bd_img_000

已经离职的恒大动力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吕超,对恒大汽车与汽车行业之间的碰撞有着清晰的认知。他离职后在社交媒体上做出过一段总结:房地产造车模式,与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多有碰撞之处,若不彻底改变行为方式,造车理念,则很难成功。

与这些隐患同时发生的是,新能源汽车舞台上的演员越来越多,恒大汽车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为新势力的蔚来,已经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小鹏汽车也给自己打上了科技化、智能化的标签;理想汽车凭借没有续航焦虑的特点,得到了目标用户的认可,恒大汽车的对标对象特斯拉,则用销量证明了它的竞争力。最近宣布牵手吉利的百度,在智能化、自动化上有着强大的实力。

错过先发机会的恒大汽车,如果没有突破性成就,将很难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而且根据“恒驰”官方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显示,恒驰系列售价最低的豪华车型,下探到了25万以下。在这个价位上,小鹏P7、小鹏G3、威马EX5,甚至未来还会降价的Model 3都是它的竞争对手。

售价最高的是旗舰车型,定价在50万以上。旗舰车型的问题不仅是要和奔驰EQC、奥迪E-tron同台竞技,二者惨淡的销量也说明,50万以上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不是可取的定价区间。

v2_92578616408d4970b7cc34cc58d10092_img_000

v2_f29b88c1872c469282e3c6cf442d5a3d_img_000

“中国目前有太多市场机会,如果我们不去做就太可惜了。”许家印的一句话道出了恒大的烦恼。与创业公司相比,恒大的“弱点”似乎在于机会太多,没办法全部抓住,如何选择成了一个难题。

从这些年恒大发展的新业务看,它的解决办法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选择新业务。

在纵向上围绕房地产做周边产业,这也是其他房企在多元化上的共同特点。已经上市的恒大物业和恒大汽车的前身恒大健康,就是恒大在纵向上的代表。 

横向上则是跨界。最近的造车,此前的饮用水、农业、乳业都是如此。从结果上看,恒大在横向上的成绩无法跟纵向上的成绩相媲美。

一方面,恒大健康、恒大物业先后赴港上市;另一方面,粮油、乳制品业务被打包出售,金融业务的成绩也无法跟头部企业相比,与恒大的体量也不匹配。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与地产相关度高的行业,恒大的成绩往往不错,在与地产相关度低的行业,结果却恰恰相反。

如今的恒大汽车,虽然不缺资本“朋友”的帮助,但在错失先机且强敌环伺、后续策略也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恐怕也难以在市场上交到“朋友”。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36氪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