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高手的深度工作,与注意力管理:深度工作的 20 条干货(深度好文)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210127-643080e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高手的深度工作,与注意力管理:深度工作的 20 条干货(深度好文)

 进击的阿秀 • 2021-01-27 21:00:29 来源:进击的阿秀 E1428G0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阿秀  来源|进击的阿秀(zchxuexi)

大家好,我是阿秀。

有段时间没写干货文了,分享下我最近在实践的习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我经常收到这种私信:

阿秀老师,你的文章太长了,能不能写短一点,我读 5 分钟以上就浑身难受;

阿秀你啥时候能出音频啊,我完全看不下去文字,而且我能边听边干别的;

每5~10 分钟,就会下意识看手机,哪怕没什么重要的事,该怎么办;

整天觉得很忙、很累,但仔细一想其实没干多少活,又不知道时间浪费在哪;

工作很难专心,总是被各种事情打断,一会回信息,一会看网页……

如果上述症状,你有一个或全中,那说明你正在丧失深度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或者通俗一点,你丧失了「专注」的能力,染上了「分心」的毛病,尤其没办法长时间进行一项智力活动。

我就来分享下,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里,如何提高专注能力进行深度工作的建议,也是我一直在实践的技巧。

这里的深度工作是指:

尽可能的屏蔽一切干扰,专注于工作、学习,把人的认知能力用到极限,让你不再忙碌却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深度」的好处和坏处,我就不深入介绍了,大家应该都知道「分心」、「浅注意力」、「低效忙碌」的坏处,我就直接上方法了。

-  01  -

越忙碌,越要花时间「思考」「放空」

我有一个实践很久的习惯:今天越忙碌,越要留出一部分时间「思考」和「放空」。

大多数人包括我以前,都是应激式工作,来了任务就赶紧忙,工作既没有章法也没有节奏,就更不用谈什么高效了。

昨天我发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普通人应该如何深度思考。

底下好多人说我「何不食肉糜」,普通人整天为温饱奔波,哪有时间来思考?

但你想过没有,正是因为很少思考,所以才整天为「温饱」「奔波」。

你光砍柴不磨刀,效率能上去才怪。

你每天再忙,半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么?多半是为自己不动脑子找个借口而已。

这就是书上说的「心智匮乏」:

你永远不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无数琐事塞满了你的生活,真正重要的事情却一直在拖延。

你永远没时间思考,哪怕用 5 分钟排个队,也恨不得刷个抖音、微博。

所有工作都是拿过来就做,永远不考虑如何更高效的完成,喜欢应激式的工作。

每天忙的要死,但仔细算下来,很多时间没产生价值,都在做一些无用工作。

越是放纵自己忙碌,反而你的效率越低,还会更累,走进了死循环。

我有一些小的建议:

1)拿出纸笔,大体记录一下自己做了什么事,每件事花了多少时间,其中那些时间是有效工作,哪些是被浪费了,哪些时间是专注的,哪些时间是分心的。

你可以给自己打个分,判断自己是个深度工作者,还是个容易分心的人。

2)每天拿出半小时思考这些问题: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那些事情应该优先解决,哪些事情应该拒绝或拖延,应该如何提升效率,下次遇到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如果你忙到连半小时都没有,你可以在坐车、吃饭、洗澡的时候,思考这些问题。

3)每天尝试冥想 10 分钟,专注自己的呼吸,既能释放你的焦虑和压力,又能提升你的专注能力。

4)你要强迫自己每天都用用脑子,实在不行可以把问题、思考写在纸上,一条一条的回答自己的问题。

普通人为了不动脑子,愿意去做任何事。但我希望你不是这样的人。

5)如果实在没问题,那就发发呆,把自己从高强度的信息环境里解放出来,也不失为一种放松,让你的大脑重回宁静。

-  02  -

练习专注,获得心流

大家有没有发现,用多了智能手机之后,你会有这些症状:

明明在专心工作,但是手机一个推送过来,你就被吸引注意力了;

一刷抖音就是两小时,但是看书却连 5 分钟都坚持不了;

在查资料的时候,被一个无关信息吸引,在信息海洋里遨游几小时……

这说明你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心。

斯坦福大学人类行为专家,克利福德·纳斯认为这是一种「心智残疾」,我们不断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期负面影响,无法长期维持对一个任务的记忆力、注意力。

这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但往往需要刻苦练习,提前做好很多准备,才能做到。

我有如下建议:

1)使用番茄钟工作法,每次专注 30 分钟左右。

虽然专注是一种很好的工作状态,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的,因为这是种反本能的工作模式。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每次专注 30 分钟左右,强迫自己不看手机、网页,只专注于手上的工作。

每工作 30 分钟左右,可以休息 5 分钟,然后继续工作。

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更适合普通人。

2)关掉手机的信息提示。

我关掉了手机的信息提示,包括微信、短信右上角的信息数提示,看手机的时间和次数均减少了30%。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专注工作,但是突然来了一条信息提示,就打断了我们,但往往这类信息也没什么价值。

别怕晚处理一会信息,会有什么害处,实际大多数信息没什么太大价值,对你也没有太大帮助。

3)主动隔离信息干扰。

我最近采取了一个措施,让我的专心程度大幅度提高了,那就是主动隔离信息干扰。

我会把手机放在柜子里,并关闭所有的社交软件,集中处理一小时工作之后,再看 10 分钟信息,而不是工作20分钟,再玩 10 分钟手机。

4)保持适度的认知负载。

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上学的时候,如果老师讲的东西太难,会让你分心,因为你跟不上了;如果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也会让你分心,因为太简单。

所以大家应该尽可能,保持适度的认知负载。

比如开会的时候,机械记录领导发言是很简单的,这时候就比较容易走神。这时候可以思考:

领导会这么说,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

领导选择这种方案,而不是其他方案,是否可以优化?

领导没选择我认可的好方案,是不是有我不知道的原因?

5)尽量不要把网络作为消遣手段。

《深度工作》里提到了一种现象,大多数人把下班时间看做自己的娱乐时间,特别是把互联网看作是一种娱乐、休息的手段,漫无目的的看几个小时网页、电视剧。

不是说不能这样做,但是这种缺乏规划的休闲,反而会让你的精神特别疲惫。

高质量的休闲,应该是好好规划自己的下班时间,比如锻炼、读书、社交,起码也是有节制的上网娱乐。

这样既有助于你的个人成长,同时也不会让你对手机、网络上瘾,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专注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减少复杂信息的打扰,同时减少对无效信息的回应,强行为自己隔离出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让自己习惯没有网络的时光,把心智拴在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上。

时间一久,你不进步都是不可能的。

-  03  -

每天的工作,都要做好计划

这本书里写了几个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时间根本没有概念,对时间的使用也缺乏规划。

25~34 岁的英国观众,认为自己每周看 15~16 小时电视,调查机构却发现实际他们每周看电视超过 28 小时。

美国人自行估计,平均每晚睡眠 7 小时,研究者发现他们平均每晚睡 8.6 小时。

那些宣称自己一周工作 75 小时的人,研究统计他们实际只工作了 55 小时。

大多数人的一天,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时间的使用根本就没有概念。

但缺乏规划的事情,除非特别简单,否则最后必然是手忙脚乱,顾头不顾腚。

我们总觉得自己这这一天兵荒马乱,可是认真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也没做多少事,更不要说产出了多少价值了。

所以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时间掌控能力,要尽可能对每一分钟做出合理规划,区分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根据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的《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你可以这样规划工作。

1)明确目标:选择少数高收益的任务,作为深度工作的目标。

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深度工作,你的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这件事情既能给你带来巨大回报,又能让你体验到工作的激情。

比如对我来说,就是尽可能写出全网流行的爆款文章。

2)目标要少:你的专注力是有限的,要集中在尽可能少的目标上,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3)设置指标:没有评价和反馈的计划,多半不容易坚持,也不容易带来满足感。

但大家要注意,应该设置「引领性指标」,而不是「滞后性指标」,来评估自己的工作。

比如说,「发表论文数量」就是滞后性指标,是深度工作的结果,而不是深度工作本身。

「深度工作时长」则是引领性指标,它会影响「发表论文数量」这个结果,更容易监测评估。

实现完美的过程,自然会带来完美的结果。

4)跟踪进度:设置一个记分板,记录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

比如你规定自己一天,至少要完成 10 个,高度专注的30 分钟番茄钟,你可以详细的记录,这场挑战赛进展到了什么地步,以及每个番茄钟里的表现。

5)定期复盘:定期回顾表现,对齐目标。

并不是苛求你,每分钟都专注,一定要实现预设的目标。毕竟人很难绝对专注。

但是你一定要定期复盘,回顾一下自己的愿景和目标,思考自己最近在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这个愿景,并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这就叫「目标对齐」。

-  04  -

工作习惯化,减少精力的损耗

你可以把人看做是一种高级智能程序,虽然处理能力很强,但是带宽(精力)也是有限的。

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千头万绪,怎么才能减少精力的损耗呢?

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心智自动运行,不再损耗你的注意力和精力。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说的「快思考」,让一些事情成为下意识的本能,就不需要下意识地控制,也就不会再消耗脑力了。

那应该养成什么习惯,才能提高工作深度呢?

1)规定自己的工作地点、时间。

人对自己工作的时间、地点都是有适应性的,如果总是要重新适应环境和时间段,会给深度工作带来离散型的阻力,每次都要重新适应才能进入状态。

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就保持着类似的习惯:

他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起床;

散一会儿步,独自用早餐;

从 8 点到 9 点半在书房工作;

之后用 1 小时拆阅前一天的信件;

10 点半重新回到书房工作……

他日复一日的保持着同样的生活、工作习惯,虽然达尔文身体不好,每天工作的时间也不算太长,但这种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还是让他颇有成果。

行为规律化,高效就会自动化。

2)不要等待灵感,要强行干。

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我发现等待灵感,反而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灵感不会恰好在你刚坐下时迸发,如果你坐在那苦思冥想等灵感,那你的心流就会一直同「等灵感」的痛苦搏斗,反而会浪费很多时间。

我的建议是,不管有没有灵感,情绪对不对味,你都要把手放到键盘上先行开干,干完了你就会发现,依然写出了不错的作品。

3)让支持系统规律化,让工作高度自动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辅助大脑工作的工具,高度的规律化,从而让工作自动化。

比如你可以在工作前先喝一杯咖啡、茶,或者吃一点的食物,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刺激。

比如你可以在固定时间,进行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让大脑保持清醒。

比如你可以把工作材料、工具,整理得井井有条,让精力耗费降到最低。

4)让自己和别人习惯「失联」。

我发现极其有害的一个工作习惯,就是信息秒回。

因为信息交流大多是有来有往的,如果你信息秒回,就很容易被拉进「交流」的状态,就可能把你从专注的状态里拉出来。

但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些信息,很多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白白浪费了你的注意力。

可以在每深度工作 1 小时后,集中回复这些信息。不用担心会误事,大多数人的工作中没有那么紧急的消息,练一小时都等不了。

如果真的担心误事,可以跟自己的合作伙伴明确,急事电联。

5)习惯于让信息交流结构化。

我们之所以会被信息拉进「交流」的状态,就是因为经常要一问一答。

A:我想来拜访你,可以么?

B:可以啊,你几点来?

A:下午两点吧,可以么?

B:可以的。

A:好,请问您办公地点在哪?

这样一来一回的交流,就会牵扯你很多精力。

交流双方,应该习惯于让信息结构化,减少精力的损耗,比如 B 可以主动问:

我今天下午两点,或者明天下午四点有空,如果你也方便,我们可以在 xxx 见面,我们可以好好聊聊 xxx 的话题。如果方便的话,你可以先把要聊的那个文件发给我,我提前思考一下。

减少信息来往的次数,可以大大提高你的专注程度。

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大方便了人际互联,同时也方便了我们触达信息,但是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感染了手机上瘾症,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希望我今天的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工作习惯,既能够提高效率,既能高质量地工作,从而能高质量地享受生活。

祝好,加油!

阿秀,一个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梦想家,一个热爱码字的个人管理专家,36Kr特邀作家,脉脉特约专栏作者,多篇文章全网收获千万级别阅读。个人公众号“进击的阿秀”(ID:zchxuexi)

本文来源进击的阿秀,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