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运营思维:如何甄别系统性风险问题or执行问题?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product-operation/64971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运营思维:如何甄别系统性风险问题or执行问题?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9:50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运营工作中是占比比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甄别,判断是系统性风险问题还是运营人员的执行问题,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本文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分享了甄别问题的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O5lGXhFuGgKUP9pdH5MB.jpg

前面3篇主要讲述的都是关于实际应用的工具、模型和系统框架等等。今天来讲讲一些番外的内容:“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如何识别是系统性风险问题还是执行者个人能力问题。”。

为什么今天要讲这个呢,因为就算对工具知道的再多,最后还需要看实操的效果。但同样的体系、不同的人、执行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差异是可以消除的,下文会讲到),就像那句话所说的“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下文主要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对在战略-战术体系的既定框架下,如果出现重大问题,如何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定位。

mPK1oeY2A8QS4yzMdPD0.png

举个例子: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出现重大问题,大部分第一反应都是机械性的把问题责任归纳到某个执行人员身上,明明是流程存在问题,但偏偏定位为人的能力问题。当然,也不100%排除确实会存在个人能力的问题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系统性问题导致的风险,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无差别的归责,久而久之:

  • 大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 无法识别是执行问题(即个人能力问题)还是系统性风险的问题,问题悬而未决,破坏项目进度。

SxCvq998Z0JUmQDZh2G3.png

那么怎么分析呢,先初步归类以下两情况:

  • 执行问题:如果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失误,即个人执行问题,譬如大面积数据出错或执行上不配合等;
  • 系统性风险:如果是在整体规划中出现漏洞,譬如流程设计不完善、环节缺失等引起的一系列矛盾。

JXTqne7UA0CpQMmSN2Jd.png

图3:问题定性:人和系统同时存在问题

假设存在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优化的话,你让对方执行一千一万遍或者能力再怎么提升,结果都是一样。因为流程已经是存在必然缺陷,继续执行只会进一步推高团队内部的沟通成本:

  • 信息偏差被扩大: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与流程之间、流程与流程之间,严重阻碍执行流程的衔接;
  • 认知偏差被扩大:团队之间存在认知偏差,导致思维和决策不一致,甚至排斥。

所以,制定战略-战术的整体框架固然重要,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怎么意识到问题、意识到问题怎么定性、以及怎么解决问题,同样关键。

mGguyaWrqbPPQI5ydh5C.png

快速识别个人能力导致的执行问题、还是流程不完善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对问题进行定性,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 清晰分辨是执行问题or系统问题,才能针对性的进行优化,而不是相互推诿,以问题覆盖问题。
  • 防止团队中出现情绪化的负面情况,能力被情绪覆盖,执行积极性被压制。

尤其是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都是建立在跨团队协作之上,更加需要建立这种意识。上一篇也讲到:所有的执行都是需要落实到人的。如果只是纯粹的执行既定策略,不对潜在风险进行深挖和规避,那么整套体系形同空壳和异常脆弱。

除了项目负责人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把控进度和风险以外,怎么让团队也建立风险意识更加关键,毕竟群策群力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很多微小的细节,数据是很难体现的。前线的执行人员反馈的情况结合数据进行考量才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01 黑石苏世民:自上而下,从体系进行优化

黑石是一家管理着全球5500亿美元资产的金融机构。就在1989年,黑石团队其中一位合伙人A主张3.3亿美元的交易规模,收购一家主营钢铁加工业务的埃德科姆,团队中另外一名合伙人B却持反对意见,在合伙人A和合伙人B的讨论下,黑石的总裁苏世民决定进行收购。

但这笔收购最终没有迎来美好的结局,损失规模超过3.3亿美元。因此还被投资者“劈头盖脸”的当面辱骂。“坐在客户的办公室里,我感觉自己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双颊变得通红。”(出自-我的经验与教训)

gygPr5SmfhlGmbBbEzim.png

图5:“单人决策”体系

讲道理合伙人A提议主张的交易,责任理应是由他来承担。一般普通操作会是:狠批合伙人A一顿,然后让合伙人A到金主爸爸办公室挨骂,最后回归日常。解决掉个人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同类型的错误在未来必然会再次发生。

苏世民并没有按寻常套路思考问题,因为他知道这次失败最关键的症结并不在于个人,而是整体的决策体系存在严重的系统性问题,自上而下的进行分析,开始从高风险的“单人决策”体系转变为“团队决策”体系,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解。

3lUlNqsuHdp1K0rJrH9i.png

图6:“团队决策”体系

这里并未让大家学习他的决策流程,他的决策流程也不一定适合自己团队使用。更多的是要分析和提炼他的核心逻辑,即对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思考,找到整体流程的关键症结并优化。

在上一篇文章“社群运用体系化的SOP管理”也是一样的,如果生搬硬套、机械化的执行可能未必合适,需要在掌握的基础上针对你真实的业务场景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所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看了很多理论知识,工作中也常有应用,但是对工作帮助还是没有很明显的提升。其实并非人的能力不足,不妨自上而下的去思考,对问题重新定位,突破死亡螺旋的怪圈。

GL4L5aEMzds6w2ikq0Jf.jpeg

图7:死亡螺旋与破圈

02 德鲁克:先思考组织再定位人

既然讲到系统,就绕不开组织,最后才到人。我们要先意识到人的长处,其次短处是可以弥补的。

被誉为管理学大师的彼得·德鲁克曾在书中说过,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没有任何组织能完全依赖天才,天才总是非常罕见,而且不可预测。但是能不能让普通人展现超凡的绩效,激发每个人潜在的优点,并且运用这些优点,协助组织其他成员表现得更好,换句话说,能否取长补短,是组织的一大考验。

好的组织精神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因此,好的组织精神应该强调个人优点──强调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必须不断改进团体的能力和绩效;把昨天的优良表现当做今天的最低要求,把昨天的卓越绩效视为今天的一般水准。(出自-管理的实践)

所以,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能力差异,即可通过培养习得。只是每个人所发展的方向导致必然存在意识间的落差:

  • 人与人之间是必然存在信息差的,没有谁是有”上帝视觉”这种开挂能力(你得首先确认对方是否有储存这个信息,再决定你接下来对话得方式);
  • 团队包括自己都是普通人,是人都有犯错的机会,只是频次的高低而已;
  • 人的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受关键变量影响,包括:时间的长短、实战的多少。

所以,当出现问题时,由上而下逐步对问题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义:

  • 顶层框架:由上往下,系统/制度的定位,即先思考系统/制度是否完善和成熟,是否存在决策漏洞和流程缺失等;
  • 底层搭建:由下往上,思考人的定位,即执行者的能力范围和空白领域,以及信息偏差等。

大家如果在战术执行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的时候,先思考,不要急于下定论,因为人一旦发表了自我观点后,一定会极力捍卫自己的观点,并且排斥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解决方案(人都是有言行一致的倾向),最坏的莫过于产生情绪,不断的进行否定。

看不清问题的核心,就算掌握再多的方法论也没用,方向错了只会让你越走越迷茫。

本文由 @爱喝可乐的运营喵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