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为什么说B端SaaS产品经理需要让研发团队懂业务?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pmd/432331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读:想要做好一个产品,光靠一个人孤军奋斗是没用的,合适的团队才是最重要的。而团队对业务了解得更多,也就更有利于业务的顺利开展。本文作者梳理总结了让研发团队快速熟悉业务的几个方法,供大家一同参考学习。

ToQ5jgkZAG0pHLdHITs0.jpg

我们奋战数天做出来的需求,研发同事会觉得不可理喻;

功能已经实现出来后,才发现需求或代码设计上有错误,得花费额外的时间修改,甚至是重构,导致迭代延期;

大多数产品经理应该都遇到过以上情形,这些情况的出现无疑会增加我们的时间成本。

排除团队成员技能因素,如果经常遇到以上的情况,也许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团队成员足够理解了产品业务吗?

有人说,研发人员只需要按照产品给的需求实现即可,只要技能足够厉害就好,并不需要懂业务。

当然这样做也能让团队最终完成工作,只不过,懂业务的团队会完成得更好,就像一份美味的菜肴,掌勺的厨师在制作菜品的时候,也提前对顾客口味有过充分的了解。

02 为什么需要让团队成员理解业务?

随着在B端SaaS领域做得越久,笔者越来越多地遇到因团队成员不懂业务,而使研发实现上出现问题的情况,也越发深刻地认识到让研发人员懂业务的重要性。

做产品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需要充分激活团队的力量,团队理解业务后将会给产品经理的工作带来额外的增益。

1. 把关需求,减少错误

B端的SaaS产品经理需要为用户设计完整的功能方案,如果功能上线后发现设计方案有缺陷,可能会给企业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即便是轻微的问题也会降低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影响下次续费。

一个熟悉业务的设计、研发团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产品经理发现设计方案的缺陷。开发中有一个环节是开发之间互相进行代码走查,与这个类似,团队成员对业务熟悉后,在评审和实现的过程中,也能觉察产品的需求方案有没有不符合业务场景的地方。

例如以下情景:

某租房APP要实现电子发票功能,产品经理小明设计的方案是,用户支付成功后即可开发票,工程师A觉得电商平台一般都是这样,拿到需求就开始做了。

然而,此时工程师B提出了质疑,假如支付的是租房押金,也允许开具发票吗?

小明反应过来,自己漏了这个场景,实际情况是押金在财务上是不开发票的,小明非常庆幸这位工程师及时提出了质疑,避免了后面上线后再发现问题。

上述情景中,工程师B至少知晓了2个业务知识点,才得以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其一,是知道租房APP中是有押金缴费的;其二,知道押金在财务上不予开具发票。

假如按工程师A的做法,拿到需求后就去开发,那么很有可能上线后会造成事故,不该开票的订单开出了发票,给财务同事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事故出现后,责任并不在开发同事的身上,而是因为产品经理没有把场景考虑完整。

诚然,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在设计需求时必须要考虑完整的场景闭环,不出纰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没办法确保每个需求都能考虑得详尽周到。

相信很多产品经理都有过情景中类似的经历,事后在心里会非常感谢某个研发在进入开发前,及时指出了需求中未考虑到的业务场景。

视觉、研发实现需求的周期通常会比产品设计阶段的周期更长,也就是说,他们比产品经理接触需求的时间通常会更多,如果需求设计有缺陷,懂业务的团队成员大概率会察觉到问题,在上线前就提出来,产品经理能及时调整方案。

所以,假如团队成员也熟悉业务,能够让我们的工作避免发生许多不可挽回的错误。

2. 理解需求,降低沟通成本

产品经理几乎每天都要与团队成员沟通,大家都希望自己提出来的需求团队成员能够快速理解,以减少在沟通上所花的时间。

而让团队成员熟悉业务,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B端产品的需求是基于实际业务场景产生的,而实际业务经常会有一定复杂度,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团队成员在评审和实现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少疑问,如果熟悉业务,他们就能够站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去考虑,减少因业务不熟而提出的疑问。

情景:

一次需求评审会上,产品经理小明讲到,要增加修改订单的功能,且已支付订单的支付时间也可修改,研发同事一致认为,这个功能不合理,市面上哪有产品允许修改支付时间的,都是根据实际时间来取值,这样做不符合规范。

小明讲解到,是因为有部分房租是通过线下收到的费用,管家收到钱后会录入到系统,但有时候会录错,需要将支付的时间改为实际收款的那天。

大多数研发听到这后点了头,但研发A这时提了个疑问——

研发A:“不改时间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吧,金额是对的就行了。”

小明:“财务每月做账时,报表的金额数据对应的日期必须为真实收费的日期。如果时间改成了在对应账单月份之后的月份,就在报表里面归到补收统计,反之,则归到预收统计。”

研发A:“什么是补收和预收呢?”

小明:“补收就是收的往月的费用,预收就是提前收以后的费用。”

研发A:“这样随便改时间的话就统计逻辑就复杂了,不太建议这样做。”

小明:“…”

类似的情景我们经常会遇到,产品解释后,三两句说服了还好,如果说服不了,还会继续pk几十分钟,也许到了开发阶段还得解释,沟通成本很高。

情景中都是平台上经常发生的业务,如果小明详细讲解过,研发A就会知晓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管家可以在线下收费然后录到系统,且财务需要按真实收费的时间来统计补收、预收等数据,那么就能理解这个需求的合理性,降低沟通成本。

03 怎样讲解能让团队快速熟悉业务?

团队成员合作的越久,对业务会越熟悉,在没有专门讲解的情况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我们都希望每个成员刚加入团队,就能对业务足够了解,让项目高效运转。

所以对团队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存在着很高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讲解才能让团队成员快速熟悉业务呢?有以下两个方法可供参考:

1. 带入故事,帮助理解

很多领域都有一些特有的业务,对于研发人员来说确实会有点生涩不易理解。

举个例子,财务上有2种算账方式,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做财务数据统计的需求时,不同的报表所用的方式不同,如果不理解这2个业务知识,很容易出现最终呈现出来的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按常理来说,我们可以拿百科上专业的解释来讲解这2个业务知识指的是什么,但书面上的用语听起来生硬难懂,也容易让人忘记。

我们知道在需求表达的过程中,信息越是丰富,越容易被理解,而故事,则是能够把信息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好的载体。

因为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具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些与业务知识结合在一起去讲述时,就产生出了故事的一个重要作用——‘画面感’,听起来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能够把听众带入到完整的业务场景中去感受、理解。

例如下面这个故事:

菜市场有个卖肉的老王,赚的钱每天都会上交给他老婆,这天有个顾客一次付了2000元,让老王接下来1个月每天都给他留2斤猪肉。

老王回家很开心地跟老婆说,今天多赚了2000元,老婆夸老王越来越会做生意了,没细问是怎么赚的,奖励了老王200元生活费。

过了几天,老婆发现怎么肉突然不够卖了,钱却没变多,于是问老王这是怎么回事,老王说上次的2000元其实是未来1个月的钱,于是老婆很生气地说这类钱不能算成当天的收入,不然进货会不准,罚老王洗碗一个月。

上述故事场景中,老王他老婆算账的方式就是权责发生制,只把应收的钱,归为当天的收入,收到的未来的钱,不算进当期收入。

与之相对应的收付实现制,就是老王的做法,把当期实际收到的钱都算为收入。

就像听过的某个童话故事,过了十多年画面感还是会存留在脑海中一样,这样把原本难懂的书面解释结合到故事中,虽然没有童话那般丰富有趣,却也能达到相近的效果,比直接用书面用语讲业务知识,能更通俗易懂且印象深刻。

我们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根据具体讲解的业务,给出类似这样合适的故事。

2. 绘制流程,辅助表达

在讲述业务的时候,为了让讲解更加完整与饱满,我们通常都会详细描述实际业务场景,而因为B端SaaS产品业务场景较为复杂,仅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会显得不够清晰明了,如果此时附上一张带有角色的业务流程图,则能直观地体现出不同角色、业务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为流程图能够同时拥有这几个特征:节点化、方向性、可分支、角色划分。

下面针对这些特征进行说明,先看看这个业务场景:

小王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通过某平台租了一间公寓住,到了月初,平台照例生成了待缴账单,小王想着能缓就缓吧,先不管了,2个月后小王打开APP一看,账单包含了房租、水电燃气费、宽带费、窗户维修费,除此之外还产生了不少违约金。

小王发现自己支付宝里边的钱不够,不过幸好身边存着1000元现金,于是跟管家说,能不能在线上先交一部分,剩下的当面给现金你,管家表示可以。

管家上门收到了钱,然后将支付记录录入到了系统,并把钱交给了公司财务部门。

这个场景听下来,确实提到了很多业务知识,却并不容易吸收,正是因为知识点多,所以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出哪些是重点,以及之间有什么关联。

此时不妨运用一下流程图的4个特征:

1)节点化

将场景中所有的关键事件提炼出来作为流程中的各个步骤,这个过程就是节点化。假如没有节点化,那么遇到越是复杂的业务场景,为了让听众理解,我们越是会用更多的文字或语言去阐述,内容更多听众反而更不容易抓到所有重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困境。

而节点化能够拆分出一个复杂的业务场景中所有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系统执行的关键逻辑,或是业务场景中的关键业务行为,这样抽丝剥茧,就把一个复杂的场景高度提炼了,听众一眼就能看出整个业务场景中的关键事件是哪些,解决了在复杂业务中快速找到关键事件的问题。

AQKID3j78MjJVEFknj5T.png

2)方向性

流程图中一个节点之后用箭头指向到下一个节点,即为方向性。方向性是流程图特有的特性,体现出了不同关键事件之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谁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前置条件。

在业务场景中,方向性可以直观展示出所有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这样听众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些业务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前后逻辑。

LKBwlzWvejZL02gTLi3V.png

3)可分支

可分支是指流程图中支持增加判断节点,每个判断节点之后可以指向多个路径。有时候业务场景中并不只有1种路径,不同的业务行为会带来不同的业务结果,这时用纯文字和口述表达会显得复杂,而流程图可分支的特性就很直观的表达出了这种情况,使其他人容易看出这里存在多种情况,以及不同情况会产生什么业务结果。

msWXYfMllt4I8sO0juQj.png

4)角色划分

在跨职能流程图中支持标注各步骤对应的角色,即为角色划分。标注角色后能够让人直观的知道,业务场景中的每个业务事件是由谁触发的,便于理解业务中不同角色间的协作关系。

JHQR2jmY1R6trzRyBwps.png

可以看出,当这几个特征运用到了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把复杂的场景进行了抽象化、逻辑化、可视化。

我们将以上4个特征结合起来,整理出完整的流程图:

ZpE1Ln1MK1Sro0risnS0.png

图中寥寥几字,便体现出了完整的核心业务,最重要的是与纯文字相比,非常便于短时间内理解并加深记忆,有助于让团队成员快速熟悉业务。

这个方法因为绘制了完整的流程,所以讲解起来思路清晰,且不容易遗漏知识点,如果将故事和流程法结合使用,将产生不错的培训效果。

对于C端产品来说,团队成员自身就可以成为用户去体验,一般不需要专门的业务讲解。

但做B端产品时,因为我们无法成为真正的用户,很难体验到实际场景,所以如果产品经理能花精力进行业务讲解,同时结合了系统功能,在短时间内让其他人也熟悉了业务和功能,那么对于整个团队的工作来说,将带来额外的增益。

作者:子文,公众号:产品百闻

本文由 @子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