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互联网巨头造车三步走:资本布局、技术支持、亲自下场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61561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iU7FFrq.png!mobile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作者刘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0年就要过去了,回首望去,今年最大的赢家,可能并不是一开始大家所预料的在线教育或者在线办公,而是去年最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在经历过一波大起大落之后,2020年已经可以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元年。蔚来董事长李斌非常认可“元年”的说法:“有的人讲今年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我觉得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它背后主要的驱动因素变了,变成了消费驱动,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事实正如李斌所言,新能源汽车销量从下半年开始呈爆发式增长,车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8.0万辆,同比增长128.6%。关键是市场结构同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的比例已提升至70%,这表明行业发展正式由政策驱动转型为市场(消费)驱动。

市场驱动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预示着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已经开始步入正轨。这样的根本性变化,对得起一众车企接连飙升的股价,也对得起资本市场的期待。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步入正轨,并不意味着这些已经熬出头的造车新势力将会取得最终胜果。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程度已经很高,但这盘大棋尚未确立最终格局,博弈远未结束,而且幕后的棋手们还有很多别样想法。

资本推手

“新能源汽车”这个说法现在已经被广泛认可,不过中间一度流行的“互联网汽车”的表述或许会更加贴近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包括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们自始至终的资本支持,造车新势力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眼下的市场格局大概率也将会是另一番面貌。

事实上,深扒造车新势力们的股权结构,不难发现互联网巨头们往往都是其中的前几大股东。以7月底登陆纳斯达克的理想汽车为例,王兴对李想的鼎力支持世所公知,所以在理想汽车提交的招股书说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兴及其关联方美团为理想汽车第二大股东,持有3.32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5%。

美团和理想汽车的这种关系不是孤例。腾讯参与了蔚来14轮融资中的6轮,目前总共持有蔚来超过15%的股份,稳坐第二大股东的位置,同时腾讯还持有特斯拉5%的股份,是特斯拉的第五大股东;小鹏汽车的10轮融资中,阿里至少参与了3轮,目前对小鹏汽车持股超过14%,是其第二大股东;而威马汽车从创立至今一直受到百度的“重仓”,目前百度对威马汽车的最终受益股份超过10%。

互联网巨头资本支持,是造车新势力们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支撑力量。不过部分互联网巨头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其实比有些造车新势力成立的时间还要早。比如,2014年在参与小鹏汽车的融资之前,阿里曾宣布与上汽集团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斑马网络公司成立,荣威随之诞生。

无论如何,互联网巨头们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推手,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而互联网巨头们对新能源汽车如此热衷,并不仅仅是因为看中了其中赚钱机会,还有很多科技创新方面的考量。

技术加持

基于海量的流量和数据,不断锤炼自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并且利用数据优势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有效的训练,最后以AI芯片为切入口,彻底打通硬件入口。这是互联网巨头搞硬科技创新的一条常规途径,也是阿里、腾讯亲自验证过的成功道路。

而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其实非常契合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科技需求。因此从一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互联网巨头们就普遍怀有以自身技术赋能行业加速发展的目标。

比如,阿里与上汽成立的斑马网络,就曾一度凭借出色的车联网系统让上汽荣威获得了不小的市场反应;而腾讯在2015年和富士康、和谐汽车组建的造车联盟“和谐富腾”,腾讯的定位就是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方,联盟破裂之后腾讯仍未放弃,2016年下半年成立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

当然,对技术赋能行业最为热衷的还是百度。百度从2015年就开始大规模投入无人车技术研发,2017年发布Apollo技术开放平台,2018年发布可适配自动驾驶的全功能云端AI芯片“昆仑”。

互联网巨头们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创新机会显然是充满渴望的。然而大笔资金砸下,却没能换来造车新势力们的顺畅配合。

在技术应用方面,互联网巨头们和车企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互联网巨头们想要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底层技术供应商,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无所不包。但可以明显看到,蔚来、理想等越来越多有实力的车企更倾向于自己搭建底层系统,实现对汽车核心技术能力的把控,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开放的第三方服务生态。

简而言之,互联网巨头们想要实现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把控和供应,而造车新势力们想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很多互联网巨头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亲密无间。

亲自下场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互联网巨头们绝不会甘于只做资讯、娱乐服务供应商。于是除进一步加强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之外,互联网们也在尝试谋求其他方式深入核心技术领域。

其一,分散投资。造车新势力们可以通过多方融资避免对互联网巨头的过度依赖,互联网巨头们也可以通过投资更多车企分散相应风险。

其二,亲自下场。虽然华为、小米都曾对亲自造车一事加以否认。但阿里、百度等一众互联网巨头却鲜有对亲自造车明确表示拒绝态度的。

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巨头亲自下场造车显然更容易达到根本目的。而从当前舆论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期待来看,亲自造车或许也能稍稍帮助互联巨头们缓解舆论被动。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造车的尝试已经开始。2020年11月,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浦东新区共同投资的造车项目公布,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展开类似行动的并不只是阿里,几乎同时,滴滴和比亚迪合作推出了定制网约车D1。而百度联合传统车企亲自造车的消息,近日也被传的有鼻子有眼。

从一开始的资本扶持,到逐步深入的技术赋能,再到近期开始尝试亲自造车,互联网巨头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参与感越来越强。

考虑到互联网巨头们对造车新势力长期以来的资金投入,亲自下场造车显然并不是一项最优解。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亲自下场造车或许又是互联网巨头们的一条必经之路。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