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给周期股泼一下冷水!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37588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给周期股泼一下冷水!

微信公众号:君临财富。全球投资大趋势。

11月16日,是央妈开仓放粮的日子。

本来央妈计划放6000亿,结果手一抖,放了8000亿MLF。

这多出来的2000亿,很明显在舒缓市场因信用债违约所导致的紧张情绪。

隔天,周期股集体大涨。

人们很容易将央妈的超预期放水,和周期股的表现联系起来。

实际上,一点点水推不动庞大的周期板块,已走出趋势性行情的周期股,反映的是经济的强劲表现。

以统计局公布的10月经济数据估计,四季度GDP大概率会接近疫情前,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

甚至有机构认为经济已经过热。

过去十年,是科技医药消费等成长股独领风骚的时代,头条上再看不到煤老板的炫富故事,市场对周期股几乎遗忘。

可历史已在新冠的催化下,来到变局时刻,近期市场成长股和周期的分化走势,也似乎是场预演。

周期股是否能重演本世纪头十年的辉煌?

这个问题,和通货膨胀,有很大的关系。

1

10月,工业增加值连续两个月大超预期,同比增长6.9%,地产销售额单月增速高达23.9%。

尤其是出口,不惧人民币短期内快速升值,强劲上行至11.4%。

可以明确的是,自国内疫情全面控制以来,出口是最早超预期,且引领了经济复苏最重要的一架马车。

背后的原因不难推测,我们在4月一篇文章曾有提到。

疫情冲击经济,首当其冲就是人群密切接触的服务业,其次是人员组织化作业的制造业。

前者因生产停滞,现金流和利润下滑,从而导致员工收入下降。

换言之,服务业供给需求双停滞,这种停滞,会产生一种“溢出”效应,影响了对制造业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需求下滑的幅度进一步放大。

当复工复产后,相对影响有限的制造业供给会快速恢复,服务业供给则要慢得多。

供给创造需求,生产带来收入,供给的恢复是需求恢复的关键。

那么不同的供给恢复速度,将导致供给复苏快于需求。

中国经济的实际表现,正是上述逻辑的反映。

二季度,中国供给指标率先复苏,工业生产指标显著回升,需求指标复苏较慢,甚至必选消费增速也相当低迷。

三季度,社零近3个月以来有加速回升的趋势,10月当月同比4.3%。

但很明显,比起供给,消费疫后恢复整体偏弱。

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就出来了。

偏弱的消费,如何支撑工业生产高位运行?生产的东西卖给谁?

答案是,抗疫一塌糊涂的美国。

2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出口目的地,美国消费者承接了中国庞大的产能,对应了中国强劲的出口表现。

美国的商品零售已经回到并超过了疫情之前的水平,商品消费支出强劲。

如果不看GDP,失业率,仅看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

似乎并没有遭受任何危机与经济衰退,一副欣欣向荣,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态势。

更夸张的是,居民收入增速就像服用了一粒春药,直捅云霄,实属过去二十年最快。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反映在美国的广义货币上。

个人和企业的银行存款,增长速度超过了20%。

上一次这么快,还是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面对日军的节节胜利,胜败未卜的美国人民提高了储蓄率“备战备荒”。

这粒春药,就是美联储神奇的印钞机。

面对经济衰退的危机,中央银行的宽松政策一般有三种。

1、降低银行间借贷市场的利率,从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2、向银行提供更多的借款(例如中国央行的MLF、SLF),从而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

3、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向市场投放货币。

观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美联储选择了第三条路。

今年美国M2的超常规增长,几乎来源于对政府的债权。

要知道,央行印钱的姿势不同,效果大相径庭。

前两种方式印钱,好处流入了借款人的腰包。

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喜欢借钱给谁?

当然是不差钱的人。

第三种方式呢,钱从美联储印出,转身就流入财政的口袋。

美国财政的钱,除了维持浩大的军费,大部分都是转移支付,比如救助失业群体,救助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

美两万亿经济刺激法案,印有懂王签名的1200美元支票发到7000万美国人手上 来源:新浪新闻

政府扛起了债务,塞钱给民间,形成了银行存款,增加了私人部门净资产,促进了消费支出。

反观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疫情前明显下降,消费复苏缓慢。

经济的复苏主要得益于出口增长、基建和房地产投资。

在金融层面,中国M2增速从2019年8%左右,反弹至10月份的10.5%。

M2的增长主要归功于信贷扩张所形成的贷款,又进一步推升了本在高位的私人部门杠杆率。

换言之,中国选择了前两者方式,似乎再一次走了“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外循环老路。

我真的怀疑,中国的两会是在美国开的。

看来,所谓“政策资金要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民生”,美国人做的更为果断,且简单粗暴。

但做任何事都会有成本。

难道美国人出来混就不需要还吗?

3

在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主席批评了美国不负责任的刺激政策。

“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对于美国来说,外债也不是债。”

“未来真的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吗?但愿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所谓但愿,表明了主席并不认同美国的做法,他警告:

“通货膨胀能不能像某种找到特效药的瘟疫一样,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永远消失。”

“尽管目前主要经济体物价总水平上涨还不明显,但考虑到国际供应链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要素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加之各国持续刺激需求,货币派生机理变化,通货膨胀也有可能卷土重来。”

美国的大规模直升机式撒币,不可能不对经济产生巨大扰动。

汇率,就是最灵敏的指标之一。

自撒币始,美元指数随即开始走软。

来源:新浪财经

与之相对的,便是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

来源:新浪财经

美元贬值的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

1、资产配置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元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安全资产。

美国居民的安全资产增加,会导致他们增加风险资产的配置。

风险资产的提供方,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那么将带来资本外流压力。

2、贸易逆差

一塌糊涂的防疫,又叠加亢奋的消费,贸易逆差扩大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所谓买美国货沉疴重重,想买中国货,只有抛出美元,兑换人民币。

美元贬值,代表国际购买力下降,一方面会给美国带来“输入型通胀”。

另一方面,美国疫情的反复会抑制消费尤其服务消费,但如疫情消退,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

疫情期间累积的被动储蓄就会被释放出来。

虽然这事没在中国发生,但不代表美国不会发生。

有不劳而获的储蓄在手,这才是“报复性消费”产生的基础。

换言之,尽管目前美国消费支出似乎很强,疫情消退后可能会更强劲,也就是“內生型通胀”。

综上所述,美国的通胀风险有可能被低估。

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从10月美国CPI看,尽管食品CPI涨起来了,但整体CPI依然不高,近期甚至有转头下跌态势,全面通胀前景仍不明朗。

“內生型通胀”可能不好判断,但“输入型通胀”可以通过汇率来分析。

当前,美国两党正在就第二轮刺激争执不休,尽管刺激规模不同,但救助意愿一致。

拜登上台,肯定会倾向比共和党更激进的刺激方案。

也许还有一张拜登签名的救助支票

换言之,美国财政将继续扩张,财政赤字货币化持续。

春药不停,意味着美元还将进一步走软。

4

过去几十年,美元有三次升值和贬值周期。

每一次升贬值,都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影响数亿人的命运。

全球几乎所有金融资产的定价,都基于两个锚:

美元和美债利率。

2012年,美国退出QE,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强美元周期。

假如通胀卷土再来,历史告诉我们,美元往往会进入一个弱势周期,类似20世纪70年代和本世纪头10年。

又或者说,弱美元和通胀,互为因果。

那么美债利率就会结束长达40年的下行。

而通胀和弱美元,会直接影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市场相对表现。

通胀将有利于大宗商品生产国的新兴经济体。

弱美元将驱使资金流出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体。

这就是本世纪头10年发生的事——新兴经济体市场大幅跑赢发达经济体市场。

本世纪第二个10年,低通胀和强美元,又让两个市场的表现再次颠倒。

通胀不仅影响民生,更影响大类资产,特别是股市。

通胀环境下,价格是市场主要预期。

就像08年金融危机前,价值和周期股获得超额收益。

低通胀环境下,增长是市场主要预期。

投资者愿意为增长付出高溢价,过去十年,成长股远远跑赢价值和周期股。

今年可谓典型,在“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环境下,成长股和价值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要知道,成长股的辉煌,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

低利率和高增长。

那么通胀一旦确认,这两个要素很难成立。

一来,通胀会导致央行收紧银根,抬升利率水平,而企业盈利并不会随通胀上升。

二来,债券利率上升,会吸引资本配置债券,成长股在低利率环境下的配置优势丧失。

这既可以解释美股“漂亮50”在70年代的大跌,也可以解释茅台上市头7年涨幅远低于近10年。

那是否意味着现在正迎来价值和周期股历史性的配置时机?

我们认为,还很难说。

尽管目前美国有通胀的态势,但并不代表通胀一定能发生。

通胀就像阳痿的老男人,不是随便撩拨几下就能起来的。

5

1963年,肯尼迪遇刺,副总统约翰逊随后宣示就职。

不久,他便提出了美国进步史上青史留名的“伟大社会”计划。

如今看来,“伟大社会”更像美版的“精准扶贫”。

约翰逊认为,解决贫困问题最好的武器是以“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医疗、更好的住房、更好的培养、更好的工作机会”等相互配合的措施构成的整体计划。

通过向贫困开战, 在美国建立一个“舒适住房、优质保健、充分就业、良好教育和充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与心理需要”的伟大社会。

这位雄心勃勃的总统大权在握,一手抓行政,一手抓立法,撸起袖子加油干。

约翰逊提请国会通过的立法,“比本世纪内任何一个总统在任何一届国会所提出的都要多”,图为签署投票权法案时与马丁·路德·金握手 来源:网络

1964年,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3610万,到1969年,已降至约2400万

当然,“伟大社会”并不会从天而降,需要臃肿的联邦政府运筹帷幄,需要庞大的财政预算支持。

与此同时,陷入越战泥潭的美国,同样需要美联储神奇的印钞机。

浩大无度的财政支出,终于在70年代酿出了苦果,美国结束了战后经济繁荣,转向了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

后来才有了80年代保守的里根政府,急剧减少政府干预的变革。

以及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联储主席沃尔克抵制权力干预,执意紧缩驯服通胀的故事。

此后,货币学派弗里德曼那句: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才如此深入人心。

然而,这一论述遭到一位如今位居庙堂的中国学者质疑,他认为通胀不是简单的货币现象。

在1989年国内通胀高企时,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货币主义的幻象在中国不存在微观基础。”

过去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位学者的先见之明。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为了从“三低”环境中走出来,从量化宽松,到负利率,再到平均通胀目标。

使出浑身解数,但一无所获。

现实似乎在挑战人们的常识。

难道现在的票子印多了,就不发毛吗?

也许是沉迷公式定律的经济学家们忘了初心,票子只是人们交易的工具,是财富的记账单位。

只有人,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回望20世纪,那个被霍布斯鲍姆称作“极端的年代”,在让人焦躁不安的岁月里,无一例外,通胀发生时,这个世界还很“年轻”。

大量的青年人,充沛的劳动力,青春的荷尔蒙里充满了令人不安的野心勃勃,指点江山的理想主义。

他们要住更大的房子,要开更好的车子,要喝最烈的酒,要泡最野的妞;

他们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开疆拓土,虽远必诛。

在美国,战后的婴儿潮在70年代初长成,在通胀中他们举起了左翼运动的旗帜,骄傲的重申被父辈们遗忘的美利坚信条。

在日本,他们在通胀中制造了昭和暴走,也在通胀中创造了战后经济奇迹。

在中国,他们在通胀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辉煌传奇,也在入世后的通胀中向世界倾销“MADE IN CHINA”。

岁月易逝,年华易失,人都是赤条条的来,精光光的走。

生命就像上帝的账本,一借增加,一贷勾销,凭空创造,又凭空消失。

当世界老去,还谈什么需求供给?

央行行长在上月金融街论坛上的一句话,让君临感慨万千:

“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

2010年,中国经过了“刘易斯拐点”,人口正在迅速老去,正在步入发达国家的后尘。

用“尽可能”一词,显示央行无比担忧中国长期利率走低的可能性,会来的比预期更快、更猛。

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员职业生涯还剩多少?

可能还剩可怜的300多BP。

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收益率曲线的躺平!

意味着市场正向激励的丧失!

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停滞!

真至于此,从债券到固收,无论高息股还是成长股,权益类资产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没有资产能够独善其身。

只要政府不选择德国魏玛政府自杀式的印钱,只要年轻的新兴国家没有解决复杂的国内问题。

我们对通胀的前景比较悲观。

也就意味着周期股,很难重现曾经的辉煌。

当然,央行还用了“尽可能长时间”,也寓含了对改革的期盼。

中国唯有坚定不移的改革,才可能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全社会才能享有“正常货币政策”。

这就是通胀的迷思,似乎是恶,又似乎为善,不可无,也不可过。

不可偏废,又难以左右。

投资充满着风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