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一专多能、刻意练习和终身成长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csdn.net/innost/article/details/9020393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目录

缘起

什么是“一专多能”

什么是“刻意练习”

终身成长

最后

最后的最后

参考链接


 本篇接上一篇《关于学习的三个终极问题》(以后简称它为“三个问题”)

    如果说“三个问题”还有什么大遗憾的话,那就是它并没有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没有探讨一条可行的道路。确实如此,2015年我反思了三个问题后,直到去年才幸运找到一条对我而言目前看起来至少是可行的道路。注意此处的多个限定词。正如在“三个问题”里提到的那样,在学习的问题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无人区里探索。所以,我找到的道路需要每个人自行体会,消化、转换,直到最后变成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幸运找到的那条道路是什么呢?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就是一专多能刻意练习终身成长。下面我会详细讲讲它们并尽量控制篇幅的长度。

什么是“一专多能”

    “三个问题”里,我提到了长江后浪的事情。在技术更新超快的年代——比如最近因Google I/O 2019又引起的对Kotlin、Flutter的追风潮,甚至还有预测恐怕连面都没见过的Fuschia将干翻Linux、Android之类的风声(BTW,Fuschia真的会在以Android为主角之一的大会上说自己要干翻Android?),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一年、两年工作年限都算)的人来说,很大的困扰就是要不要All In新的技术?一想到自己将在不久之后沦为过时的人真得是非常恐慌。

    毫不掩饰得说,我自己正是技术更新换代的受益者。2010年前我还没做Android的时候,Symbian正如日中天,我想去投个塞班开发的简历都不可能被选中。短短2到3年后,我居然就和一群老牌做塞班的兄弟们一起干Android了。还好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既然是趋势所致,那么,哪一天某个趋势会不会给我(或者我的朋友们)带来同样的逆转?应该如何构筑适合自己的护城河?

    我相信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国内普遍的解答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转做管理一个是打业务知识+技术的组合拳。此处我们不讨论在技术上做到出神入化的这种解答,毕竟那只适合少数人。

    如果你暂时还没有考虑使用上述两个解答方法的话,本文要说的“一专多能”恐怕是另外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什么是一专多能?简单来说,就是你有一项专长,然后在其它方面也做得不错。注意,一专多能比全栈更全面,更符合规律。

    第一,全栈从来没有说过全栈中各个方面应该有怎样的技能水平。

    第二,就像我们一贯说的那样,没有人是各方面的专家。

    那么,何为专,何为能?18年我有幸看到了吴军老师的《见识》一书,里边有一章节画了这样一个图: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0lubm9zdA==,size_16,color_FFFFFF,t_70

    吴军老师将IT工程师分为五个级别:

  • 第五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 第四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 第三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 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他的作用很难取代。
  • 第一级:开创一个产品。

    大部分人都在第5和第4级。没什么惭愧的,我在本职工作中也就是接近第四级。不过从出版书籍的角度来看,我勉强还能算上第三级。BTW,吴老师说自己在2.5级。

    接着,《见识》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0lubm9zdA==,size_16,color_FFFFFF,t_70

    按百分制来算,我们在技术领域里做事可以做到三个境界:

  • 从0到50分属于常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也不需要花太多功夫,多了解一下,多找人问问差不多就行了。比如,每个人都能对手机的参数说上一两句,就好像北京出租车司机指点江山一样。再比如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爱因斯坦的司机代替爱因斯坦去演讲。
  • 50分到90分靠技术。在这一境界中,我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有效投入越多,分数越高。再次注意这里的限定词——有效投入,这和下文的“刻意练习”有密切关系。
  • 90分到100分靠艺术。这一点只适合大师,不用讨论,我也不配讨论。

    遵照上面的百分制,我对“专”和"能"进行了一个划分:

  • 专:指在某个方向上能做到80~90分。
  • 能:在某个方向上能做到60~80分。

    在我不知道吴军这个百分制之前,我对“能”这一条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我一定要做到能听懂你们在说什么。显然,这一条其实是0~50的常识阶段,还够不上“能”。后来我决定把能看懂人家的代码作为“能”的基本要求,最好还能自己写几个Demo,给相关工程贡献一些代码。

    一专多能以及吴军老师上述说法对我影响很大(一专多能一词源于工作中某个领导对我提出的要求,这个词我是第一次从他那听到),彻底的解放了我的思想。

    在不知道一专多能之前,比如2016年到2019年我在编写《深入理解Android JVM ART》一书的时候,历经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风潮的兴起。我想,我也不能看着自己过时啊,所以极其别扭并挣扎得学习了AI、Blockchain。但我却一直很纠结,感觉自己背叛了Android Framework这个已经爱了多年的“志玲”去寻找另外一个志玲(关于志玲的梗,可看公众号的首篇文章“深入理解”的目标是什么?”)

    有了一专多能作为思想指导,我就彻底放开,敢去追求不同的东西了,比如下面是我追求各种志玲时留下的心得: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0lubm9zdA==,size_16,color_FFFFFF,t_70

    2018到2019年我根据工作需要,在JS前端、Java后台开发、项目管理、领导力、MBA、安全技术、iOS等方面放开了学(我甚至把所有学习的笔记全部挪到一个叫“一专多能”的文件夹下了——左下角的图)。

  • 有人说,你学了也是半桶水。有什么关系呢?在这些领域中,有一些我是要了解常识,有一些我是要做到“能”。半桶水就半桶水,我本来也没想替代谁,怕甚?
  • 经常会有人吐槽,说XXX啥也不懂,瞎指挥,其潜意思不正是说XXX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吗?所以,如果你是做技术人员的领导,恐怕要重新规划下,先掌握下相关技术领域内的常识。
  • 还有人说自己不适合做管理,一点和管理沾边的文章,书都不想看。现在,我觉得你没有任何理由了。不做管理大师,懂一点管理常识总可以吧?另外,如果真要想做管理,通过努力学习,实践,做到70~80分也还是可以的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专多能让我这个圆脸中老秃胖的技术春心再次荡漾。我已经瞄准了Kotlin、Flutter、iOS(为此我还专门虚拟机安装了一个黑苹果)。最好再多来几个,学学学,能成为王语嫣(王语嫣的梗也请参考公众号的首篇文章“深入理解”的目标是什么?”)也很有价值啊。所以,现在大家明白这个公众号的名称里压根没Android几个字的原因了吧?——为什么我只能和大家交流Android呢?

什么是“刻意练习”

    那么,如何才能在新领域里从50分做到80甚至90分呢?答案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来源一本书,全名是《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大家一定听过一个10000小时的理论,意思是什么东西只要坚持搞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不过,这个理论有一个极大的误区——那就是它只强调了时间上的投入。

    继续拿我自己举例。大学考研的时候,我是复习最用功的,但却是全系考外校研究生里成绩最差的。我们本科学校另外两个同学,考研成绩一个比我高40分,一个高70分。我绝对比他们用功,是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个急性子,不管是看书还是做题,我都下意识得图个快,所以,碰到稍微需要深度动脑,需要深度想一想的知识,题目我都跳过去了。然后反反复复记的都是自己已经会的知识,做得都是自己会做的题目——嗯,这就是码农界所谓的Copy/Paste手法。显然,一个Copy/Paste熟练工即使坚持10w个小时,其结果和坚持10个小时没什么差别。

    我到现在依然是个急性子,这可能已经无法改了。为了缓解无效学习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凡学到看不懂的地方,一律强迫自己不能跳过去看后面的内容。从研究生开始,一直到工作十二年,一直是这样过来的。压抑自己的天性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恰恰只有在这种时候才可能成长。学习的过程从来不快乐。注意,当下流行学习碎片化知识,如果是要了解常识,我觉得没问题,但要做到50分以上,不投入是不行的。

    刻意练习这本书就说得很清楚,如果你要真正成长,你必须刻意去练习。什么是刻意呢?简单点说,就是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要比上一个阶段高一点,难一点。刻意练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从你读书开始就一直是这么个套路。比如,从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次升级都是会有新的难度。所以,10000个小时的Copy/Paste就和小学重读10遍一样——也还是个小学生水平。

    很值得警惕的是,到了工作之后,人们反而忘记自己一直以来的学习过程,转而去追求快餐式、碎片化式的学习——不过这到也没错,看你想达到哪个分数段。

    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我觉得主要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作为过来人以及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的人,我想给大家一点心得——这非常重要。因为无人区里,我们互相鼓舞,打气以及能指明前进方向或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温伯格在《技术领导者之路》的“真实世界成长”一节中有这么一个图: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0lubm9zdA==,size_16,color_FFFFFF,t_70

    这个图意思是,每次进入一个更好成绩之前,必然会经历一段下滑,困难时期。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这也是经常会出现的。因为你在追求更高一级的目标时,往往以前的经验,方法不能马上用上,所以会迷茫,会沉闷。这时,只要你坚持探索,努力寻找适应新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爬出来。图中的凹陷区域就是我前面说的无人区。

    知道自己在哪个区域是非常有用的。我在写《深入理解Android JVM ART》一书时,非常非常孤独,心中无数次想过“算了,不搞了”。好在我早已有这种经历,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行了。不需要大智慧,也不需要小聪明,只要坚持。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我前几天才和一个小伙伴说,你现在碰到困难,感到痛苦是好事,这意味着你要起飞了。

    最后,总结一下:

  • 如果想做到50-90分区域,需要刻意练习。
  • 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会经常进入无人区。没关系,这是正常现象,坚持下去就好。

    终身成长来源于一本叫《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可见当时做的总结: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0lubm9zdA==,size_16,color_FFFFFF,t_70

注意,上面图片里把书名写错了,是终身成长,不是终身成就。

文字版如下:


周末阅读了一本好书,《终身成就》,主要是介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显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事务,人等需要使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 看起来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是很有天赋,但实际上是需要努力来维持这种能力的。以前讲PPT,总是会紧张,后来发现乔布斯每次都要准备很长时间。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如此。 
  • 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以能力为准绳,谁都不会天生就会什么,一定要努力去争取。碰到困难,挫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说我没这个天赋,一切原因都是因为我没这个天赋,能力。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和研究的。 
  • 努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不能用蛮力,一条筋,这样的努力其实也是固定思维。应该想着解决办法,多尝试不同方法。 
  • 教育孩子也是,注意鼓励他们钻研的精神,而不是片面强调多聪明(防止将失败原因归结为不聪明) 。
  •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少数几个比较精通的方向,而其他方向也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并不是要求样样顶尖,也不可能这样。 

我个人情况来看,某些方面有成长型思维,某些没有。还是要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搞事情。其他的,反正也能做(不能拒绝不做)。


    还有,前几天和小伙伴交流的时候,给他大概看了下我对一专多能和刻意练习的总结。现在也拿出来作为本篇的结尾。

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0lubm9zdA==,size_16,color_FFFFFF,t_70

上面图片的文字版如下: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最近有开始有点烦。烦的内容一样,即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这里需要系统评定下当前的自己 

  1. 在技术上,感觉到了一个无人区。并不是说自己很厉害,而是在这个环境下,技术上还没有碰到吸引自己继续很投入的内容。 之前花了半年时间研究了ai、区块链花了2个多月(没彻底研究完),go语言,python、nodejs等。大概都有了一些了解。 后面该干什么?后面学习东西时应使用什么策略?不知道。今天仔细思考了下,可能要一专多能了。一专:是指自己对以围绕android系统 为核心,包括设备端的系统,应用,底层,虚拟机的深入研究。多能:技术上应该包括对前后台内容、运维等各个方面的一定程度的了解。 除技术之外,包括MBA等各种非技术外的知识也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技术之外的能力,需要结合工作需求来发展,不能脱离工作需求。 
  2. 两个底线:有时候想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如先随它去,然后把底线卡住。这里有两个底线是要坚守的: 
  • 保持技术上的专注:目前中短期看是要完成java虚拟机。后续想把几门语言(go,erlang,js等几种语言搞一个三周x语言这样的东西出来) 
  • 保持职场上的专业精神(be professional):认真对待工作内容,积极响应。一旦领导确认方向,努力并完善实现。

最后的最后

  • 我期望的结果不是朋友们从我的书、文章、博客后学会了什么知识,干成了什么,而应该是说,神农,我可是踩在你的肩膀上得喔
  • 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已经讨论完了。后面这个公众号将对一些基础的技术,新技术做一些学习和分享。也欢迎你的投稿。不过,正如我在公众号“联系方式”里说的那样——郑渊洁在童话大王《智齿》里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我有权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我灵感的源泉”。所以,影响不是单向的,很可能我从你那学到的东西更多
  • “深入理解的目标是什么?”:https://mp.weixin.qq.com/s/hZrTlo3sSENtOQVbJ_h2Dg
  • “关于Android学习的三个终极问题":https://mp.weixin.qq.com/s/35mwjD19q2AMOsjAnOmBbA
20190514125230315.jpeg

                                                                                            神农和朋友们的杂文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