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兴趣到职业,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 信息科大“学海职涯”系列讲座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pjhubs.com/2020/12/11/talk1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从兴趣到职业,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 信息科大“学海职涯”系列讲座

20201212143533.png

大家好,我15级软工毕业生翁培钧,目前在字节跳动西瓜视频负责创作方向,什么创作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剪映,或者 PC 上的视频剪辑工具,pr 或者 final cut pro 之类的工具,目前我就是在做西瓜视频 app 内的视频剪辑工具以及相关的 B 端业务。

我也是11月才调整到西瓜创作方向,之前一直都在负责西瓜C端,也就是所谓的用户侧,去做一些服务用户的事情,再往前的话,也就是我去年刚来字节跳动那个时候,当时我是在做今日头条上的视频业务,一直做到了今年的四月份。

以上就是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毕业之后,我在字节跳动做的一些事情,再往前的一些工作经历后续再展开。包括还有一些类似于 WWDC 奖学金(这个事情很好,真的很好),各种比赛之类的,后面都会展开,我们后面再去细细的聊。

因为我还是非常非常的喜欢与用打交道,不管是之前在学校还是现在毕业工作了,我都一直围绕在 app 这个圈子里,或者缩小一些,都围绕在 Apple 这个生态圈里没出去,大家如对我之前做的一些 app,比如 Vary 和星球罐子感兴趣的话,可以在 app store 中搜来看一看~关于这些我的个人作品也会在后续的分享中跟同学们细细道来。

在正式的分享之前,需要先声明一点,接下来我所讲的所有东西,都不具备任何 copy 的价值,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曾经有一个叫翁培钧的学长这么干过,所以我也可以这么干,物是人非了,现在和五年前已经不一样了。

最初的起点

在我身上所发生的这一切,都要回到五年前那个夏天,我与大家一样,在那天我在电脑前敲下了影响我后续人生的决定,我的高考志愿中有三分之二都是计算机。当我入学之后得知舍友或者班里的同学都是一群对计算机的理解、甚至对技术本身的能力都掌握得比我好太多太多时,其实我当时是很自卑的,我总觉得融不进这个集体,给我的压力很大,因为我太想融入集体所以我做了很多现在回过头去看很浪费时间的事情,现在看当然是浪费时间,但当时因为我正处在非常急迫的想要融入集体中,所以当时的我也很浮浮沉沉,换句话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前路对于我来说还是白雾蒙蒙的一片。

之前我跟很多同学都有聊过为什么要学计算机。无非就分为三种,自己很喜欢,很感兴趣,之前就很有想法,第二种是家里人推荐,让我学这个,第三种是被调剂过来的。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选专业的事情,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我们很感兴趣很喜欢你是会有感觉的,而这种感觉往往就是能够让我们坚持下去的或者说,不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再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喜欢,才会让我们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你能坐得住,别小看我轻描淡写的把坐得住这几个字说的这么简单,我不是夸张啊,大家知道学四住在楼梯边有个小阳台吧,天气热的时候,我好几次就是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就是因为写不出来,但距离写出来就差那么一点点,只要写出来这个方法,后续就一路畅通了,我就坐在了学四那个小阳台上好几个晚上,最晚的一次是凌晨三点多,你问我学四凌晨的阳台是什么感觉,蚊子有点多,网速挺快的。

你看,如果不是因为喜欢,就不会如此这般惦记,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有感而发嘛,说谁谁谁去了哪里,哪家公司啊什么什么,你看人家就适合做这个,人家就是有天赋,我们这种菜鸡不行的等等乱七八糟的说法,但真正参与到其中的人听到这番话,内心其实是很难受啊,个人觉得计算机这种东西天赋的有一定协助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靠个人坚持。

刚才也说了,我跟大家一样在大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编程,一行代码没写过,也都是通过使用红色封面的谭浩强 C 语言的课本来学习,连代码在哪里写,怎么写都不知道,之前看一些纪录片里的前辈们都说对自己最初写下的第一行“Hello,world”很感动!那时的我特别不理解写就输出一句话有什么好激动的,但直到请教我当时的师傅,也就是高铭学长,协助我安装好了 IDE,教我如何编译,如何运行,折腾了好久后,我终于在大家所熟知的黑框框,也就是终端中看到了“Hello,world”,那天晚上留给我的回忆很深,我超级开心,感觉自己就好像拥有了一个世界。

后续我也就跟大家一样入学,开始按部就班的上课,因为我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也给自己下了很多目标,正是因为这次分享我重新下回了印象笔记,发现当初大一写的日记都还在,给大家看看当初的我是多么中二。

你看这些标题,2015年10月1日《变成大神的第十六天》,2015年11月9日,发现自己基础不好,变不成大神,标题变为了《全力补基础的第二十二天》,15年12月12日,发现基础补得还可以,标题变成了《确立地位的第二十五天》,咦,时间刚好五年过去了,有点意思。

这就是当初我对自己的催眠,我想变得很厉害,我想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去做真实的自己,所以大家看我当年写的日记,标题非常青涩,同时这也侧面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我目标非常清晰,每一个阶段都能很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可以怎么做,每天写总结,今天哪里做的不好,明天可以怎么做,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改观,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要调整方向,就要全力补基础。

经过了这一个学期的折磨,我总算是半只脚踏入计算机的门了,我总算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模糊的影子,我知道了计算机可以做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可以怎么去解决问题,哪些问题用技术可以去加速,哪些不行。这里用了折磨这个词一点不过分,这一个学期也是我在摸索自己大方向的时间段,比如去确立我到底要不要考研或者留学;我毕业就工作的话,我要做什么;我什么时候应该去实习;我要做什么才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不愁工作;关于做什么才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不愁工作这个问题我当时对自己有很大想法,当时我非常确定我是完全不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我是一定会去一家自己满意的公司,所以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的这个想法。

这不是我马后炮啊,如果大家跟我接触多的话会发现我就是这样的,包括现在社团的同学慢慢的也被带出来的,大家都不去考虑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而是都在考虑毕业后我想去哪家公司,你会发现当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想法转变过来后,你的思维也会发生了改变,你的思维发生改变后,相对应你的行动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再会去纠结实验写不写出来,作业题难不难,这不是做不做得出来的问题,而是我想做得多好的问题,这个事情其实很奇妙的,我对心理学研究得不多,但这个我可以用现在非常文青的话去描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们学院都一个传统嘛,大四的同学毕设开题前老师都会把去年或者前几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设拿出来供大家参考,不管是选题还是论文都好,供我们这些后辈去学习。当时我看到“优秀毕设”这几个字内心就很激动,在走向北门小区吃黄焖鸡的路上(不知道那家黄焖鸡还在不在),我给侯霞老师发了微信,问了她怎么才能拿优秀毕设,侯老师惊讶的让我不要想这个事情,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太早了,其实当时侯老师的意思我能明白,就是告诉我别想太多,你先挨到能做毕设的时候再说吧,而且论文这东西可不好写,小伙子你还嫩得很。可以说当时我没能了解到有多少有用的信息,或者可以说这番谈话下来我对于如何拿优秀毕设的条件还是一脸懵,可以说当时我是有赌气的成分在里面,然后去年毕业时,我拿了院级和校级优秀毕设。

说了这么多啊,其实转机就发生在持续性的坚持,或者说转机发生在我顺利并且十分痛苦的挨过了考验期,可以说,在这一个学期中,我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基本上摸了一遍,我确定了什么东西是我不想要的,我不想考研,我不想做算法,我想毕业等着工作来找我,我想去做那些我真正想做的,拒绝我不想做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北京互联网行业如此发达么?换句话说,为什么各大互联网或者说计算机行业巨头总部都在北京么?这个问题我不给答案,大家自己去想,可以牵引出很多其他问题,在此就不做展开了,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拥有如此多行业资源地方的优势来增加我们的视野?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再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想去 985/211 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想去名校?换成这个问题,大家应该心里都有能说得上的答案了吧?这里我说一下我的答案,个人认为是平台和资源。学术圈我不懂就不展开了,工作这一块在我入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毕业的学长学姐能够去什么公司,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说实话我当时非常非常难受,不是说没有好的,而是太个例了,只有那么一个两个,在这种情况下,从学校这个平台去看资源非常非常少,没有什么机会,换句话说,你接下里的时间要怎么走,走向哪里都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再换句话说,你想找实习,谁能推你,我认识谁,谁又认识我,谁能牵线?

当时我非常急迫的想要去外面看看,想去看当下最流行的技术是什么,想去看行业内大家都在做什么,想去看目前这个行业都发展成什么样了,那怎么办?有一个非常好的路子,当时我参加了一次学校志愿者联合会得知当时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正在招募志愿者,大会地点在鸟巢边上的去国家会议中心,这个机会非常合适,当时我也很害怕,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机会,当了讲师助理志愿者。

Qcon 大会的门票大家如果有了解过的话,它一张普通票就要八千多,当时想都不敢想,但是讲师助理这个志愿者岗位就相当不错了,因为你是讲师助理志愿者岗位,所以你全场你是离讲师最近,看幻灯片最清楚的那一个,所有讲师的幻灯片你都比其它参会者先拿到。

当时你说一个大一大二的我能听懂多少,就别说听懂了,能听进去多少,其实没有多少,或者说少之又少,但是从 17 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甚至一年去多次,那张感觉特别特别棒,你能够看到行业内的大佬离你是如此的近,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前辈们的谈吐,去观察他们是怎么把一个问题从0到1给解决的,去观察他们是如何梳理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是去听了百度小程序的分享,刚开始我只会写小程序,但我对于小程序如何从服务端分发到 app 层面,再如何做到应用级的宿主隔离,我不知道大家用微信小程序的时候好不好奇如果小程序本身 crash 了,或者说小程序崩溃了,诶,那微信崩不崩溃呢?如果微信不发生闪退的话,那微信和小程序之间的这种隔离是怎么做到的呢等等,类似这种问题从16年张小龙退出微信小程序时,当时正在学 iOS 开发的我十分好奇,所以等到微信小程序终于向个人开发者开放的时候,我用一晚上的时间读了两本官方开发指南的书,学习了一遍小程序的理念,后续也做了几个小程序,得出了一个结论,小程序并不会像当时所疯传的那样革掉 app 的命。

我为什么对小程序这件有这么深的印象是因为我当时正在上一门科,这门课的老师在课堂上说了至少在我这里,令我大跌眼镜的事情,这位老师说“微信小程序出来了,那些做 APP 的要死啦!”,实话实话,刚开始我对这门课还挺有兴趣的,因为他确实是有一些先进的理念在里面,比如可以中文语义化代码,但从此时此刻开始,当这位老师说出“微信小程序出来了,那些做 APP 的要死啦!”这句话开始,这门课我就再也没听过了,因为没有意义啊,而且我可以打包票的说,当时这位老师完完全全没有接触或者写过任何一行小程序代码,任何一个人只要写过都能够感受到小程序的局限性。

同时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警钟,我不能再跟着老师的步伐走,我不能再跟着学校铺好的路去走,我要自己给自己做定制化,这些事情就不说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私底下聊。所以如果大家有机会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多多参加行业内技术大会,真的一定一定要多去接触最新的东西,接触得多了以后,你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才会有自己的思维能力,要不然很容易被带歪,或者说很容易一叶障目。

这种大会或者志愿者活动参加多了,你会发现这个行业的很多特点,这个行业大家所需要的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定义是什么,在分享开头我也说了,现在应届生招聘和我当时完全不是一回事,现在居然可以零基础入职,只要你的课内基础知识过关,只要你踏踏实实的学东西,都不要求你会不会写 android,会不会写接口,会不会做模型,会不会搭网站,完全不需要你会,只要你的基础扎实即可。

这也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这个行业水太深,缩小一点,学校里教的东西完全不够,其实也不对,学校里教的东西完全不够这只能用在我这一级之前的同学,因为一直到我这里找实习的时候还问你会不会写 iOS,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图片下载器,如何写一个轮播图,如何写一个跑马灯效果,现在统统变成就问你算法,就问你数据结构,就问你操作系统,多线程和锁等等这些课上我们本就应该精通的东西,但现在这种我们本身要精通的基础知识,变为了找工作应聘时用于区别候选人能力的指标,我其实是感到悲哀的,因为现在已经从原先“学校里教得东西不够”变为了“学校里教的东西太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我就不再过多展开了。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去看,现在的本科毕业去大家心中所谓的大厂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关于工作这块的内容我们后续再细聊。

度过了考验期,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拓展了视野,那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非常明确了,干就完了!那怎么干呢?这里又要引出另外一条支线,还是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是对这个行业非常感兴趣的话,我们是会自然而然的关注到一些行业内的消息的,这个消息的来源当时我所依赖的平台是微博和知乎,当年的知乎真的特别特别好。

github

我上课也听不下去,但是我没有浪费上课的时间,每天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去刷关注的大佬这些信息流,看他们每天都在关注什么,每天都在分享什么,不得不说当时各种技术平台我每天基本上都会去逛,发现大家都在不约而同的认准了一个平台 github,当年可不像现在这般,当时没多少公司会做开源,也没有多少人去完善自己的 github,换句话说,github 根本没有现在这般丰富,从技术到买房再到 996.ICU 各种社会事件都在 github 上得到了沉淀。

当时技术圈全网流行什么呢?16、17年那会各种前辈总是在秀自己的 github contribute 图,大家都以此为荣,或者说,如果你能在 github 的 contribute 上打满绿点,基本上也就默认了你的能力很强,不但能力强还能坚持去做一件事。

可能我这么说不够丰满,没法给大家构建起当时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改变,我在 18 年也坚持了一年,坚持完一年后,发现每天都让自己去学一点东西写一些代码的习惯被养成了,导致我毕业后也就是去年 19 年这个习惯还在,所以大家看去年我还是有在延续这个习惯的。

那这个行为,这个活动,这个习惯最终给我带来了什么呢?可以说这件事情是让我彻彻底底两只脚都进入了技术的圈子,进入到了行业里,之前只是半只脚踏入门槛,这回是两只脚都进入了,总算能站稳了。

做这件事情的前提是我们要真的去学到东西,而不是说每天为了完成任务一样敲几个空格,随便改两行代码就完事了,我们真的要去让自己学到东西,这件事才能变得有意义,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最开始我也是把学校的实验啦、课后作业啦等等东西都作为每天的任务去提交上去,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没有东西可以做了,在这种没有东西可以做可以学的前提下,那我还要完成每天提交代码的任务,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转机就来了,我开始使用了 MVP 的方式做了 N 多个 demo app,去写了大量的文章,MVP 的最小化可行性产品,最终的产出只要关注到核心逻辑,其他非关键业务场景统统不要,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这周我的 MVP 产品是仿造一个豆瓣电影 top250 的展示列表,我的目的是做一个展示列表,那就不需要关系用户注册登录这种流程,只关注在如何写出展示列表就好了。

刚才也说了嘛,正是因为我做了这些大量的 MVP 产品,慢慢开始接触到了各种好玩的技术,也开始慢慢的去写了很多技术文章,转机就发生在这里,开始有技术公众号邀请我做专栏作者,开始有技术平台去优先推荐我的文章,开始有行业内的前辈去关注到我,开始有公司来邀请我去工作。

这里最让我惊讶的是,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居然会有公司关注到我,这是让我当时非常意外的事情,主要的意外点在于让我明白了,“哦,原来不需要投简历也可以拿到工作机会”,接下来我整个轨迹就发生了变化,我去写了更多的技术文章,做了更多的产品,只不过这个时候我的产品变为了可以上架的完整产品,而不是之前的 MVP 产品。

到目前为止,我总共写了 80w 字的技术文章,博客估计能有一百多万字,这其实也能反映出来不少问题,我因为通过写技术文章这件事得到了圈子里前辈们的认可,反而更加刺激我去输出更多的技术文章,进而被更多的平台或者技术公众号发现,做他们的专栏作者,然后又会写输出更多的文章,如此反复下去,你的技术能力,你的技术视野,你所掌握的资源,你所能够调动的人脉,会越来越多,最后整个行业的轮廓你慢慢的也就能知道大概是怎么样子了,慢慢的我们最初的那个想法,那个毕业想去大公司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因为事到如今坚持这么做下去了,不是毕业能不能去所谓的大公司,所谓的大厂,而是我们要挑哪一个去的问题。

还有另外一个可以加速自身成长的因素,打比赛。打比赛让我变成了一个有野心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啊。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几个同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出了一个参赛作品是非常有理由想要这个作品的名次能够更加考前,当时我们也一样。

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做了一个 app,刚开始确实是为了参加某个比赛弄的,后来因为我们做着做着发现真的太累了,这东西太难写了,好不容易写出来,只参加一个比赛多没意思,所以我们最终就决定刷比赛,说白了就是海投参加比赛,就要写很多很多份要求不同的文档,当时我几乎每天都在疯狂输出各种文档,眼睛都写花了。

不过后来的成果我非常满意,通过后续海投的比赛,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 iPad Pro,当时拿到奖品的时候我超级超级开心,因为最开始我学习 iOS 开发的时候根本没钱买 iPhone,只是拿模拟器去调,但是模拟器大家知道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大一的时候整个 apple 产品线最便宜的 iOS 设备就是 iPod Touch 6,虽然是最便宜的,但是一台也要 1599 元,对于一个刚上大一的我来说根本拿不出来这个钱。

但我又太想要了一个真实的 iOS 设备,那怎么办呢?我就自己照猫画虎的写了一份融资书,说是融资书,实际上从格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跟融资书一点关系没有,就放上去了当时做的几个非常非常简单的 app 截图,并在旁边附上一段话,“如果你愿意资助我 100 元,那么你将获得后续我所开发的 app 优先使用权”等等这种现在看上去很搞笑的话,我就拿着这份所谓的融资书去找了当时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跟他们签字,最终我成功通过每人借 100 元筹集到了 1200 元,还差 400 块,就从生活费里挪出来了 400,终于买到了这台 iPod Touch 6。

这台设备我今天也带过来了,我在它上面写了无数个 app,做了无数个我想要去实现的想法,现在跑的还是 iOS8 系统,也舍不得卖,卖了也不值几个钱,偶尔拿出来看一看,还能回想起在学一宿舍里的青葱岁月。

之前说的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去完善我们自己,提升自己的所掌握的能力和思维,但这些东西都只有自己才知道,别人其实对你本身还是很难产生一个固化思维,比如说如何才能做到当别人提起你的时候,或者看到你的昵称或者名字时,他们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什么?这点很重要,如果想要在毕业的时候不愁工作,或者说想要在这个行业内做出一些自己的成绩,我们要去打造自身的品牌,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去运营。

运营的手段有很多种,可以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去写文章,去做产品,去做开源,这里有个很有趣的事情,前两周我们团队的杭州同学来北京出差,我们正好借这个机会大家互相认识认识,当介绍到我的时候,我们leader 就问那个杭州同学说,这位同学你认识么?那个杭州的同学就说,“认识啊,他不是技术网红么?”,其实我当时内心都惊了一下,卧槽,我居然已经是个技术网红了?

这个时候假设,我做个假设,如果我之前没去北京字节跳动,而是杭州字节跳动,如果刚好还是去的我这个杭州同学的部分,大家认为我面试通过几率有多大?实话实说,100%。为什么我有这么大的几率这么说,有句话不是说“未见其人先闻齐声”嘛?在技术圈里其实更通用,大家要知道面试主要在面什么,不是说我们过去做题就完了,面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看你人本身,结合你的临场发挥能力,综合得出一个评分。

如果说我们在面试之前就能够给到面试官,或者面试的团队一个很好的印象,在去面试之前大家都已经对你很熟悉了,换句话说,很有可能大家都看过你的文章了,面试环节只要你不出幺蛾子,不要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正常聊聊天就过了。

这相当于也是说,我们把风险提前了,先苦后甜,而且是超甜。

顺着工作这个话题我们继续到今天分享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大家过一遍我在本科的学习生活中的实习工作经历,分享给大家当时的我是怎么在当时的那个时间点去找实习的。

这是我的所有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一个轮廓啊,我基本上把目前的所有互联网公司所处的阶段都呆了一遍,从最开始的外包公司,到创业公司,再到独角兽,最后到现在的头牌,这些不同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存在什么问题,适不适合我,全都在毕业之前我得到了答案,这样就不会出现如果毕业的时候出现一个总包比基线高出 30% 甚至 50% 的创业公司 offer 让我纠结的情况,根本不会纠结,就是不去。

首先说我去第一家外包公司,那是 2017 年的三月份,我大二下刚开学没多久。当时我是因为已经做了一个作品参加了好几个比赛,也拿了好几个奖,认为自己可以承担一些事情了,并且刚好当时还做了一个外包,还拿了点钱,开始觉得自己的翅膀有点硬了,这个时候刚好社团群里有个学长就分享了一个外包公司的实习生岗位,我就去面了,那是我的第一份实习,也是我的第一次面试,当时的我都不知道去面试之前要带自己一份简历,就这么傻乎乎的抱着电脑去了。

毕竟是外包公司,条件不好,我很不喜欢,所以五一前后我也就走了,说是走了,其实我是莫名其妙的被离职了,从此以后我对外包公司通通说不,对于学生的我来说太坑了。

转眼间就到了暑假,因为有了之前的实习经历,这次我瞄准的目标就更大了一些,开始去投之前不敢投的公司,后来我拿到了一家创业公司的实习 offer,他们家的主打产品是蜗牛睡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团队氛围不错,确实也都是大佬,甚至当时我还萌生出了如果我能够一直待下去就好了,现在想起来,幸亏我走得快,要不然我的视野就会变得局限了。

毕竟它还是个创业公司,比之前去的外包公司好太多了,但它的问题主要在风险不可控,容易被人扼住喉咙,毕竟你还是创业公司,实际上就是个小公司,各方面资源都不足,当时做了三个月的产品,刚开始是因为涉嫌抄袭导致被 app store 警告,第二次把产品全部推翻来过,做了一个多月,但因为刚好当时收敛游戏版号的政策下来了,没有版号无法上线,直接就把我们叫停了,连上到非国区的地方都不行,连收集用户反馈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当时我对创业公司包括自己以后是否创业也看透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资源,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人脉关系,如果自身不够硬,就不用想创业这回事。

经过了包括暑假在内的三四个月实习,我已经爱上了这种环境,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所以国庆假期结束后,我再做了一个 MVP 的产品,当时做的是一个利用 OpenCV 识别荧的识别 app,当时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上课刷知乎的时候,刷到了日本有家公司正在宣传这个产品,我觉得非常有趣,并且不难,最终我就拿着这个 MVP 产品去滴滴面试,结果也是很顺利的面试通过了,二面面试官对我做的这个产品很感兴趣,聊了很多关于这个产品的想法等等之类的问题。

在滴滴我呆了一年半,氛围特别特别适合我,我能够去做的事情,能够去推动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我也是打算留下来的,也拿到了转正 offer,但最终却因为一些滴滴内部的组织结构变动,把我转去做服务端了,刚开始我也挺纠结的,不是说做服务端不好,而是我觉得目前我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挖掘的还不够深,沉淀的不够多,对业务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说白了就是我现在还嫩,直接让我换一个方向我是拒绝的,但不是说我讨厌服务端,一点不讨厌,只是觉得现在换方向有点过早了。

这个时候就接触到了字节跳动的一些同学,之前也有接触,但之前我都是不理不睬,因为我没必要动换工作的心思嘛,后来从 WWDC 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回来后当天晚上 HR 又找了我,问我时差倒得怎么样呀,能不能过来面试聊聊呀~当时我也挺意外的,怎么过去了一个多星期还在惦记,开始冥冥之中觉得被安排了。

接下来等到毕业答辩结束后,立马就安排了面试,当天面完当天确定 offer,接着我就一直呆到了现在,再往后的经历我目前正在体验,目前也进入到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都不一样。

说了这么多,说的这些东西也都只是我个人的经历,但如果非得要我总结一下,我还是想用之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词来概括,计算机这个东西吧,看上去好像要有天赋才行,看上去好像智商要很高才能做得好,确实是这样的,但我们普罗大众做的事根本就没有到需要突破智商,运用天赋的地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每一步,运用好每一个机会,到目前为止我所做的那些事情,不管多简单多难,最后卡住的那个问题,最终都是因为我多坚持了一下,重新梳理了一下代码逻辑,甚至重写一遍,问题就解决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送给大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