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什么是现实理想主义者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yinwang.org/blog-cn/2017/05/17/practical-idealis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什么是现实理想主义者

曾经有人看了我的文章,以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来找我聊天。他说:“你知道吗,我跟你一样喜欢简单优雅的代码。上次我在某公司工作,看到他们的代码乱得不成样子,二话没说给他们重写了,结果有几个小地方跟原来的代码不大一样,后来系统因此当掉了。老板对我说,明天你不用再来上班了!你说我是不是好心没好报啊?”

虽然我同情他丢了工作,然而我并不认同这种不经同意就推翻重写别人代码的作法。实际上我曾经跟一个老喜欢重写别人代码的人合作,后来整个团队(包括我)都差点被他给弄疯了。所以我对他说:“你不可以这样改别人的代码的!如果我是你老板,可能不会开掉你,却也会给你一个严重警告的。”

从我们的对话你也许已经发现了,我并不是一个通常人所谓的“理想主义者”。虽然我有很多新颖而美好的想法,然而它们全都深深植根于现实中。我反对不以现实为基础的“理想”,实际上那不叫理想,而只能叫做“空想”。我的直觉和理性会很快的告诉我,哪些事情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大可能的。我往往在早期就能察觉和避免那些最终会失败的“理想主义作法”。

从我对各种“新语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看法,你也许已经发现了我的这个特点,我不再是十年前那个“热爱新奇事物”的王垠。不理解的人甚至会觉得我“守旧”,然而我只是通过理性分析,预见了某些“新技术”的失败。在我的心里,事物和技术并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差别。

如何对待别人的代码

那么我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垃圾代码”的呢?你也许会很惊讶我的做法:我尽量不动它们!

虽然我喜欢简单优雅的代码,然而对于别人写的代码,就算它再丑再乱,我也不会乱动它。我就像一个外科专家,多次对已有代码进行“换心手术”。这种手术成功的要诀,是制造尽量小的“切口”,刚好可以换掉心脏,而不动其他部位。就算那些地方血管乱绕,堆满各种垃圾,也不要去动它们。

这是为什呢?因为代码首要的目标应该是“解决问题”(包括“没有 bug”),其次的目标才是“简单优雅”。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再优雅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玩具而已。对于已经可以解决问题的代码,就算它再乱再复杂,我也是高度尊重的,绝对不敢像这个朋友一样,不假思索就删掉重写。这就像你给别人做换心手术,看到大腿上有些血管是乱的,就把大腿也切开倒腾,你的病人不死才怪呢。

我自己写代码的时候,“解决问题”和“简单优雅”往往是紧密结合,交织在一起的。如果我写不出简单优雅的代码,我就不能又快又正确的解决问题。所以我的代码往往从一开头就是简单优雅,模块化的。我从很小的函数开始写起,每个函数只解决很小的问题,最终我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解决掉整个问题。

对于别人的代码,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很多人写的代码很乱,很复杂,不易理解,看得我头痛,但由于他们在上面花了很多的时间,而且这些代码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使用,大量现实情况的考验,所以它们已经算是解决了问题。对于这样的代码,我的经验是这样:如果把它删掉完全重写,是很难不犯原作者已经犯过的错误的。就算你自认为水平世界一流,写的代码极其简单和优雅,也不能避免犯错。

这不是一个智力的问题,而是一个智慧的问题。喜欢删掉别人代码重写的人,也许有很高的智力,却缺乏智慧。代码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而现实有许许多多的细节,代码需要覆盖现实世界各种不完美的地方。这些不完美也许来自库代码,也许来自操作系统,也许来自网络协议,也许来自用户习惯,也许来自自然界。我们必须承认,很多这些东西我们是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改变的。

别人已经写好,用了几年的代码,很有可能已经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各种边角情况,原来的作者虽然不像你一样思路清晰,却也为此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这些复杂混乱的代码逻辑里面,已经针对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做出了基本可行的解决方案。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能利用这些前人留下来的混乱代码,因为它包含了时间积累下来的财富。

那么我一般是如何利用别人遗留下来的代码的呢?我的策略包含好几个要点。

首先,我尽量保持别人的代码原封不动。因为别人的代码解决的问题,很可能不是我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看不顺眼而去改别人的代码,不但分散自己的精力,而且有可能制造新的 bug,导致新老代码中同时多处出现 bug,难以追踪和修复。为了保持别人的代码原封不动,却又让自己写的新代码简单优雅,我必须理解原有代码的接口(interface),以及它原有的各种特征,我力求保持它们不变。这就像外科大夫做换心手术,他必须保证已有的血管都连接到正确的地方。

我喜欢把自己的代码做成一个可替换的,模块化的元件,可以随时在系统里插入或者移除。一旦发现出了问题,我可以随时切换到原来的代码,重新测试,这样我就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原来的代码,还是出在我的新代码里面。另外,我还会注意避免对已有函数进行换名,这样我可以把自己的修改局限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文件里面,避免 Git 的历史里面出现不必要的,让人分心的修改。就算要换名也应该单独作为 commit,而不应该跟逻辑的修改混在一起。

如果经过多次试验,我发现别人的代码的确需要改,不然我没法继续写新的代码,那么我只好对它进行修改。由于已有的代码复杂混乱,我一般会极其小心的对待它。我不会删掉大片的代码,从头开始写,那几乎注定是要失败的。通常我会先“隔离”出很小的一块代码,对它进行重写。随之立即进行大量的测试和试验,找原作者来帮我检查是否有问题,如此反复……

那么这块改掉的代码需要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也许就只改写一个 for 循环,把几行代码提出去做成帮助函数,简化一个表达式,把一个类成员变成一个局部变量,改几个局部变量的名字之类的。你可以参考我在《编程的智慧》里提到的各种改进代码的方式。每一个这样的小改动都有可能出错,所以在此之后必须进行严格的验证,确保修改后的代码和原来的代码语义相同。这样反反复复很多次之后,你才能正确的替换掉原来的代码。

从我对待别人代码的方式,你也许已经发现了,我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我不会为了自己简单优雅的理想,而完全推翻重写别人的代码,因为我知道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我知道这样做注定是要失败的。我对待别人代码的态度,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的。通过极其严密的措施,我确保改进后的代码跟原来的代码语义完全相同,尽最大可能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避免制造新的 bug。

由于我的理想植根于现实,我把自己称为“现实理想主义者”(practical idealist),而不是“理想主义者”(idealist)。我曾经跟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共事,这种人总是嫌别人的代码丑,不经商量就大幅度的删除重写大量代码,结果给团队的开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在将来会避免跟这样的人共事。

通过这个例子,你可能已经发现为什么“现实理想主义”是优于“理想主义”的。下面我来讲一下,为什么“现实理想主义”也超越了完全的“现实主义”。

超越现实主义

既然我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那么是不是说,我就是一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呢?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已经多次证明了,我不是一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我能做到现实主义者做不到的事情。我心中的“理想”成分,让我能够看到现实主义者看不到的可能性,而我的“现实”成分,又帮助我为这种可能性找到切实可行的路线。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指引我达到现实主义者认为是不可能的目标。

说到这一点,第一个跳进我脑海里的例子,是我当年在 Google 完成的项目。Google 需要一个可以像 IDE 一样索引 Python 代码的工具,可以支持准确的“跳转到定义”功能。作为现实主义者的团队领导(Steve)对我说,你去拿一个开源的 Python 工具,比如 PyDev,修改之后插入到我们的构架里就可以了。

当我调研了十多个开源 Python 工具和 IDE 之后,发现它们都不能准确地实现“跳转到定义”。它们的实现方式基本都是字符串匹配而已,所以找出来的“定义”完全不着边际,甚至把字符串里出现的名字都给加亮了。这时候,我的理想成分告诉我,准确的定义查找应该是可能的,只不过现有的工具都不知道怎么实现它而已。为了给 Python 这样的动态语言实现精确的定义索引,就必须实现类型推导,而这是我很在行的事情。于是我决定做一个新的 Python 类型推导器,这样就可以利用它实现精确的跳转功能。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 Steve 和其它团队成员,结果作为现实主义者的他们,非常的担心这个项目无法在三个月的实习期内完成。Steve 说:“你知道吗,光是写一个 Python 的 parser 就够写三个月了。我很担心你不能完成任务!” 这时候,我的现实成分开始起作用。我说:“你知道吗,我并不觉得写 Python 的 parser 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也不觉得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会拿一个开源的 parser 来,利用它生成的语法树,然后在上面完成我们需要的功能。”

结果,我拿了 Jython 里面的 Python parser,然后在上面实现了 PySonar。整个对付 parser 的过程只花了我两天时间,剩下的时间我都在研究和实现最关键,最有趣的部分。我拿了别人已经做好的,自己不想做的东西来,然后加上自己的核心思想,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最后,我不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 PySonar,而且把它集成到了 Grok 项目里面。

在这个例子里,现实理想主义者帮助了现实主义者,完成了他们以为不可能的事情。本来 Grok 项目在 Google 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由于 PySonar 的成功实现增大了项目的影响力,团队在 Google 存活了下来,并且开始受到公司的重视,相关人员也获得了提拔。今天 PySonar 仍然在为 Google 的 Python 程序员提供高质量的索引服务,它生成的数据在背后默默支持着 CodeSearch 等内部代码搜索服务。

个人兴趣与企业兴趣

最后,我想再讲一个跟这个话题相关的故事,它说明现实理想主义者不但是一种个人技术财富,而且是企业的财富。他不但与“企业的兴趣”一点矛盾都没有,反而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甚至拯救公司和团队。这个故事很有趣,但中间部分技术性有点强,看不懂的人可以跳过。

我曾经在职的某公司,邀请了某位“大牛”来做 VP。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这个人不懂很多东西,尽在瞎指挥。很明显,他并没有把公司的利益放在心上。在多次的瞎指挥之后,有一天他又提出一个“新想法”。他说,我们团队的代码应该实现“模块化管理”。如何实现模块化管理呢?我们把代码按目录结构切分开,分成 30 个“模块”。把每个模块做成一个 Git 代码库(repository),代码库之间通过 Maven 的版本号依赖关系进行连接。每个人负责一两个模块,使用“语义版本号”(semver)标注模块的版本。如果修改了代码,就更新对应的版本号,这样依赖于这个模块的代码库就必须做出相应的修改,才能连接到新的模块代码,不然它们就可以继续使用旧的模块代码……

这个新想法没有经过团队的集体讨论研究,就被 VP 的一个亲信动手实现了。一夜醒来,我们发现代码库被他分成了 30 多个,制定了一系列规章条款,要我们遵守。接下来的事情,我发现自己没法工作了。一天当中有超过半天的时间,我发现自己在为那些 semver 伤脑经。你刚刚更新了所有的代码,才工作了个把小时,正要提交的时候,却发现另外几个模块的版本号更新了!你得手动去看是哪些代码库发生了改变,更新自己 maven 文件里的依赖关系,然后才能进行测试,提交自己的代码。有时候当你提交之前,忽然又有其它的模块版本号发生了改变,所以你前功尽弃,又得去查到底是谁改了他的模块版本号。有很多次,有人没有把版本号完全搞对就提交了代码,结果导致项目 build 失败。

后来我发现,这种所谓的“模块化”,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模块化,而 semver 版本号,在这里也并不比 Git 的 hash 更好。模块不应该是按目录结构划分的,而应该是按代码的逻辑结构,而且模块之间不应该有“循环依赖关系”,否则这些模块就不应该被分成模块,而应该合并在一起。另外,semver 根本不是用来干这个事情的,它根本不应该被用于连接同一个项目里的多个模块,它只能被用来引用库代码。每一个 Git commit 的 hash,本身就是一个“全宇宙唯一”的版本号,它包含了代码所处的独一无二的状态。所以 Git 其实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这种“模块”间版本依赖的问题。所以把代码拆分成 30 多个 Git 代码库,使用 semvar 连接它们,完全是多此一举,而且严重的损害了开发效率。

观察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向团队群发了邮件,告诉他们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已经造成了我工作效率严重打折,并且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一个来自法国的资深工程师深有同感,也开始抱怨,说自己花了超过一半的时间来折腾这些版本号。然而 VP 听了这些意见,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创新”是有价值的,对我们说:“任何一项伟大的创新,都会受到不理解它的旧势力的阻碍。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适应是必须的!” 为了这个问题,我们在 email 里面吵了两个星期之久。任凭我们据理力争,拿出具体的证据证明这种做法不可行,严重的伤害了团队的开发效率,VP 凭着自己的名气和地位,毫不退缩。

最后无赖之下,我决定采取实际的行动。我写了一个 Python 脚本,它调用 Git 的一些罕见命令,可以自动把多个 Git 代码库合并成一个,并且保留所有的历史 commit 信息。有了这个脚本之后,我可以随时制造出一个合并的代码库。我把这个脚本分享给了团队,告诉他们我随时可以把代码库合并在一起,而且给了他们一个合并后的代码库,作为试验用。我告诉他们,可以试用这个代码库,看它是否解决了 30 个代码库带来的问题。最后法国同事和其它几个人采用了我的代码库,发现不再有之前的头痛问题。

我们用理论和切实的证据证明了所谓的“模块化代码管理”的不可行。通过对其它公司代码的观察,我们发现 Google 的 Chrome 项目有三千多万行代码,却全都存放在同一个 Git 代码库里。这说明一个 Git 代码库足以支持管理 Chrome 那么大的项目。我们的团队总共才 20 多人,代码不超过十万行,却被强行切分成 30 多个代码库,这是非常荒唐滑稽的。

最后在工程师们的一致同意下,再加上团队 director 委婉的支持,我用脚本将 30 个代码库合并在了一起,结束了大家的痛苦…… 在此之后,VP 的亲信们还不死心,在合并后的代码库里又做了一些手脚,故意加大工作的复杂性,让我们依赖于他们的“工具”,这些我就不细说了。总之你看到了,这位 VP 的瞎指挥,导致团队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种情况不受控制继续下去,整个团队甚至整个公司,都有可能因此走向灭亡。

我发现很多所谓管理人物,他们到一个新的公司出任要职,其实并没把公司的利益放在心上。他们不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和成功做出决定,而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这些管理者明白,公司就像一艘船,自己表面上在为公司服务,而其实是在利用公司的资源达成自己的目标。由于自己挥霍公司的资源,而不作出实质的贡献,甚至瞎指挥帮倒忙,这艘船在将来很可能会沉没。但作为管理者,自己总是可以在沉船之前跳到另外一艘船上,靠着自己的关系网,不断找到高薪的职位……

像这样的例子我还有很多。为了团队,为了公司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我多次顶着压力,帮助团队和公司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悬崖勒马。当然很多时候团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看清真相的我却受到压制,没有话语权,所以也爱莫能助,只能听之任之。注意我在这里谈“企业利益”,并不是说我喜欢为资本家卖命。这里的“公司”和“企业”,只是代表一个集体,它包括了公司里所有的员工和股东。

从这样一个例子,你也可以看到我作为一个“现实理想主义者”的特征。这个 VP 可算是“理想主义”了,他一拍脑袋提出了“新颖”的,其它公司都没想到的工作方式,结果却给大家带来了灾难。我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分析得知这种做法的荒谬,论证了“传统做法”的和理性,与他据理力争,维护公司和团队的利益,再加上团结大多数有职业素养的工程师,最终我们合力战胜了 VP 的瞎指挥,逆转了他给团队和公司带来的伤害,避免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我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我收到了这样一封来自团队成员的感谢 email:

thanks-email.jpg

他说:“谢谢你帮助我们保持了常理和理智,把事业推向前进。我们会怀念你的!”

这样的现实理想主义者,不管是作为员工,作为团队的领导,还是作为公司的统帅,都会身体力行,给他们带来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弯路,引导企业走上正轨,走向兴旺繁荣。我希望广大 IT 工作者能理解我这里说的东西,把自己的“伟大理想”植根于现实,避免因为自己的轻狂而走向歧途。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自愿付费购买,建议零售价:¥30。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