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今年十一黄金周回老家,年过80的老母亲学会了拼多多。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61274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 cyberlawrc),作者李刚,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年十一黄金周回老家,年过80的老母亲学会了拼多多。

拄着拐带着我从小区的一边走到另一边,一栋5层住宅楼地库租给了社区小店。门口的包裹散放成两堆,再往里是几排货架,被各种日用品塞得满满当当。

年轻的老板娘涂着绿色的眼影,热情招呼“阿姨来啦。”老母亲报上姓名,一通翻找,老板娘递过一个小纸箱,颇沉。“是小芋头”,老母亲告诉我,“你爸爱吃”。

我们往外走,老板娘也跟出来,骑上门口的电动车。回头向店里喊了一嗓子,“我回去给孩子做饭,你看店。”货架后面一个男人应了一声。老板娘转向我们,“放假了,他看店。阿姨您慢回,我先走了。”一溜烟绝尘而去。

老板娘的地库生意,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社区商业的投影。新时代的“夫妻老婆”店帮着收发快递,也是电商的前置仓,一面领着各家互联网企业的补贴,一面也做一点自家的小本生意,跟社区内的婆婆妈妈是微信或企业微信好友,时不时发起团购,土豆、大蒜、长条茄子、绵羊奶,都是团购标的。老母亲的拼多多,就是老板娘耐心教会的。之后,在家人群里抢到的红包就变成了一块八毛钱一斤的土豆、两块五毛钱一斤的茄子。

社区商业这件事

最近社区团购被带了一波节奏。忽然被聚光灯照到的各家应用,估计也是一脸懵圈,不知道怎么一夜间就变成了“资本肆意剥夺”的代表。

社区团购,或者叫社区商业,其实已经探索多年。因为业务形态比较重,要铺人力、协调业主/居委会/物业/街道等多方关系,难标准化,所以推进速度较慢,但四五年做下来已经有一些积累。经历上半年疫情冲击的压力测试,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社区商业数字化被证明是个靠谱、有希望的赛道,迎来新一轮投入。

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曾调研过社区商业的模式,接触到拼在一线做社区商业的互联网人。他们是烟火气最重的互联网人,可以连着数天逛菜市场,天南海北看菜地,在各个小区穿梭,跟着街道工作人员探望孤寡老人,猫在物业聊天。他们能不动纸笔跟你算菜价算店面租金算人工算水电,讲半天。

某领先外送平台新招收的数据分析博士,入职前三个月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多个社区的快递点轮换,看外卖小哥怎么投递包裹送餐送菜。带着烟火气的问题,才是办社区商业真正要解决的痛点,是需要用技术解决的真问题。

他们领头人的梦想,是让外卖小哥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一份子。让老人孩子看见快递小哥头盔上的长耳朵就觉得安心,是左邻右舍有急事可以求助的对象。这样的融入,也能让这些外来的骑手小哥在陌生的城市找到归属感、一份可以立足的工作、和长期驻守的安心。由熟悉本地情况的人提供本地服务,在商业上也是有效率的。这才应该是社区商业长久的打法,补贴只是末节。

传统社区商业的主动数字化转型

来到线下,每一间实体店的服务能力是有数的,没有一家能吃下整个社区上千家庭的买菜日常。社区商业是一篇大文章,而做社区商业有优势的也不一定是互联网企业。很多传统的商超连锁,在做社区商业方面走得更早,正主动拥抱社区商业的数字化。

说说我所在的小区。楼群中间是一家面积500多平米的地下小超市,物业旁边是多点的便利店,斜对过十字路口把角,是24小时的7-11。街对面是百果园,再往西走两百米是新发地社区菜站,菜站里卖水果的大姐操河北口音,卖菜的摊子由来自安徽的一对夫妻经营着,有时还可以看见一位老人带着小孩坐在电子秤后面。

周六日,居民还是会走出社区,往北是沃尔玛,往西是家乐福,往东南不远是永辉。也时常有商家在门口搞活动,宽带套餐、订牛奶、以及下载App送鸡蛋。宽带牛奶常年有,卖菜App坚持了不到一周,就撤退了。

北京本地一家大型流通国企,喊出“百城万店”,规划以街道委员会为单位设立社区店,为街道管辖的每个社区配全职服务团队,门店零售只是附属,主要工作是家政、教育、老人照顾等社区服务。模式很重,吃资源,于是他们从一家老牌外资科技公司成建制挖来大数据团队,做SaaS平台,为这个模式做支撑,计划着把吃资源的重模式用云托起来,能轻生点。

“菜市场”已不是那个想象中的模样。比如已经运营快30年的三源里菜市场,地面铺着大理石,从摘洗清爽的净菜到鲜活的进口龙虾应有尽有,客户早已不限于周围三个社区的一万多家庭,满北京的高档日料,食材很多出自这个“菜市场”。打开电脑,敲敲键盘,市场内摊档的信息、摊主的联系方式都可以查到。这里也是网红打卡地,为短视频播主带来很多拍摄素材和灵感。

三源里菜市场西北25公里,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开业32年,是连续17年的全国农产品交易量交易额第一名。6月份疫情反复,闭市期间与京东合作搭建“智能供应链综合管理平台”。进京的货车在出发前先在“北京新发地”小程序对司机和车辆信息进行登记,同步到综合管理平台,到京后凭注册信息入园。15天,新发地复市。这是北京菜市场的大本营,也是中国物流数字化的测速表。

老母亲的经济账

接近傍晚,芋头已经上屉蒸,老父亲与老母亲又准备出门。这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每日必行的功课——去菜市场买菜。已经接近闭市的时间,摊贩会以“包圆儿”价处理没有卖完的果菜,这也是老母亲钟爱的交易方式。

菜市场,仍然是父母心中的价值高地。闻一闻、捏一捏、掐一掐,感受菜品质量随着时间流逝的变化,再开口问,多少钱一斤?这是家庭果菜采买的正确打开方式。社区小店里的购物体验更像是开“盲盒”,有惊喜有惊吓,所以每次都不多买,就一个土豆,一根茄子,只图个“拿着方便”。

用技术提升供应效率,增加社区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是发展的方向。由补贴而控制市场,进而加价抽取高额利润,在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社区商业领域,大概率是走不下去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