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华为不造车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9073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fuMv2e2.jpg!mobile

10月30日,华为在发布“万众瞩目”的Mate 40手机时,也学会了“One More Thing”的套路。在手机发布会结束后,紧接着又公布了一个消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品牌为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

华为称,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五大智能系统;即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说实话,如果不是再三确认这是华为的发布会,笔者还以为这又是某个新公司来“画饼圈钱”所做的宣传。毕竟上述这些“亮点”,无一例外都是近两年汽车界的热门领域,几乎每一个汽车发布会、车展都会有厂家提及上述功能的落地计划,然而真正能够较好实现的却没有几家。

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于是仔细研究一下华为的这套HI解决方案。

HI想要实现什么?

华为依靠自身的技术和资本实力,想要给汽车OEM厂同时提供智能化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整套方案。

基于华为在芯片方面的经验,HI能够提供强大的车载算力,配合上软件共打造三大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分别搭载着AOS (智能驾驶操作系统) 、HOS (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和VOS (智能车控操作系统)

veuQraM.png!mobile

(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是基于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从算力上看,比之Mobileye和英伟达并不弱;图/极客汽车)

听上去或许有点晦涩,实际上就是华为想要打造自动驾驶、车内娱乐、车辆行驶三方面的软硬件全套供应方案。

首先对于自动驾驶系统,华为称HI将要打造中国道路环境下最好的自动驾驶系统,设计思路基于“以终为始”,将L4级别自动驾驶架构作为基础,提供覆盖L4-L2+级别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搭配各类传感器(包括自研激光雷达)、中央处理器、算法等优势,加上华为在AI领域的积累,该系统可以通过机器自我学习,不断优化提升。

iY3EjmF.png!mobile

(图/极客汽车)

其次对于电动系统,华为称HI将会基于PDDP (电动数字化开发平台多屋里场耦合AI仿真寻优算法) 来打造领先业界的智能油冷散热技术,即核心动力部件采用浸入式油冷散热方式,使得高速行驶时散热效果显著提升,由此提供更强的动力输出,让汽车进入零百3秒多的级别;与此同时,华为还将提供全系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充电10分钟即可增加续航200公里。

A7Z32aY.jpg!mobile

(图/极客汽车)

然后关于智能座舱,华为设想的场景更像是为“全自动驾驶”实现后所打造的。例如AR-HUD可以将普通的挡风玻璃,变成一整块高清大屏幕,结合7.1环绕声音响系统,用户可以看电影、打游戏、开视频会议;并且配合视觉识别、语音能力,可以通过语音、手势、表情进行交互。

最后,华为称HI电驱东西将会采取两套系统联动控制,实现冗余配置,确保任何时候不会丢失动力以保障驾驶安全。此外HI将通过AI和大数据分析,对电池异常进行提前预警,以及通过华为长期的信息安全积累,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

为什么华为要做HI?

乍一看,华为HI承诺的事情都还挺不错,起码华为在芯片、电子电器、软件方面的技术实力不弱,同时拥有雄厚的资本作为支撑,所以可信度总是有的。

但问题是,即便华为投入大量资本和300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他们想要做到的事情还是过于庞大了。每一个分类目标得以实现,都足够和如今传统Tier1级别的供应商相较量,这已经不是开发一套“鸿蒙”系统那么“简单”了。

比如自动驾驶,尽管华为去年已经发布了应用于自动驾驶的几款MDC数据处理平台,但是这东西不仅仅是比对显眼的算力参数,其中不同的图像识别路线,不同的技术方案侧重点将会带来不小的差距,例如英伟达系列芯片侧重于计算机视觉识别,而特斯拉FSD芯片则侧重于机器学习。另外,硬件还只是一方面,算法软件层面的研发和优化才是重中之重,除了仿真平台的训练,还需要海量的实际道路行驶数据才可能真正将“Corner Case”的应对问题解决,才存在实现L4级别驾驶的可能。

再比如车控系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电子电器和软件层面的事情,但实际上,想要将驾驶感受做好是需要大量传统汽车调校经验的。而这并不是华为目前的技术人员和经验积累所能做到的。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华为这套HI方案都面临着不少挑战,尤其是华为前期需要OEM厂提供不少“帮助”才有可能初步实现功能的落地。当然华为自己也很清楚:“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帮助车企造好车。”

6jQFfeU.jpg!mobile

其实说到这里,华为背后的长远目标就很清晰了。

首先要明白资本市场的运作逻辑,除了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域之外,资本非常喜欢一些高新科技的领域,并且这些领域一旦技术落地能够变现,其资本回报率将非常惊人。而近些年有很多因为技术发展引起的风口,例如AI、5G、自动驾驶等;如果你将这些技术集合起来,就会发现新能源汽车领域恰恰包罗了上述所有风口。

华为,就是要抓住这个“蛋糕”。

由于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市场变革,使得所有车企突然有些“不适应”,根本原因在于原本的生产模式已经成熟稳定多年,由供应商把控着的大部分功能,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特斯拉日新月异的脚步。即便是目前Tier1级别的供应商,例如博世、法里奥等公司都纷纷成立了单独的软件研发团队,用于“进军”新的电子电器架构下的智能化功能整套方案。但是仍然存在组织架构、研发模式、人才类型等诸多

“陈旧”的问题。

尽管未来汽车具体会发展成什么样不太清楚,但是大方向一定是更加“智能化”。而如果要实现诸如自动驾驶、FOTA升级以及一系列智能功能,就需要从根本上以“面向功能”开发汽车底层电子电器架构,同时搭配软硬件,才能打造良好的发展基础。而华为,恰恰拥有这样的实力。

无论是对电子电器架构的理解,还是软件研发的实力,华为不仅拥有AI、5G等技术积累,还能够利用庞大的软件研发资源将其整合起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华为6年就开始入局“车联网实验室”,随后不断深入汽车领域,去年推出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和刚刚发布的HI全栈解决方案。

也就是华为看中了这块未来庞大的蛋糕,前期先和汽车OEM厂商深度合作,进行初步的功能落地和成长发展;然后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心壁垒,在汽车领域拥有话语权,逐渐变换身份成为汽车界新的Tier1供应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很多车企并没有能力和实力赶上汽车的“新能源时代”,或者说有心无力;而华为提供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案,只要几个不离谱,对于OEM厂来说,远比自己研发要便宜的太多。不仅如此,哪怕车企拥有自己研发实力,但是华为的生态圈已经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车企加入华为“阵营”也可能为自己产品带来不少竞争力。

此外,虽然大家对自动驾驶技术仍抱有各种怀疑,但是一旦落地实现,不仅在长途运输和公共交通方面蕴含巨大市场潜力,还有乘坐汽车这个使用场景将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其中的各种商业价值可能比手机还要大的多。华为不仅是想从OEM厂那里拿走解决方案的费用,还想从C端用户手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所以其实华为不造车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它压根就不需要造车,就能赚的比“造车的”还多。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