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摸清京东赴港二次上市的底牌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tech.sina.com.cn/csj/2020-06-05/doc-iirczymk5465308.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Vv2umqV.jpg!web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 周霄 刘谧

来源:洞见数据研究院(ID:excel-ers)

最近的京东,看起来一片欢欢喜喜,疫情受益狂赚10亿,股价一路猛涨至新高,市值达到827亿美元。

然而,2018年的冬天,可是京东的至暗时刻。

一边是明尼苏达事件对公司产生的声誉危机,一边是48亿的单季巨额亏损。2018年11月23日,京东股价曾跌至19.21$最低点,相比年初最高价50.5$,跌幅达到163%。很多投资人都是“开着豪车进去,推着单车出来”。

b2Ujeae.png!web

2019年末开始,一波又一波的利好落在京东头上,股价强劲反弹,京东顺势开启回港计划。

然而,投资人总是很“多疑”,怀疑企业长期逻辑是否能正向转变。毕竟资本家总是很“鸡贼”,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出更多短期利好消息,造成“虚假繁荣”局面,坑害小散股东。

其实在投资人和资本家的不断博弈背后,是投资决策的两种驱动因素。长期基本面的转变属于逻辑驱动,短期利好则一般属于信息驱动。

jQVZniu.png!web

在详细展开前,我们先来举个例子。

相亲市场里,很多男生女生都想找一个“多金潜力股”,后半辈子可以少奋斗几年。然而真正挑选时,有些人只看到对方有豪车存款就匆忙结婚,婚后没想到对方好吃懒做,坐吃山空;但是还有一些人,看到对方虽然目前工资不高,但才华野心样样不少,婚后连年晋升,实现暴富梦想。

前者就属于信息驱动,在资本市场里可以理解为,由于某些短期利好消息的出现,股价有所抬升。而后者属于逻辑驱动,就是说由于企业长期发展良好,且有着很好的竞争优势,所以一众投资人上车,股价上涨。

可以理解的是,京东选在618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时点能拿到更高的估值。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京东这个估值高点背后,到底打出了哪些牌?到底哪些是长期逻辑方面,哪些是短期信息层面呢?

长期逻辑:熬过烧钱期,基本面跑通

2003年-2004年,是国内电商的初步启蒙,淘宝与京东先后创立。之后十几年间,阿里开枝散叶,渐成商业帝国,京东却连年亏损,直到去年Q1才连续转亏为盈,总市值也仅占阿里的14.28%。

同样是“00后”,同样是电商平台,为什么京东总是赚不到钱呢?

这与二者的核心商业逻辑息息相关。从成本端来看,淘宝更像是线上版的义乌小商城,而京东可以类比为线上版的沃尔玛超市。

大多数义乌小商城的商品来自各个商家,而市场只需给商家提供“摊位”,并按时收取租金。淘宝属性与其相似,不过除“摊位”之外,淘宝还需为商家提供一定的营销方案,也会在商品卖出后收取佣金。

与义乌不同,沃尔玛的商品更多是自营,即自己进货,自己销售,赚的是买卖间的差价。与之相似,京东自营商品、自建仓储、自建物流,想走出一条与淘宝不一样的“即时配送”之路。

然而,只有将仓储和物流覆盖全国各个角落,才能针对每一个用户真正实现“即时配送”。而这个“覆盖”的前期成本极大,只有订单量足够大,京东才能向上游压榨供应商,降低拿货价格、才能将每一份快递的仓储和物流费用平摊到最小值。

换句话说,谁都知道能赚钱,但什么时候能够跑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019年,京东GMV破2万亿元。随着销售额的扩大,京东的规模效应初见成效。最直接的结果是,从2019Q1京东连续三个季度持续性净利润为正。

虽然2017Q1、2017Q3以及2018Q1,京东的持续性净利润都曾转亏为盈,但总是“闪现”盈利,持续性不强。2019Q1-Q3,京东持续三个季度保持盈利,Q4受年终大促影响,稍有亏损;2020Q1规模化持续凸显,再加上受益于疫情,持续性净利润提高到了20.09亿元。

mqYvayu.png!web

虽然2019Q1持续性净利润仅赚9.8亿元,仅占营收的0.8%,2020Q1的持续性净利润相比阿里也仅占29%。但持续盈利的背后,是每一件商品的成本降低,是平摊到每一个快递的履约费用下降,是每一位员工的管理效率提升,这对京东的“自营”本质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三个点,详细分析规模效应是如何形成,以至于京东可以持续盈利。

京东GMV的不断提升,意味着平台买家越来越多。京东在向上游供应商拿货时,更能保证大规模销量,再由足够大的单量,“倒逼”上游降低价格。这样一来,京东在买卖之间就拿到了更大的差价空间,也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这很明显地表现在京东的毛利率数据中,2018Q3以来,京东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4%以上,2020Q1达到15.4%。从下图中看这一阶段的毛利率,相比2015年之前的13%以下、2016-2018Q年的徘徊在13-14%左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3qmAJb3.png!web

由于“即时配送”的基因设定,京东的高昂履约费用一直是一块“心头病”。隔日到达意味着仓储必须离配送地足够近,快递反应也足够迅速。在这背后,是遍布全国大小城市的前置仓,是超过13万的快递员。这部分履约费用占营收比甚至超过市场费用、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多年都是第一大烧钱项。

然而随着单量提升,仓储和配送的效率也会逐渐提升。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往单量少,一个仓库只存储10个冰箱,随着单量扩大如今会存储50台。仓库租金不变,但利用效率提升了。

从趋势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履约费用占营收比在逐渐下降,从2016Q1的8.1%,下降到2017Q2的6.8%,2018Q4为5.3%,此后稍有上涨,但仍比2016、2017有所降低,2020Q1为6.4%

U3mA3q2.png!web

除了仓储和配送效率提升外,随着单量扩大,收入增长,管理费用也会呈现规模效应。2014年,管理费用占营收比处于1.4%以上,2015Q3、Q4由于业务扩张提升到了1.7%和1.9%,随后逐渐下降,2018Q4达到最低点0.8%,之后基本都在0.9%-1%之间徘徊。

zumQziZ.png!web

与之相比,阿里的管理费用占营收比常年在5-8%左右。可以理解的是,阿里的业务线更复杂,对应的管理费用也更多。但不得不说,在“员工效率”这块,东哥算是拿捏得死死的。

随着GMV的扩张,京东的拿货成本、履约费用、管理费用都逐渐规模化,效率越来越高,由此达成了京东的持续盈利。

当然,京东盈利的达成,不仅仅是其持续经营的规模化成果,也源于和老对手“阿里”的竞争趋缓。

2017以来,拼多多迅速崛起,对阿里的牵制有目共睹。细细想来,曾经的京东和淘宝虽然也明争暗斗,但终究是在不同的赛道竞争(一个赚佣金,一个赚差价)。

拼多多与阿里相似,都是赚佣金的生意,并且从下沉市场入手,以高频打低频,迅速成长起来。拼多多仅用了两年半时间,日均订单2500万单,这是淘宝走了14年的成绩。

拼多多崛起时,更多人开始怀疑阿里2016年左右的高端电商战略是不是出了问题。即便阿里迅速跟上聚划算,但后发劣势也使其在下沉市场不占优势,不得不与拼多多酣战于此。

于是,阿里对京东的注意力有所下降,京东也顺势积蓄力量。两年下来,整个基本面都有了大幅度的进化或改善。

如果站在2018年,京东能否盈利还属于“薛定谔的猫”,如今稍有持续的盈利似乎解答了这一问题,也给投资人吃了一枚定心丸。

而这枚定心丸,在京东的投资决策中,属于核心逻辑导向。因为从长期角度看,京东用规模换利润的路似乎开始跑通了,如果没有大的变化,这个利润的正向增长或许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短期信号:京喜增长、疫情受益、美股反弹

如果仅仅是上述规模效应的逐渐产生,实际上还不足以撑起京东目前在美股如此高的股价,更不能支撑其在港股二次上市的估值高点。

资本市场上,虽然投资人总在尽量保持理性,但当坏消息传来时,大家也会恐慌一下;同样,一波又一波的短期利好消息袭来时,市场情绪也会“感性”地高涨一下。

我们认为,京东目前看起来一片大好的形势背后,其实更多是这种短期利好消息的冲击,它们看起来“美美的”,但或许可持续性存疑。

半岁京喜,用户增长的故事讲得还不错

2017年以来,由拼多多打开的下沉市场,似乎也将用户增长趋于缓和的电商行业再次激活。也许是下沉市场的宏观威力,也许是聚划算的疯狂烧钱,阿里的MAU增长在2017Q3之后,似乎被激活了。

从下图可以明显看出,2017Q3之前,阿里的环比新用户数增长趋缓。然而,随着2017Q3拼多多的强劲增长(环比增加5800万活跃用户),阿里新用户数明显大幅增长,此后虽有所放缓,但增长幅度高于2016年的水平。

Ajme6fy.png!web

对电商平台来说,有用户才有消费,流量是第一大要素。而下沉市场由于低价让利,用户积累速度远超以往,这样的香饽饽,京东怎会放过。

于是,2019年9月,京喜应运而生。

我们在《你的朋友圈,腾讯的吸金石》一文中提到,企业的发展就好像在跑接力赛,增长接力棒总是在不同时期递到不同的指标手中。而大部分面向C端的互联网企业都很相似,他们的第一棒一般都是用户数据的增长,因为只有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变现(当然,会有一些小众业务或服务除外)

京喜也不例外,半岁多的京喜目前正在讲的,就是用户增长的故事。投资人对其初步的期许,也是先圈够足够多的用户。

这个故事,从目前来看,京喜讲得还不错。

上述阿里那样的激活效应,似乎在2019Q4之后,也发生在了京东的身上。从下图可以看到,从2018Q1开始到2019Q3京东的新用户数相比之前有所减少,最高值为2019Q3的1300万人。而2019Q4之后,京喜开始发挥作用,连续两个季度的新用户增长为2800万人和2500万人。

Aj2yuqQ.png!web

并且从下沉效率看,京东的获客成本迅速下降。2020Q1已经下降到了175.9元,当然这其中也有疫情获益的因素,但从这一季度来看,远比之前接近拼多多的水平。

InMjEz3.png!web

虽然用户增长和下沉效率还不赖,但我们在京东2019Q4财报评述中,就曾表达过对京喜的担忧,对京喜增长的“持续性”存疑。

“长期看,如果京喜获得的低客单价用户不能逐渐转化为京东的高客单价用户,那么京东此次对下沉市场的探索或许是低效的。”

由于京东在2019年之后,不再单独披露季度GMV,我们无法对其客单价进行测算。这个低客单价用户是否能转向高客单价的问题还需长期追踪。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京东的618上市,给投资人展现的业绩截止2020Q1。

而此时只是京喜发展初期,MAU高速增长;如果再往后,当京喜圈完MAU开始圈GMV的时候,或许就要“正面刚”阿里拼多多了,毕竟小打小闹抢人可以,真枪实弹抢钱就不行了。彼时京喜遇到的竞争压力,或许会比如今更为激烈。

京喜的第一棒运动员长得又帅,跑得又快;第二棒运动员出发时,外部条件就没有这么优越了,彼时能不能跑得快还尚且存疑。

京东选择在第二位运动员出场之前,排除不确定性,用第一位“高富帅”运动员来定整个京喜的增长基调。

京东是妥妥的疫情受益股

我们都知道,疫情前京东的核心品类是3C数码。3C虽然有更高的客单价,但这些产品过于标准化,价格也相对透明;对京东来说,本身的溢价空间较小,京东能赚到的“差价”也就更少。

然而,快消品由于更不“标品”,消费更取决于主观审美,既定价格中其实有一部分是付给“创造力”的。所以,这些品类的溢价空间会大一些,平台能赚到的差价也更多。

我们前面说过,与阿里不同,京东的电商基因是“即时配送”,就是多快好省中的快和好。然而,普通消费者对快消品的需求更多是多和省,京东由于自营、自送成本较高,实际上很难达成。

所以一直以来,品类调节难、溢价空间小也是京东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然而这个“鸡肋问题”由于疫情的到来稍有缓和。

疫情肆虐的Q1,全国范围内电商及快递业务大规模停摆。此时京东自建仓储、自营物流的优势格外亮眼,以往在淘宝、拼多多低价可以购入的快消品,疫情期间只有京东可以保证送达时效。

特殊情况下,哪怕更贵一点,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特殊时期,保命远比“省钱”重要。

根据财报,京东Q1日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的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38.2%,达525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接近40%。

京东大数据显示,1月20日至2月28日,累计向社会供应米面杂粮及生鲜产品2.2亿件,总重量超29万吨。1-3月,京东平台线上销售中,以成交额计算,禽肉蛋品同比增长301%,蔬菜同比增长207%,清洁用品同比增长333%,粮油调味同比增长79%。

根据招股书,京东日用百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17年的26.4%逐渐上升至2019年的31.5%。2020Q1疫情催化下,该比重迅速上升至35.8%,上升幅度达到4.3%。从与2019Q1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日用百货占比同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5%,妥妥的被疫情催化了。

qe2y6b2.png!web

正因为有着“准备就绪”的物流仓储,趁疫情期间淘宝、拼多多被“第三方发货”缚住手脚,京东快消品类的销售才得以迅速增长。

然而,疫情不是永久的。快递恢复,大家复工后,对快消的需求或许会回归到淘宝和拼多多,京东此次的小规模超车可能会被迅速吃回。

并且,我们在《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却不买账?》一文中也提到,疫情之后的经济回暖浪潮,或许会先“暖”到拼多多,然后是阿里,最后才是京东。

一方面因为相比拼多多、淘宝,京东主营3C数码的性质,意味着其商品单价更高,消费频率更低。而如今疫情影响下,国民消费水平不见得会比2019年更高,那么或许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费降级,“擦擦洗洗又三年”就这么过。

另一方面,消费能力在疫情后的缓慢复苏就像海浪,第一波冲上岸的或许是低价、高频的“刚需”消费品,也就是拼多多的主战场;第二波冲上岸的,是客单价稍高,消费频率更低的“痒点”消费品,如服饰、美妆、快消品类,是阿里主战场;而第三波浪潮,才能将客单价高、消费频率低的3C数码品类冲上岸。

对京东来说,疫情似乎放大了他的仓储物流优点,也对品类调节起到了一个催化作用。而这个催化作用随疫情消散后,京东自身长期的品类优化,或许还是会存在梗阻,关于这一问题,其在招股书中也有提到。

Mbiiuy3.png!web

而其原本的3C品类,可能会更多受到滞后回暖的影响,至少目前,京东似乎还没有像拼多多、阿里那样明显的“大本营品类”复苏信号。

此时京东展现的Q1财报中,品类有效调节、收入强劲增长。然而这个时点过后,品类或许会回归,回暖或许会滞后,彼时的故事就没有当下这么好看了,京东当然要抓住时机上市。

美股熔断后反弹,市场回暖

除了消费市场疫情受益外,资本市场的强力反弹也给京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美股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五次熔断,而其中四次都出现在疫情影响下的今年三月,许多投资人都直呼“活久见”。

疫情影响下,纳斯达克指数从2月28日迅速下跌,3月23日跌至80.5的收盘价,是一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低点。

6jqARvn.png!web

然而,疫情的影响只会是一次性的,市场趋于理性后,从3月底4月初开始,美股逐渐复苏。6月3日,纳斯达克指数反弹回119.34的收盘价。不仅仅是反弹,这个收盘价已经涨到了2010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股的强劲反弹使得一众中概股受益,京东也不例外。受熔断影响,京东在3月16日跌至35.24的最低收盘价,从5月开始出现反弹态势,5月18日出现最高点为55.53$。

A3QfUnm.png!web

美股迅速且强烈的反弹,无疑给市场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市场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开始复苏,也有利于为京东此次回港上市营造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

此后,随着贸易战加剧、金融环境变化,美股是否还能再创新高难以预测。霍华德·马克斯在6月3日的访谈中提到现在的美股市场就像喷泉上的球,一旦水流停止,球就会掉下来。

京东在这个估值“球”掉下来之前,迅速找准时机二次上市,对公司来说是极为机智的,但对投资人是不是有点“鸡贼”了呢?

小结

由于国际政治、金融环境的变化,从阿里、网易到京东,中概股纷纷回港。对企业来说,上市的时点选择及其重要,一开始的估值基调需要尽量定得高一些。

而对京东来说,这一阶段基本面改善、京喜故事好听、疫情期间收益,再加上美股强势反弹。所有因素似乎都在暗示一句话“还不上市等什么!”

但我们都知道,听别人说话最重要的是要听懂“没说出口的那部分”。京东没有说出口的包括利润是否可以持续增长,京喜是否具有持续性,品类调节能否持续,疫情后回暖是否及时。

2020年618或许是京东难遇的“开元盛世”,在所有不确定性来临之前,迅速上市,对京东本身或许是“机智”,但对一众投资人是不是“鸡贼”?这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其Q1成绩,并在此后持续追踪。

3mYvyam.jpg!we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