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24年从萌芽到风口再起!全球陌生人社交编年史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ZrE3euu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当微信里充满了领导、同事、七大姑、八大姨,人们在朋友圈里也开始活得规行矩步。熟人世界里无处排遣的孤独感,无处安放的荷尔蒙,无处消解的压抑和好奇,滋生了陌生人社交这个千亿级别的市场。是刚需还是伪命题?答案不言自明。纵观陌生人社交二十余年的发展史,它似乎一直处在旋涡之中,又一直飞在风口之上。

国内:

探探、Soul等多款交友App频频被下架,监管不断趋紧,一时间风声鹤唳;

映客以8500万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积目”,发力陌生人社交市场;

陌陌陆续发布了4款新社交产品,以矩阵化战略向“中国版Match Group”的目标迈进……

海外:

Tinder宣布将面向新兴市场推出Tinder Lite,以东南亚为起点进军亚太地区;

Google推出社交工具“鞋带”,Facebook推出“暗恋”功能,巨头们布局陌生人社交的步伐似乎一刻也未停歇;

MICO将品牌升级成MICO WORLD,强化了其全球化属性,继续在中东、印度这些异域国度默默吸金……

约炮,色情,违规……陌生人社交始终伴随各种各样的争议,但又不断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入场者。旋涡之下,风口之上,这门荷尔蒙生意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

1995-1997年:Match.com诞生,陌生人社交萌芽

1998-2008年:中国婚恋网站的黄金十年(伴随论坛交友的兴与落)

2009-2010年:LBS社交萌芽,“附近的人”开始出现

2011-2014年:移动互联网时代,陌生人社交井喷(陌陌、Tinder、Bumble、探探、MICO)

2015-2018年:娱乐化,矩阵化,陌生人社交的商业爆发期

2018年至今:风口再起,未来可期

一、1995-1997年:Match.com等诞生,陌生人社交从美国萌芽

1995年4月,约会交友网站Match.com上线,开创了陌生人交友的先河。

Match的创始人是Gary Kremen及Peng T. Ong。1999年,它被美国IAC公司收购,直至现在。

尽管经历了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迁,Match依然在这个行业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已发展为旗下拥有多个交友约会产品的集团Match Group。

在Match诞生的20年后,IAC将旗下多款约会交友软件打包整合进Match Group。

2015年11月19日,Match Group在纳斯达克上市。

QZR7nib.jpg!web

Match Group旗下约会交友品牌

如图可见,当下美国最大的约会App Tinder也隶属于Match Group。Match Group甚至还在2012年购买了中国相亲网站珍爱网20%的股份。

Match.com诞生之后的两年,美国陆续出现了一些约会交友平台。如1997年上线的犹太人交友社区JDate。JDate致力于为犹太男女提供交友及约会的机会,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世界里主流的交友平台之一。

现在回头去看Match,会发现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从那个时候起,美国人寻找伴侣的方式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斯坦福的社会学家团队指出,截至90年代,美国平均五对异性恋情侣中,就有一对是在办公室认识的,但这个数字在近20年来已经下跌到10%。与之相对的是,他们从网络成功找到对象的几率,从1995的2%跃升至2017年的39%。

通过互联网结交为朋友、恋人、夫妻,这样的形式以美国为起点,从1995年起开始在全球逐渐蔓延。几乎是紧随其后,在另一个互联网大国——中国,在线陌生人社交也初现雏形。

二、1998-2009年:中国婚恋网站的黄金时代

在缺乏date文化的中国市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曾被大众普遍认同。在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陌生人社交局限于婚恋相亲网站。

婚恋相亲网站聚焦于促成现实婚姻,不算典型的“社交”,且随着其商业模式的发展,线下元素过于浓重,因而并不那么“互联网”。所以我们姑且把婚恋网站视为中国陌生人社交的雏形:

1998年5月,珍爱网的前身——中国交友中心在深圳成立,这是中国首家婚恋交友网站;2003年10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读研二的“小龙女” 龚海燕 ,在宿舍创办了世纪佳缘;2004年5月,投行出身的 李松 和熊志强收购了中国交友中心,将其改版并起名为珍爱网;2005年5月,目睹数百位父母替儿女相亲场面后,田范江、钱江、慕岩共同创建了百合网;

2007年7月,有缘网的前身红豆网上线,由董舰创立,次年开始从WAP端切入。

自此,中国在线婚恋的几个主要玩家集结完毕,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争夺。虽然在2005年之后,同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嫁我网、爱情公寓、绝对100、中国红娘网等等,但都没有能进入第一梯队。

与创业者的热情相对应,这个市场在当时也备受资本追捧。

2004年-2007年,仅珍爱网、百合网、嫁我网、世纪佳缘几家,就获得了超过5000万美元投资,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金额。

ummEjqm.jpg!web

2004-2007年几家婚恋网站的融资情况 / 数据来源:艾瑞

经历了从1998年到2008年长达十年的漫长摸索,包括世纪佳缘、百合网、有缘网、珍爱网在内的市场竞争格局形成。虽然火热一时,但婚恋网站还是陷入了发展瓶颈,并没有走向更大的未来:

2015年12月,世纪佳缘从美国退市,与百合网打包合并上市国内新三板;

2017年11月,珍爱网在借壳上市失败后,把自己“卖 给了 太盟投资集团

2018年8月,有缘网在排队两年之后,撤回了IPO申请。

由于模式局限、经营过重、盈利方式单一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婚恋网站的故事就这样悄然落幕。(反观西方市场,由于约会文化和付费习惯等因素,美国的Match、英国的Badoo等交友约会网站在这个时期都在稳步发展。)

另外,在婚恋网站混战的同时,中国的论坛交友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巅峰到平淡的发展:

1997年,猫扑上线。1998年,西祀胡同上线。1999年,天涯上线。2005年,校内网、豆瓣上线。2008年,开心网上线。如果把早期的QQ也算作陌生人社交,它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3e6RfaI.jpg!web

1997-2008年诞生的交友论坛

无论如何,聊天、陪伴、约会,并不一定与婚姻有关。在21世纪的头十年,网络交友成为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一种交友方式。专注的、定制化的陌生人交友产品,在用户的需求之下呼之欲出。

三、2009-2010年:LBS社交萌芽,“附近的人”出现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的服务,依托移动设备实现。

LBS首先从美国发展起来,起源于以军事应用为目的所部署的全球定位系统。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定位为核心功能的应用开始广泛出现,陌生人社交就是其中的一种场景。

随着LBS的普及,以“附近的人”为主要功能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开始陆续出现。

2009年, 郑伟 杰和他的团队研发了飘信,用户可以在产品中定义自己的社交圈子范围,通过地理位置结交 周围 的朋友。

飘信并没有存活太久,2012年就停止了运营。不过在大洋彼岸,与飘信同年诞生的一款产品却取得了成功。

2009年,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手机社交服务网站Foursquare在美国上线,短时间内注册用户规模便超过100万,到两年后则达到了750万。这种全新的服务体验给陌生人社交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

Foursquare很快成为移动互联网业界、媒体、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并掀起了一股模仿热潮。美国本土涌现出了Loopt、Bright Kite、Yelp、Where、Gowalla和Booyah等LBS社交网络服务商,中国则出现了陌生人社交市场的一个重要玩家——陌陌。

四、2011-2014年:移动互联网时代,陌生人社交井喷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悄然到来。加上LB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陌生人社交行业瞬间变得性感。

从2011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平台级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各式各样的形态。

MZnm2eV.jpg!web

2011-2014年上线的主要陌生人社交产品

1. 2011年,陌陌:中国第一款“约炮神器”

2011年8月,陌陌第一个版本上线,定位为一款基于地理位置、满足用户陌生人社交需求的移动产品。

走心还是走肾,这是关于陌生人社交产品与生俱来的争议点。而早期的陌陌,在定位上无疑选择了后者。

以认识附近的人为切入点,陌陌抓住了很多男男女女的神经。这种近在咫尺的诱惑,成就了陌陌的荷尔蒙生意。

“约炮神器”陌陌的用户量一路飙升:2012年1月28日,陌陌用户达到100万。半年之后,2012年8月1日,陌陌用户突破1000万。当年12月,陌陌用户突破2000万。三个月之后,这个数字达到了3000万。

而这个时间节点上,曾经相继推出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功能的微信,已经开始转头去搞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去了。

经过两年多的快速扩张,根基渐稳的陌陌开始寻求品牌上的转型。2014年5月,陌陌推出十四张“洗白”海报文案,力辩自己不是“约炮神器”,强调兴趣交友的属性,同时在画风上直怼微信。

2015年,陌陌还请贾樟柯拍摄了一支广告,讲述三个年轻人通过陌陌找到同好的故事。

虽然后期为了挽回品牌形象,陌陌耗费了大量的力气与成本。不过回过头来看,陌陌当初的选择也无可厚非,它毕竟在夹缝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事实上,陌陌从一出生就面临着炮火的洗礼。当时的国内社交市场,腾讯QQ和新浪微博风头正盛,人人网的活跃度依旧很强,米聊和微信也已经初露锋芒。在后续的发展中,微信迅速崛起,米聊和人人网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微博也在冲击中几近殒命。

另外,陌生人社交本来就属于一种较为敏感的情感需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膨胀和野蛮增长,整个行业甚至都被挂上了“约炮”的标签——Tinder也不例外。

2. 2012 年,Tinder:滑动匹配交友开创者

“他长了一张让人想左划的脸。”在美国,这句话可以表达对一个人颜值的否定。

2012年,Sean Rad和Justin Mateen创立了Tinder,开创了“左滑右滑”交友产品的先河。

面对异性照片,左滑无感,右滑喜欢。彼此喜欢则配对成功,接下来就可以聊天了。

2012年9月的开学季,Tinder在南加州大学的校园里发布。不到一个礼拜,下载量达到4000,成为校园的当红话题。两位创始人于2013年被Forbes选为 “30-Under-30”。

不少人分析,简单的互动界面是Tinder成功的关键因素。从注册、登陆阶段开始,Tinder就力求简化用户的“工作”,成为用Facebook账号登陆的先驱。登陆后设置位置、性别、照片,然后就可以开始约了。

另外,这种模式还降低了人们对于“被拒绝”的恐惧。Tinder只显示配对成功的对象,看不到拒绝你或已被你拒绝的对象,这无疑会让人非常轻松。可以说,Tinder在产品设计和用户心理洞察上都做得极为出色。

经历了六年多的发展,Tinder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受欢迎的约会交友软件。目前,Tinder的日活超过1000万,每天产生200亿次滑动,完成16亿次匹配,每周帮助用户实现100万次约会。

通过Tinder寻找伴侣和约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Tinder的成功,也让“滑动配对”成为后来无数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效仿的模式,Bumble、探探、MICO都有此功能。

3. 2014年,Bumble:一场撕逼大战催生的女性向交友平台

说起来有些狗血,Tinder和Bumble曾有过一段纠结的历史。

Bumble的创始人兼CEO Whitney Wolfe Herd曾是Tinder的高管,也是Tinder的联合创始人Justin Mateen的前女友。

2014 年 6 月,Whitney表示她的前老板兼前男友 Mateen持续对她进行辱骂和威胁,公司还剥夺了她联合创始人的头衔。她一怒之下起诉了Mateen,最终Mateen被迫辞职。

除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Whitney还打算从商业上与Tinder抗衡。她于2014年离开Tinder并推出了Bumble,承诺为女性提供更安全的约会体验。

Bumble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让女性率先行动。该应用的特点是需要女性首先采取行动,发出第一条信息。凭借独有的切入点,Bumble获得了大批女性用户的欢迎。

对于交友平台而言,女性用户无疑是更加值钱的,能够带来7倍于其数量的男性用户。2016、2017两年,Bumble的下载量增长了570%。根据分析公司App Annie的数据,2017年,Bumble已成为美国下载量第三大的约会应用。

Match Group曾向Bumble提出了4.5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但被Bumble拒绝了。有人说,是Whitney一手改变了约会动力的基调。Bumble的成功无疑为陌生人交友产品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4. 2014年,MICO:土豪也寂寞

陌生人社交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欧美和中国市场大获成功。但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保守、内敛的世俗社会里,线上的陌生人交友需求反而更加旺盛——MICO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2014年,在中国互联网公司扎堆出海的时期,一款叫MICO的产品上线,它的第一站便是阿拉伯世界。

在中东国家,在街上搭讪这样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线下的娱乐方式也非常匮乏。现实生活中,他们比中国人更加保守,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线上社交。

另外一点不容忽视的是,中东是一片土豪遍地的富庶之地,是互联网产品吸金的优选市场。

MICO最初的模式类似于陌陌,基于LBS的社交,可以结交附近的人,因此被不少媒体称为“海外版陌陌”。后来MICO加入了类似Tinder的滑动配对功能。

另外,基于其全球化属性,MICO附带了“全球漫游”和“即时翻译”这样的功能。

关于MICO的创始人,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资料。已知的信息是,其产品和技术的核心团队来自腾讯和微博,而市场与运营的负责人则来自中兴和华为。

“本地化”或许是MICO致胜的关键。许多美国产品风靡全球,但在不同地区的本地化方面并不会下什么功夫,一般来说都是仅做语言版本的翻译。

MICO则不同。因为其创始团队的海外基因浓重,在中东、北非、东南亚这些国家工作或生活过多年,所以针对不同地区和文化做了深度的本地化。

比如,中国或美国的产品的界面显示都是以左端为起点,而阿拉伯用户则更习惯把内容都放在右端。这些细节上的“适配”,迎合了很多当地用户。

目前,MICO在全球的下载量超过1.5亿,在中东、东南亚、印度等地区做到了头部。这也足以说明,陌生人社交,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在各种文化氛围中,都是一种刚性需求。

五、2014-2018年:娱乐化,矩阵化,陌生人社交的商业爆发期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并不一定是耍流氓,但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产品则一定是。

社交流量是为最值钱的流量,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但陌生人社交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赚钱门道。

2014年-2017年,陌生人社交产品在商业化探索上逐步成熟,迎来了营收的爆发,不少产品也实现了资本化。

1. Match Group:矩阵化战略和付费会员制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Match Group是这个行业里毫无争议的老大。

2015年11月,Match Group在纳斯达克上市,并在上市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也在资本市场得到了持续认可,目前的市值已超过210亿美元。

Match Group通过矩阵化的战略占领市场。从1999年Match.com被IAC收购后,IAC开始把多款约会交友软件打包整合进Match Group,并持续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收购和投资。

目前,Match Group旗下有超过7个交友约会产品,这还不包括其投资、持股的产品。

Match Group的主要营收来源是会员付费与广告,其中会员付费占了绝大部分。以Match整体估值中的权重占2/3的Tinder为例,不难看出其强大的吸金能力。

Tinder的付费会员服务包括会员(Tinder Plus)和黄金会员(Tinder Gold)两种。

Tinder Plus的功能包括无限点赞次数、每月一次排名靠前的机会、选择可见对象(如只对赞过的人可见)、在全球范围内任意配对、无广告等等。而Tinder Gold除了拥有以上的基本会员功能外,还可以查看喜欢你的人,从而实现快速匹配。

Tinder Plus的费用是9.99美元/月,Tinder Gold的费用是14.99美元/月。在美国,Tinder Plus对于30岁以上的用户,费用高达19.99美元/月。在英国,28岁或以上的用户每月收费14.99英镑。

Tinder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付费用户为470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0万,其出色的货币化表现成为MatchGroup股价上涨的最大助推因素。Tinder还曾一度力压Netflix和糖果粉碎传奇,荣登美国iOS畅销榜第一的位置。

Tinder曾面临Hinge的低价竞争,后者的会员费用为每月7美元。不过在2018年,财大气粗的Match Group对Hinge进行了收购,将其矩阵化战略贯彻到底。

2019年第一季度,Match Group的平均付费用户数增至860万,增长了16%;收入增长约14%,至4.646亿美元,高于预期。

ARjI7vQ.jpg!web

图源:Match Group官网

去年5月,Facebook宣布将推出约会功能,当天MatchGroup股价爆跌22%,连带其母公司IAC Corp股价也下跌了17.7%。但是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Match Group用实力证明了自身盈利能力,股价逐步拉升。

2. 陌陌:“用视频认识我”

美国玩家Match早在几年前就找到了会员付费这条商业路径。但在中国,会员订阅的付费模式几乎是在近一两年间,才刚刚在爱奇艺等视频产品里显现了可行性。

那么陌陌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起初,陌陌也曾效仿过Tinder,试图通过会员收费盈利。但即便加上广告和游戏收入,陌陌依然亏损。2014年,陌陌净亏损增加了近两倍,仅在2015年第一季度勉强实现了盈利。

2014年12月,陌陌登录纳斯达克,此后陌陌开始了对产品大刀阔斧的改革,在6.0版本经历了35次的版本迭代后,陌陌终于找到了另一条实现商业化突破的路径——直播。

2015年第三季度,陌陌邀请少数事先选定的歌手举行现场直播音乐会。2016年,陌陌推出直播,向所有用户开放视频直播平台。

2017年第一季度,直播业务的营收增至2.126亿美元,陌陌获得了8120万美元的净利润。

至此,“视频”成为陌陌新的关键词,“用视频认识我”的广告语一时间铺天盖地。

现在看来,社交产品走向泛娱乐化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选择。按照陌陌CEO唐岩的说法,一个社交产品,如果只有功能性的应用,而没有内容消费场景,肯定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当时国内外大多数陌生人社交产品都是以“约会”为核心的功能性产品,这些产品的宣传语就是非常明显的体现:

“约朋友的朋友” - Hinge

“每天只有一个高质量约会APP” - Coffee Meets Bagel

“需要用领英递交申请排队才能进入的约会APP” - The League

“逼女生先跟你说话的约会APP" - Bumble

不难看出,这些产品以促成现实中的约会为第一目的,力求从线上迁移到线下,这与互联网思维中抢占用户时长的理论似乎背道而驰。

如何把用户留在平台上,让他们在平台上聊天、陪伴、娱乐,以及消费?基于这样的思考,一批平台逐渐向泛娱乐进化,比较典型的,除了陌陌,还有“海外版陌陌”MICO。

3. MICO:陌陌+Tinder?

与从炮火之中突围的陌陌非常相似,独立生长的MICO从一开始就非常务实。

重运营型产品的海外拓展,没有金汤匙,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自我造血。Tik Tok 2018年在海外拓展中烧掉12亿美金,这是MICO这样的创业团队想也不敢想的。

在完成了早期的用户积累后,2017年,MICO和直播产品Kitty Live完成合并打通,加入直播、短视频、游戏等一系列娱乐功能,随后迎来收入的爆发。

qqi2a2q.jpg!web

SensorTower发布的2019年Q1中国App海外收入榜

通过核心的社交属性沉淀用户关系,通过各个娱乐模块提供内容和消费场景,在海外新兴市场,MICO走通了陌陌的模式,实现了低成本、强留存、高时长,以及营收的快速增长。2018年5月,MICO宣布实现规模化盈利。

“社交+娱乐”的路径已被验证,那么“娱乐+社交”是否可行?事实上,2016年开始出海的许多直播平台,都在随后的一两年尝试过向陌生人社交转型,但鲜有成功者。

这不难理解。交友之后一起娱乐,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过程,在女性相对稀缺的交友平台,直播从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名女性同时与多名男性社交的结果。

反之则不然。直播平台的用户目的明确,即观看直播内容,直播产品的第一入口也不可能满足社交需求。直播平台强行社交,这种逆向的结合注定会无疾而终。

在盈利快速增长的同时,MICO也在进一步深化其社交功能,加入滑动匹配的功能,并将其放在第一级别,带来的结果是会员付费营收占比的不断增加。

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会员付费模式近两年逐渐成熟。陌陌在2018年收购了探探,除了矩阵化布局,陌陌也在丰富自己的盈利模式。

六、2018-2019年:风口再起

风似乎又吹了起来,从2018年开始。

2018年初,主打“心灵社交的”Soul获得了DST领投的B轮融资。在这家曾经投出了snapchat、探探等明星社交产品的基金指引下,Soul获得了不少VC和大厂的青睐。

2018年末,上线一个月的“音遇”,拿到红杉资本和高榕资本等投资的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相看”也获得2亿元融资。

寒冬之下的国内市场,资本对陌生人社交赛道依然充满信心。有人说,陌生人社交的第四个风口来了,而这股风今年还在持续。

4月,快手全资收购图片投票社交软件“虾头”,进一步布局陌生人社交。陌陌在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后,又在7月刚刚上线了社交产品“瞧瞧”。在港上市的映客,近日宣布以8500万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社交平台“积目”……

虽然色情、违规、不安全等负面声音不绝于耳,但这个行业似乎始终充满着生命力。

当微信里充满了领导、同事、七大姑、八大姨,人们在朋友圈里也开始活得规行矩步。熟人世界里无处排遣的孤独感,无处安放的荷尔蒙,无处消解的压抑和好奇,滋生了陌生人社交这个千亿级别的市场。是刚需还是伪命题?答案不言自明。

纵观陌生人社交二十余年的发展史,它似乎一直处在旋涡之中,又一直飞在风口之上。

往前看,全球陌生人社交的未来格局,仍充满未知的变数。尽管Match、陌陌、MICO等早期玩家已各自割据一方,但这是一个并不局限于巨头生态的行业,新的模式随时可能引发颠覆性的效应。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