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Uber亏损十年终上市,硅谷泡沫危机倒计时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54479?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猎云网(微信:)杭州】5月10日报道(文/王潇宵)

十年之前,Uber诞生于时代的分水岭——智能手机的崛起、应用商店的出现、对按需服务的渴望推动了Uber的爆发式增长,并创造了消费便利的全新标准,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

十年之后,Uber已从最初的“点击按钮搭车”发展成一家涵盖出行、外卖、货运三大主要业务的庞然大物,并已涉足自动驾驶和城市航空领域。5月10日,Uber终于要迎来IPO时刻。

但在老对头Lyft上市次日股价暴跌12%,反弹后再度大跌近20%的巨大阴影下,Uber悄然下调公司估值至800-900亿美元,与此前高调声称的1200亿美元市值相差甚远。

即便近日接连传出Uber上市的利好消息:Uber IPO认购达三倍、高盛将获6亿美元回报,回报率达12000%……仍无法打消人们心中的顾虑,甚至有人开始担心Uber上市会引爆硅谷的泡沫破灭。

那么,情况真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吗?

自比亚马逊,是鸿鹄之志还是好高骛远?

在成立的十年里,Uber靠疯狂融资烧钱走上了行业老大哥的位置,却依然处于亏损之中,甚至在此前提交的IPO文件中承认其盈利途径尚不明确,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利润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而Uber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依然对Uber抱有强大的信心:“书本之于亚马逊,相当于汽车之于Uber。”

就像亚马逊在成长为数字零售巨头之前一样,它最初也只是一家线上书店,Uber希望共乘业务只是其之后更广阔交通业务平台的一个基础,Uber正在努力成为一款超级应用,并在前期大量烧钱来实现它的目标。

而且,科技公司在成熟过程中出现亏损并非闻所未闻。亚马逊在1997年5月首次公开发行后的数年里首次实现盈利。但专家也表示, 像Uber这样体量与规模如此之大的公司仍然亏损如此之多,实属罕见,这也是出行平台一直备受质疑的关键点所在。

“对Uber来说,将自己定位成平台并和亚马逊联系起来,是明智的选择。” Renaissance Capital负责人Kathleen Smith称,“如果你没法谈盈利,你最好有一个平台计划,因为这是能让投资者容忍亏损的唯一方法。”Uber或许是在希望将自己定位为一种“必备品”式的服务,来吸引投资者注资——必不可少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赚钱。

Uber提交的IPO申请报告显示,个人出行业务目前仍是Uber营收的主要来源,2018年营收为92亿美元,占到当年全部营收113亿美元的81.4%。同年,Uber乘客出行52亿次,平均每次出行损失58美分,亏损超30亿美元。Uber外卖尽管营收规模尚小,但增速最快,2018年营收为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Uber货运业务在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达到1.25亿美元,Uber计划在2019年将该业务进一步拓展至欧洲地区。

招股书中引用了几个可能妨碍盈利的问题,例如价格战、司机激励措施等,该文件指出,潜在的无法“吸引或维持一定数量的驱动因素”将使其平台“对平台用户的吸引力降低”。而持续不断的亏损,让Uber在2016年到2018年的两年多时间里烧掉了100亿美元。

真正致命的因素是该公司的增长正在放缓。Uber在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近10亿美元,营收约为30亿美元。Uber去年的净收入增长了42%,为112.7亿美元。这比该公司2017年106%的收入增长要慢得多。同样,2018年第四季度,其月活用户数量仅增长35%。就在2017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还在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

假设Uber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保持这种运营速度,它可能会在大约120亿美元的收入中损失约40亿美元(2018年损失18亿美元)。

反观亚马逊,近十年来亚马逊苦心经营,最终取得了云业务的突破, 数据显示亚马逊的网络服务销售额为每年50亿美元,并且每年增长近50%,利润丰厚 。并且,亚马逊在物流、交付和云计算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最终打消了华尔街的投资者们的怨怼。

雪上加霜的是,Uber陆续退出海外市场,2016年将中国的出行业务售卖给滴滴,2018年将东南亚业务转让给Grab。性丑闻、高管离职潮等事件均对Uber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加上当前在全球出行市场上的头部玩家,皆处于亏损状态,而面对如此困境,上市,似乎成了共乘巨头除融资以外的另一选择。Lyft上市股价大跳水却又加剧了外界资本对出行行业的质疑。

Uber当然不想重蹈覆辙。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亦是如此,下调估值,蒸发数百亿美元在所不惜,资本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估值虚高,亏损巨大,用钱砸出一批独角兽

由于Uber的增长放缓,以及潜在的亏损增加将给投资者带来压力,该公司股价可能会大幅下跌。估值专家Aswath Damodaran估计Uber价值可能在580亿至620亿美元之间,他曾对Lyft的股价做出精准预测,很有可能Uber在下调了估值后依然存在较大的泡沫。

而盈利模式模糊、亏损巨大的困局不禁让人回忆起2000年那场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灾难。如今的独角兽企业们的营收比当年的泡沫企业高出几个数量级,IPO估值也稍显理智,现在TMT企业在标普500指数中占32%,而当年已经达到了45%, 科技市场看似繁荣,但很可能已经到了泡沫破裂的临界点。

靠着PPT就能拿到巨额融资的日子已经远去,烧钱撒币模式的余波却仍未散去。千亿软银愿景基金就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亿万支票不断开出,那些亏损的创企得以继续 烧钱、亏损、续命,直至登陆资本市场。

而一个连年亏损,难以盈利,且增速放缓的公司想要生存下去,管理层不得不选择继续烧钱度日。曾以为如今的独角兽们想要上市,是已经足够强大,可以面对资本市场的审视,但现在看来, 或许这些科技企业只是害怕无钱可烧,骤然暴毙,因此才匆匆冲刺IPO 。通过IPO大量圈钱,再烧钱。再加上较低的利率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反弹,这场狂欢派对还会继续一小段时间。

但我们无从知晓,这些企业的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一旦无钱可烧,这些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大幅调整商业模式,改变成本结构吗?最终受害的依然是投资者。和传统科技企业相比,这些必须要大量烧钱才能存活的科技企业,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10亿估值不是避风港,企业如何经历市场拷问?

10亿美元的估值似乎不再是一个安全指标,反而代表着普遍高估的巨大危险。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项研究表明,独角兽公司的价值大多都被高估50%。这项研究由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ill Gornall和斯坦福大学的Ilya Strebulaev进行,研究了135个独角兽企业。在这135个企业中,研究人员估计,将近一半或65家企业的估值应该低于10亿美元。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上市的公司中,有76%的公司在首次上市前一年的每股收益都是无利可图的。这是自2000年互联网繁荣达到顶峰以来的最大数字,当时81%的新上市公司无利可图。

对于近日刚刚公开宣布计划IPO的WeWork来说,风险就更大了,WeWork去年营收为18亿美元,但亏损19亿美元。

硅谷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指出,要想证明这不是泡沫,Uber、Lyft等科技企业就必须说服投资人相信:只要它们决定盈利,并且停止市场扩张,就可以快速止损。过去10年,它们和它们的风险投资人一直都是这一论调。唯一的问题是: 这一假说并无任何数据支撑, 事实上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并无任何关联,很多行业会一直处在市场争夺之中,始终利润微薄。

再来看看美股IPO市场,虽然在2018年表现稳健,但从四季度开始明显放缓,这个迹象延续到了2019年年初。期间,美国政府在去年12月22日至今年1月25日陷入“部分关门”状态,导致整个IPO市场陷入瘫痪。

据FactSet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仅34家公司IPO,比2018年第四季度的58家下降41%,比2018年一季度下降40%。 就数量而言 ,一季度是自2017年第一季度以来表现最差的; 就募集资金而言 ,一季度IPO累计募资74亿美元,比上一季度下降34%,比去年同期下降61%,是自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差的季度。其中,募资超过5亿美元的仅Lyft和Levi Strauss两家公司,也是自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达到这一门槛的最低数字。一季度IPO平均募集资金仅2.18亿美元,不包括Lyft的话平均募资仅1.54亿美元。

另外,2018年总共有44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如拼多多、爱奇艺、蔚来汽车、流利说、优信二手车、哔哩哔哩、腾讯音乐等,是2010年以来中国公司赴美上市最多的一年。同时,受大盘震荡,2018年上市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二都以下跌收场,平均跌幅达13%。不过,到目前为止2019年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急速下降(第一季度仅为4个),IPO规模也比去年小得多。

近年来,独角兽们上市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Snap自2017年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上市,其股价在首日交易中大涨44%,如今股价不到11美元;Dropbox上市首日涨幅为36%,然而,随坐拥5亿用户,其付费用户仅20万,不由得让投资者犹豫再三;净菜电商BlueApron,在2017年6月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上市,上市第二天即破发;还有Fitbit,该公司在2015年的股价是45美元,目前它的股价只有5美元多一点。

不仅仅是独角兽公司被严重高估了。拿到近亿美元的美妆电商Birchbox的估值约为5亿美元,而沦落到最后,唯一愿意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它的是它的前投资者。

不用说没盈利的企业,就算是盈利的企业不一定经地起拷问。Zoom通过其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3.305亿美元的营收。但是,这是项非常基础的业务,通过高度充分的竞争后,更像是一种标准化的商品。而整体视频会议的市场规模也只相当于Twitter市值的三分之二。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独角兽公司的疯狂时代正在显著放缓。随着2018年市场的重新波动,独角兽公司的股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美联储超低利率时代的终结,也将拖累这些估值过高的股票。随着利率在2018年持续上升,这将加速独角兽的衰退。 一些金融模型预测,高达80%的独角兽公司将在两年内倒闭。

或许正因为担忧科技企业存在“泡沫”,投资者已经开始畏手畏脚,Lyft的股价比IPO时的发行价已经下降了13%,Uber曾经希望以1200亿美元登陆资本市场……

硅谷投资人王川分析称,若Uber上市后也同Lyft一样惨遭股价下跌,那么每股33没有,500亿美元的市值是底线,低于这个数,软银将面临亏损,并且2015年之后即使每年收了8%的股息的优先股投资者也要面临亏损。等到2019年11月Uber股票解禁那天,必然有一大票人等着套现,届时股价可能迅速跌破33美元。到时候各大VC该如何向LP交代?

若真如此,诸多投资者必然会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全球风险投资或将严重萎缩,行业巨头很快会受到波及,股价下跌,新一轮的裁员潮将出现……

这样的局面恐怕算不上“科技繁荣”了吧,更有甚者,我们如今所处的科技泡沫会比2000年的那一场更加庞大。一旦破灭,原先不合商业逻辑的行为会被迫中止,而新的事物又将破而后立。

不论如何,Uber的上市都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十大IPO事件之一,同时也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后,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IPO。或许在资本的支持下,Uber能够坚持到找到明确盈利模式的那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