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伴随青少年成长的游戏,如何成为教育的伙伴 | 游戏力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328/201806/2650881211/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作者简介:

陶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人探究学习协会理事,中国战略协会教育政策研究分会理事。现为《远程教育杂志》执行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多年来主要从事数字娱乐与人的发展、游戏化学习等研究。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与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由现实单一的物理社会/空间,演变成“现实—虚拟”社会/空间双元并存的新格局。

虚拟社会/空间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人们赖以产生、分布和接受、加工信息的符号、载体、介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它造就了一代与他们的前辈具有全然不同特点的新人类——伴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成长的“数字一代”以及智能手机/终端普及而来的“划一代”—— 他们的生活、休闲、娱乐、学习、社交等,以一种崭新的样式与话语体系出现在人们身边。

另一方面,当今的数字游戏正不断裹挟、融合着各种新技术、新艺术、新视觉、新工具(如XBOX、PS4pro)呼啸而来,游戏变得日益泛在化,影响力开始超越电影业。

比如每年的E3大会(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sition,全球电子娱乐展),不仅是全球新游戏的发布会,更是新技术亮丽登台的大型嘉年华,吸引了全球无数人的眼球。

这些新技术等还随着游戏大作的发布与体验迅速传播、推进到其他领域,使得支撑泛在游戏的各种技术、工具及环境等,已构成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影响、依赖的生态群落与谱系。

在这样一种时代环境下,数字游戏自然成为青少年之所爱,游戏如同身边的空气一样,几乎如影随行,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便是当下时代的客观存在。

一、游戏已是当今青少年成长的伙伴,该如何让它成为“益友”?

从历史长河来看,游戏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成为社会的热点,成为众多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就是因为游戏“变脸”了。

游戏变得与传统的实体游戏(如跳绳)完全不一样了,变得那么眼花缭乱、那么绚丽多彩与富有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更为有趣与魅力的游戏,与当下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是那么得形影不离,君不见,“哪里有电脑、哪里就有游戏;只要拿手机、游戏就运行”的场景,几乎每天随处可见。

为此,一些家长及社会人士十分不安甚至惊呼,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今天的孩子,早已是“数字一代”甚至是“划一代”。

正如Marc Prensky早在2001年指出的:我们的学生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设计的教学已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对象。

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浑然不知,自我感觉良好,有着强烈的教育路径依赖,总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居高临下,看待并处理游戏问题。动辄“玩物丧志”,一口一个“电子海洛因”。

问题是,这,还管用吗?又有多大效果?

在当今的青少年眼里,越来越重要的虚拟时空与数字娱乐所具有的人际、信息交流与体验互动等,与日常的非正式学习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谁在分不清,也不必要去分清。

因为,今天的青少年自然而然把它们作为一个生活的连续统,是一种生活方式。即在他们眼里,学习、体验、交流、娱乐、社交等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游戏的娱乐、体验过程,本身就充满着有意义的信息获取、人际互动、冒险解谜、知识建构、基于问题探究及交互等活动。

比如,游戏过关中的相互探讨、协同完成任务以及老鸟、新手之间的竞技、技术示范或“传帮带”等,一切是那么地自然、随和与富有实效。往往在谈笑间,获得了全新的认知、感悟、启迪,学得一招半式,甚至是学会一些实用的编程知识与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游戏中还能获得别具一格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更易受到关注,获得虚拟时空中同伴的大量点赞乃至不经意之间成为“网红”……

试问,这些因素,我们正规的课堂上有多少?他们能够有效获得吗?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游戏及游戏体验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的历练,只要应用适当,游戏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催化剂”,成为他们成长的良友伙伴。

我们今天不是很关注青少年的计算思维培养与编程教育吗?如何着手?我们不能光盯着学校与课堂,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媒介,而且很有实效性。

比如,从卡关、提问、互动、解疑/答疑、解决问题这一游戏中常见的流程来审视:当青少年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或难于进行下去的问题时,他们都具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强烈“冲动”(这可能在正规课堂上难以感受到),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指点、解答。

从早先专门去找该游戏的“攻略”到如今通过各种顺畅的社交工具(如微信)提问、与人讨论等,能迅速而有效地聚焦问题,从而付之行动。

这种过程往往针对性很强,解决问题的效率比较高,许多青少年就在这种“求解”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启发并立即去解决难题。

他们慢慢学会了面对复杂场景的逻辑思考方式,或在杂乱无章的线索中如何去寻找关联与次序。这,就是一种探究学习过程,在探究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也正是我们正规课堂或学习中常采用的,所不同的只是活动方式、媒介。

我觉得更为可贵的是,在这种人们不太注意的游戏体验中,隐藏着大量的设计思维、计算机技术、编程乃至计算思维的启蒙式教与学。无非这种教与学的主角,由教师与学生,转变为游戏老鸟与新手。

再如,从组织或活动形式上来看,现在不少游戏除了单打独斗,更多的具有联网组队功能,可自愿组织成一个个小组/团队去达成个体难以完成的目标、克服艰难的挑战。很多时候,还需要游戏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才能获得胜利(比如一些竞技游戏项目)。

这种游戏小组/团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围绕一个核心众志成城。他们这时候的表现,往往非常出色甚至与现实生活判若云泥,即有一种很强的团队理念与精神支撑他们,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拼搏。

不仅可以做到互相交流、密切合作,甚至关键时刻为了胜利而不惜“牺牲”。这,也不正是我们现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素养与精神吗?

可见,对“数字一代”与“划一代”而言,虚拟体验、游戏娱乐本身本身就与学习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联,无法也不必截然分开。

无论是认知途径、思维特征、交流语言还是处理问题、团队协作、活动开展等,学习与游戏体验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只是这种契合性在以往的游戏中无法体现,在数字游戏中得以充分体现而已。

即今天的游戏,往往成为青少年最熟悉、乐于接纳与沉浸其中的学习/交互方式。一句话,我们需要正视游戏,游戏不是什么“电子海洛因”,而是他们生活与成长的良伴。

二、游戏可嬗变成为游戏化学习

目前,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媒体给教育、教学、学习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人工智能(AI)正助力于学习正从传统的课堂、课本与校园,向各种非正式学习、基于快捷网络的各种媒介、虚拟时空与社会化交互社群蔓延。

即过去我们接受知识与学习,主要以书本与课堂为载体;如今,则逐步让位于越来越具有智能化功能的交互媒介与视觉化、动态化、可体验的大大小小屏幕,后者正构成着一个个全新且富有诱惑力的信息交流场、社交生态圈乃至社群学习场域。

基于新技术及3D游戏引擎的进步,当今的游戏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级表现形式,它集动态化的、高清化、高拟真、可多角度反复体验的3D情境于一体,仿佛让人们由现实世界“穿越”到一个神奇的平行、精彩、奇幻的虚拟世界,体验与感悟到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经历或体验的精彩内容。

如重力反转、空间扭曲、时光倒流、子弹转弯、瞬间缩放、身体变异、记忆修改、思维追踪、灵魂整合、意念操控、宇宙剧变等等,这些变幻莫测的3D情境或场景,时常匪夷所思,却能够带来非常别致、奇妙的感官体验并引发认知、感悟、探究与深度交互。

青少年最爱,那是很自然的,因为沉浸在这一过程中的,必然是充满愉悦的、新奇的与难以用语言描绘的视觉刺激与感官享受,也是难以忘怀的。

正如前面所涉及的,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或触摸到一些学习性因素,即游戏体验的过程可以嬗变为游戏化学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 大部分游戏互动、交流需要借助文字、非文字、符号、图像,这些因素包含着丰富的隐喻信息,可启发空间思维与多元联想,使得游戏符号与学习符号、游戏体验与思维活动操巧妙对接;

  2. 一些策略、冒险类游戏具有内在逻辑性、多样性、可反复体验等特征,这一过程需要青少年频繁地进行信息接受、加工、使用等认知活动,对出现的各种线索、问题进行梳理或思考,使得游戏体验与认知留存、交换、整合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3. 异常丰富的、越来越拟真的各种虚拟与问题场景(如谜题),不断触发着他们深入思考、持续进行探究与互动,直至问题的解决,游戏过程成为分布式认知与社交学习的载体;

  4. 一些设计经典的RPG游戏剧情或人物,使得青少年(其实也包括成人)在体验游戏中,会深深受到心灵、感官等情感震撼,伴随着叙事、故事情节的推进,引发强烈的共情与角色代入,体验着现实生活中难以感受的内容,获得某种感悟、引发思考与讨论,所以好游戏也是育人工具;

  5. 在不断参与、完成任务/目标或其他同伴互动中获得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目标,以获得更新、更高的成就,游戏目标变成激励不断进取的学习目标;

  6. 无限丰富及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场景与活动方式,不断推动着个体向团队/社群凝聚,促使团队/小组逐渐向具有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意义社群演化。

三、游戏化学习的践行呼唤“游戏素养”教育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数据、大连接、大交互的时代,游戏已经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

正如《游戏改变世界》一书所指出的:游戏,正以前所未有的占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提供了现实世界中匮乏的奖励、挑战和成功体验。游戏化及游戏化学习无疑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趋势之一,它可以让现实变得更美好,并提升人的生活幸福感。

近年来,无论是声名卓著的《地平线报告》还是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都把游戏化学习作为当前至今后几年最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偶然的。对此,我们不必欢呼,也不必惊慌,需要一种冷静、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对待它。

从长远来看,中小学阶段是实施游戏化学习的“主战场”。要保障中小学阶段游戏化学习持久、有效、扎实地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更多地与微课、电子书包/课本、翻转课堂、智慧/智能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等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因为无孔不入的AI、云技术、移动网络正在重构一切,从4G迈向5G的今天,明天的学校环境、课本/书包与教室等,向网络化、视觉化、交互化、智能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当诸如人机对话、云端一体、多屏显示、增强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3D/4D打印等开始重组我们的生活与课堂时,不仅非正式学习,就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可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虚拟/问题情境会不可阻挡地出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种动态、开放、互动、智能的虚实融合环境,大大有助于教育创新与培养青少年学生具备探究、解决问题、创意、设计、协作、共情、人机协同等多种“软技能”。

可以预见,游戏化学习与智能辅助学习环境、云端一体的资源、教学设计建设等的交叉、融合、互动,会取得双赢、多赢的效果。

尽管理想很美好、游戏很精彩,但现实还是很骨感。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思维与习惯,尤其是一些家长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受诸如“玩物丧志”“不能输在起跑线”之类的影响,对游戏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使得游戏化学习在一些中小学的实践,面临较大的难度与阻力。

我认为,当前游戏化学习的实施,难度不住技术,而在于社会需要一种包容、开放的环境与心态来对待游戏与游戏化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实施游戏化学习的同时,充分认识并进行“游戏素养”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凡事有利也有弊,游戏尤其如此。游戏之所以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正是游戏具有这种特殊的“双面性”

一方面是青少年成长的伙伴,具有丰富的学习性价值,另一方面青少年往往沉迷游戏以及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这广为人们所诟病。如何解决这种“怪症”?

我认为,必须转换思维与教育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我在前几年就提出要以“游戏素养”这一更为专业、精准的素养教育来代替泛素养教育,即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把“游戏素养”作为青少年进行游戏体验的“通行证”或必修课,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理解、辨别、选择、评判、自控、创造并有效地体验数字游戏的这一整体能力框架着手,以作为缓解/解决青少年“游戏成瘾”的一个现实可行的抓手。

今天看来,我的呼吁依然具有价值。

面对这样一个日益泛在、跨平台趋势明显的游戏化时代,让青少年学生具备处理海量信息的信息素养固然重要,但倡导并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如何更有效、积极进行游戏生活,把游戏感提升为学习感,在游戏体验中获取更多有益信息、学习启示与社群互动等更为紧迫。

除了让游戏化学习融入课堂与正规学习过程,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素养教育,从而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感悟到游戏化学习的真谛,健全与丰富人格,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美]Marc Prensky,胡智标,王凯译.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2):48-50.

[2][美]简•麦戈尼格尔著,闾佳译.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8.

[3]陶侃.虚拟环境中基于问题情境的认知活动与学习交互[J].开放教育研究,2012(4):36-43.

[4][英]John Kirriemuir,Angela McFarlane.侯小杏,杨玉芹,焦建利译.游戏与学习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7(5):8-10.

[5]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与乐趣[J].远程教育杂志,2006(3):74-75.

[6][英]Julian Sefton-Green,杨玉芹,侯小杏译.技术支持的非正规学习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7(6):6-7.

[7]尚俊杰等.教育游戏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8(6):65-68.

[8]陶侃.略论读图时代的游戏素养及构建要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14-18.

当游戏成为大众的共同语言,当游戏成为一种力量,科学地认知、管理、应用和评估游戏力成为所有人都应该关心的话题。


腾讯研究院希望通过“游戏力专栏”搭建一个研究合作平台,从法律、产业、技术、社会、艺术等多个维度发现与理解游戏。


无论您是学者、媒体、游戏行业从业者还是资深游戏玩家,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都可以与腾小研取得联系,我们将在近期组织一个线上社群:(好友验证:姓名+单位/公司+游戏力)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