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内容创业者长点心吧,别跟今日头条叫爸爸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310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内容创业者长点心吧,别跟今日头条叫爸爸

撒钱,多撒钱。

这是试图在内容产业制胜的互联网平台不约而同的选择。仅在本月上旬,腾讯就拿出了3个100亿做内容(其中100亿的采购资金);22日,今日头条也祭出10亿元补贴,其中5亿元投向“悟空问答”。

今日头条的诱惑力有多大?

打倒腾讯知乎微博百度快手

一年一度的头条创作者大会是头条例行秀肌肉的场子。从第一年算起,头条对于内容创业者开始大施恩惠,今年的大会依然延续了撒钱这个主题:

最大的看点,千人百万粉计划:具体来说,未来1年内,今日头条计划在平台上孵化出1000个百万粉丝账号,让1000个人拥有100万粉丝。

10亿撒钱:其次是悟空问答明年将拿出10亿补贴。这10亿怎么花今日头条方面也做了说明:5亿补贴优质答主;剩下的5亿,一部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一部分回报普通用户。

此外头条还公布了目前的数据:头条号总数超过120万,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短视频产品日均总播放量过100亿,

好,复制粘贴完了,说说补贴。

微信用公众平台给了小品牌的发声平台,而今日头条则以补贴开启了自媒体的黄金时代——前年的头条创作者大会,搞了个千人万元计划,拿出10亿去补贴头条号作者;去年的创业者大会,又宣布要大力扶持短视频;到了今年,今日头条在关系链上,要挑战微博腾讯的社交地位;在问答领域,今日头条还想碾压知乎和百度知道……

可以说,今日头条是不是向BAT等大平台露出獠牙,内心蠢蠢欲动的内容创业者恐怕并不care,他们更在意的是钱。但是且慢,我得泼点冷水。

这次创作者大会,头条一下子跟微博腾讯百度知乎快手大鱼正面开战,像极了一个在赌场里把把梭哈的年轻人,靠着不错的运气和背后金主的筹码,屡屡得手,直到他想把客人的钱都赢完,还打起了庄家的主意。

在过去两年里,头条顺风顺水,但随着百度、腾讯、微博的严防死守,四面开花,继续豪赌的策略,恐怕难以奏效了。

何以言之?

“头条抖动”背后:换机潮与关系链

向来强调“算法”的头条,这次为什么如此看重“涨粉”,还要让1000个大V拥有100万粉丝?恐怕是因为头条已经意识到,要想击败腾讯、微博,最大的短板是在关系链。

从数据上看,无论是开屏数、日活、用户量,还是七日留存,头条都能轻松碾压绝大多数资讯类App,但头条没有关系链。换句话说,你在今日头条上看完这篇文章,会浏览下一篇文章,也许用户在头条App上留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乃至一个小时,但却没有和这些提供内容的账号发生任何关联。

这意味着,用户只关心内容,而不在乎内容提供者是谁。这就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粉丝—账号”这个关系维度,用户在换机时选择继续使用的几率很小,而且之前积累的兴趣偏好都没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头条抖动”:每年换机潮一到,头条数据就会产生波动,因为用户买了新手机,他必须装微信、QQ、微博,因为他的朋友,关注的大V都在里面,不用不行。但在兴趣阅读这块,用户可以选择今日头条,也可以选择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甚至是手机百度、UC,这些产品都可以满足他浏览资讯的兴趣,一切取决于他拿到手机那一刻预装了什么,包括应用商店推荐了什么。

头条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这么多用户,和它早些年大量买量做预装有关,但随着各大公司纷纷上线内容分发的产品,包括底层的手机厂商也开始入局信息流,大流量的优势被各大平台稀释掉只是时间问题。

随手举例:一点资讯的用户相当一部分就来自手机(比如小米)的预装,百度已经跟多家手机厂商达成合作,为后者提供从AI到信息流等一系列支持,甚至手机厂商也要抢今日头条的生意了。

资讯用户忠诚度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头条用户的生命时长=一部手机的使用周期。一换机,不买量,用户就流失了。

而给1000个账号导粉,其实就是希望这些大V能把管理粉丝,增加粘性,互动交流等一系列事情做了,打通整个用户关系链,使得“粉丝—账号”这个关系能够沉淀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头条反而像是走回微信公众号的老路了),从而实现“内容—关系链—社交”的三步走战略。

接下来第二步挑战的是微博,第三步挑战的是腾讯。如果连社交关系都走通了,那手握几亿用户的头条号,甚至可以给微信产生压力。

当然,这条路注定难走。

悟空问答,实习生的天堂

头条历史上三次补贴,分别是图文,短视频以及悟空问答。前两次好理解,至于这次为什么要补贴悟空问答,本质上还是希望用钱砸出数据。

尽管悟空问答的量很大,但比起知乎,还是够呛,截止到今年9月,知乎注册用户1亿,平均日活跃用户量2600 万,人均日访问时长 1 小时,月浏览量 180 亿。

强扭的瓜不甜,靠金钱刺激优质内容进入问答领域的手段,并不可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悟空问答比起知乎,更接地气。

一个被讲烂的段子是:你在知乎搜母猪,只有不到10条提问,而在悟空问答搜母猪,我至少看到不下100个提问,其中包括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母猪配种后不同时间发情,都是哪些问题”“母猪猪丹毒怎么治疗效快”“初产母猪不让仔猪吃奶怎么办”等问题。

我们做了个对比实验,搜“黑格尔”,下图左边是悟空问答,右边是知乎。同样的内容,注意右边的滑条,就知道两个App在用户群体、阶层以及认知水平上,到底有多大差距。

85

悟空问答的负责人说,现在悟空问答的回答中,75%都来自非头条号的普通用户,专业作者贡献的回答则是25%。但是在签约的名单里,我们又能看到营养师顾中一 、科罗廖夫、奥卡姆剃刀、秋叶大叔这些网红老炮。

稍微了解一下悟空的补贴政策就知道,悟空把大V分成3个档次,从3000到9000不等,每个月回答固定的答案即可,但每个回答有字数要求,比如300或者500字。

前期悟空从各个渠道挖了一大批大V,但问题是,这些大V,要么事业有成,要么名声在外,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天天人五人六的,哪有时间吭哧吭哧给你在头条上回答问题?

我们简单算一下:以一个月20个答案为准,平均一个答案300~500字,也就是一个月6000~10000字的产量,对应6000块钱,平均一个字五毛到一块钱。休说头部自媒体老师们,哪怕三线作家穷成狗,人家凭什么给你码字啊?

所以新的岗位应运而生了——专做悟空问答的实习生。

据我所知,我身边签了悟空问答的作者,90%都是实习生在答题,而且是兼职,有点良心的可能会指导一下如何作答,其他的都是野生放养,完成条件即可。一个实习生撑死了拿3000元,一个补贴再怎么也是6000元起步,什么不用干白拿3000,虽然不多,也可以当零花钱用吧?

大V懒成这样了,那签长尾的答主会不会好一点?答案是,不行。

原因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来说,大部分人不具备(注意是大部分)可持续回答问题的能力。

比如一个农民,他可能在工地干过一段时间,养猪种田工地的事儿,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但你要回答“为什么鹿晗和关晓彤在一起”这种问题,怕是两眼摸瞎了。但问题是,悟空上有多少和工地或农业生产相关的问题需要他回答?更何况是一个月20条?

内容创业者,再风光也逃不过打工的命运

大部分头条上的内容创业者,看似很风光,其实逃脱不了打工者的命运。

有人肯定说我又要提内容水化的老例子,又要拿出“做号”来说事儿,但是让你们失望了——事实上头条可以搬出100个例子证明优质内容也有高流量,他们甚至可以证明一篇通稿也有100万的阅读量,只要配上足够的流量包即可。

以上,都不是问题关键。

真正的原因在于,头条的逻辑是利用信息流去卖广告,利用悟空去卖问答,本质上是流量生意,头条广告主力是CPM和CPC广告,内容是广告的载体,那么这个比例和收益到底如何?

85

上面是我从一个广告公司朋友拿到的价格表,可以看到,今日头条上一个CPM的价格高达120元。

那作者实际到手的CPM有多少?

85

这是我自己某篇文章的收益,1000多的展示曝光,大概是4块钱。也就是头条120块钱的广告,你大概能赚4块钱。

当然这个算法是不准确的,我们考虑到刊例价打折,不同频道之间的价格浮动以及各种情况后,把各种情况进行折算,你的收益依然不及头条广告收入的十分之一。

告诉我,这不是打工又是什么?

我看到昨天朋友圈里有人欢呼,希望头条爸爸多给点流量扶持……我想说的是,内容创业者啊,你可长点心吧,爸爸可不是这么叫的。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